反芻動物蛋白質營養主要表現在瘤胃微生物對降解蛋白質(RDP)的需要和十二指腸對飼料蛋白質需要兩個部分。微生物蛋白質可滿足反芻動物對蛋白質需要的30%~40%,其余則由非降解蛋白質(UDP)(又稱過瘤胃蛋白質)來滿足。眾所周知,蛋白質營養實際上是氨基酸的營養,關于反芻動物利用氨基酸的研究,最初只是從瘤胃微生物的營養需要來考慮,但對于高產反芻動物(如高產奶牛),僅靠瘤胃微生物合成的菌體蛋白質,尚不能滿足其對蛋白質的需要。由于反芻動物具有特殊的瘤胃發酵降解功能,如果在飼料中直接添加未經保護的氨基酸,則在瘤胃中部分或完全降解,最終到達小腸可被吸收利用的氨基酸量減少。因此經過處理的過瘤胃氨基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由于蛋氨酸和賴氨酸是反芻動物增重、產奶或產毛的限制性氨基酸,因此過瘤胃氨基酸(又稱瘤胃保護性氨基酸、瘤胃旁路氨基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兩種氨基酸上。氨基酸的過瘤胃保護性措施有:1)將易被水解的氨基酸,轉變成氨基酸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的類似物、聚合物等)使其在瘤胃中不被瘤胃微生物所利用,從而避開了瘤胃內的脫氨和轉氨作用,而在真胃中可被利用;2)對氨基酸進行包被(埋)處理,選擇對pH敏感的包被材料(如脂肪、纖維素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等)對氨基酸進行包埋或微膠囊化處理,使其在瘤胃內穩定而在真胃內可被分解,從而使氨基酸游離出來,被小腸吸收以達到保護氨基酸的目的。
N-羥甲基-DL-蛋氨酸鈣是蛋氨酸的衍生物,對于反芻動物屬于過瘤胃氨基酸。本文簡要介紹其在反芻動物蛋白質營養和飼養中的應用研究發展。
1 N-羥甲基-DL-蛋氨酸鈣:N-羥甲基-DL-蛋氨酸鈣是蛋氨酸的衍生物,商品名為Mepron,分子式為[CH3(CH2)2-CH(NH-CH20H)-COO]2Ca·2H20,分子量為432,技術指標:DL-蛋氨酸≥67%,甲醛≤14%,鈣≥97%。微溶于水和乙醇,易溶于稀酸,可溶于醚,毒性低,是甲基供體和抗脂肪肝劑。N-羥甲基-DL-蛋氨酸及其鹽類具有廣泛的抗菌和抑菌活性,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均具有抑制作用。N一羥甲基-DL-蛋氨酸鈣可通過α-氨基酸的羥甲基化而得。
2 N一羥甲基-DL-蛋氨酸鈣對反芻動物生產性能的影響:Mihaly等(1990)研究的一種內含蛋氨酸、N-羥甲基-DL-蛋氨酸鹽的催乳激素預混劑,可提高產奶量并可調節生理代謝,阻止代謝紊亂。T.M.Kenna和C.G. Schwab(1981)研究了不同氨基酸衍生物(24g/d N-羥甲基-DL-蛋氨酸鈣、64g/d二羥甲基-L-賴氨酸鈣、638g/d甲醛處理酪蛋白酸鈉)又對自由采食67%玉米青貯料、33%濃縮料和2.2kg干草/頭/d(其粗蛋白質含量為11%~12%)的泌乳牛生產性能的影響,發現氨基酸衍生物對飼料采食量、產奶量、乳組成以及日糧氮的利用無影響,但甲醛處理酪蛋白組的產奶量、乳蛋白、乳脂肪、飼料轉化率等校正為4%的奶時最高;處理組相對于其他必需氨基酸而言,血漿中蛋氨酸和賴氨酸濃度沒有差異。日糧低pH值可能是導致這些衍生物在消耗以前就大量分解,從而導致試驗結果差異不明顯的原因。
Bungstaller等(1983)研究了日糧中添加保護性大豆蛋白和N-羥甲基-DL-蛋氨酸鈣對高產奶牛的采食量、產奶量、乳中尿素、血液中尿素、葡萄糖、膽紅素含量和肝臟中酶活性的影響,在高產奶牛泌乳期內的前14周,分別添加14%用12.5%甲醛處理的大豆蛋白、0.2%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與對照組相比,產奶量既不受保護性蛋白質也不受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的影響,各組均在泌乳期的第4周達到泌乳高峰,在試驗的后一階段和試驗后的6個月亦未發現差異。各組在泌乳期的前2周乳脂含量較高,它提示奶牛泌乳初期不可避免地動用了體脂貯備。兩個試驗組在泌乳期的第3~4周乳脂含量已經穩定,但對照組在泌乳期內乳脂含量持續降低直到第7~8周,爾后又逐漸升高。各組乳蛋白含量均顯著降低直至泌乳期的第3~4周,各組之間無差異。在泌乳期的前兩個月,隨著基礎飼料采食量的增加,血漿中尿素的平均含量增加,但3個試驗組均維持在生理正常范圍內,沒有差異,整個試驗期內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相對較高。飼喂甲醛處理的大豆蛋白組相對于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組和其他組別,泌乳期2周內血液中葡萄糖平均含量顯著降低;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組血液中膽紅素含量處于生理正常范圍內,而對照組1個月以后才達到,喂保護性大豆蛋白組更遲才達到生理正常水平。對照組肝臟中的谷氨酸脫氫酶顯著高于兩個試驗組,而谷氨酸轉移酶三者無差異。飼喂保護性蛋氨酸之動物肝功能穩定應歸功于N一羥甲基-DL一蛋氨酸鈣支持了肝臟的代謝。
Doil和Harmyer(1987)研究認為,在妊娠末期最后一周和泌乳期內的前8周,在奶牛日糧中添加21 g/d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可降低血液中酮體水平的增加,并限制血液中糖濃度的降低,這一效應尤其表現在能量限制性日糧中。在能量充足的日糧中,產奶量不受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的影響,而在能量限制性日糧中,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可提高產奶量。在日糧中添加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可降低泌乳早期的乳脂含量,而增加泌乳后期的乳脂含量。
Aleksandrov等(1987,1988)報道:在奶牛日糧中添加35g/d N一羥甲基一 DL一蛋氨酸鈣進行了為期30d的試驗,結果日均產奶量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組、未保護的蛋氨酸組、微膠囊包被處理的蛋氨酸組、對照組(不添加)分別為28.1、26.7、25.3、25.6kg,表明日糧中添加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可避免瘤胃微生物的降解,從而提高產奶量、血漿中游離蛋氨酸水平以及乳脂肪、乳蛋白的含量。在奶牛日糧中添加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可提高日平均干物質的攝食量,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物質的消耗與干物質的消耗具有相似的趨勢;添加組血漿中平均尿素水平為28.88 mg/kg,而不添加組為30.57mg/kg,但二者差異不顯著;在整個泌乳期之前就添加保護性蛋氨酸將提高動物的采食量,并對高產奶牛的產奶量具有潛在的增加趨勢(Yekini等,1989)。
化學保護性蛋氨酸(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和物理保護性蛋氨酸在體外瘤胃液中培養3 h以測定 DL-蛋氨酸轉化為甲基硫酸的量,化學保護性蛋氨酸和物理保護性蛋氨酸的降解率分別為對照組的60.0 %和73.8%(Khristov等,1988)。在39℃、18 h瘤胃液體外培養試驗中,蛋氨酸表現出最大的促瘤胃微生物生長反應,DL-S一甲基一蛋氨酸鹽酸鹽和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次之,而蛋氨酸羥基類似物和蛋氨酸亞規則未表現出促生長效應(Hegedus等,1993 )。以上體外培養試驗結果表明N一羥甲基一DL蛋氨酸鈣可相對避免瘤胃微生物的降解。
在青年荷斯坦犢牛日糧中添加 0.10 % N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加或不加 0.30 % N一羥甲基一L一賴氨酸鈣直到 12周齡,或添加 0.20%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于含57%玉米粉、10%苜蓿草粉、10%燕麥、10%燕麥殼、3%豆粕,粗蛋白質水平為13%(干物質基礎)的顆粒型開食料中,其體增重、氮平衡、營養物質的消化率等未得到改善;在斷奶后的5~12周添加 0.10%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可顯著提高平均增重,肉料比(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0.38、0.35);在開食料中將粗蛋白質含量提高到 15%,可提高體增重、飼料轉化率以及日糧中可消化營養物質的含量,處理組血漿蛋氨酸、胱氨酸濃度不受影響,但隨著N-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添加量的增加,蛋氨酸+胱氨酸占總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呈線性增加(Charles和Schwab,1980)。
生長牛的氮平衡試驗和血漿游離氨基酸水平的試驗研究表明:生長牛喂以半純合日糧口服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和皺胃灌注L一蛋氨酸均比對照組增加日平均氮存留;在肉牛的自然日糧中,添加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或添加用甲醛處理的豆粕,其日增重、增重耗料比與對照組相當或更高并增加氮存留,表明添加劑的促生長效應(Baker等,1976)。羔羊日糧中以DL一蛋氨酸、N一羥甲基一DL-蛋氨酸鈣、油酰-DL一蛋氨酸形式添加0.2%的蛋氨酸,在氮平衡上未表現出差異,但油酰一DL一蛋氨酸組羔羊血漿蛋氨酸濃度較低,而DL一蛋氨酸、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兩組血漿蛋氨酸濃度本表現出差異,血漿賴氨酸水平差異不顯著(Peteron等,1978)。在飼料中添加 4g/d蛋氨酸或5.3g/d的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5周后與對照組相比,可分別提高羊毛生長104%、122%,表明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具有提高營養、促進羊毛生長等特點(Goldund,1974)。Cottle(1988)在青年閹羊、美利堅羔羊、蕪利奴斷奶羊中所做的試驗,亦得到了相似的結論。Stewart和 Masters(1990)報道:連續 3周添加 3.6g/d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和不添加組相比較,羊毛生長、體增重以及血漿蛋氨酸水平無差異,但血漿硫酸酯水平較對照組高25%~40%。
從以上綜述的情況看,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對反芻動物生產性能的影響效果不一,但總的來看,在日糧中添加適量的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可提高動物的產奶量、產毛量、日增重。飼料轉化率。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的添加效應,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動物品種與性別、飼糧組成(精粗比例)。添加劑量與添加期別、能量與蛋白質營養水平高低、礦物質與維生素、氨基酸的組成與平衡等。為了充分發揮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的添加效應,必須全面考慮影響反芻動物生產性能的各方面因素。
3 N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的毒性:雞的生物學試驗表明:在蛋氨酸缺乏日糧中添加0.l%的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可達到與DL一蛋氨酸同分異構體相同的功效,但當添加超過需要量水平時,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比DL一蛋氨酸表現更大的毒性(Richanlson等,1976)。羥甲基蛋氨酸鈣對于雞以0.5 %的水平添加于日糧中和蛋氨酸一樣有效,可提高采食量和日增重,但當以2%水平添加羥甲基蛋氨酸鈣時將導致生長率顯著降低(Buttery等,1977)。
4 N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含量分析方法:可用硫代硫酸鈉滴定分析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中的蛋氨酸含量或用鉻變酸(1,8-二羥基萘一3,6-二磺酸)與其發生顯色反應并采用分光光度法來分析甲醛的含量,從而得以分析測定出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純品或混合物中的含量。上述方法測定蛋氨酸和甲酸的回收率均較高,分別為97.2%、99.3 %,而且采用上述方法對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中蛋氨酸一甲醛比例的測定與理論值相吻合(Ranfft,1981),因此這兩種方法均可采用。
5 N一羥甲基一DL一蛋氨酸鈣生物學效價的評定方法:可通過飼養試驗以觀察動物的生長生產性能指標(如日增重、產毛量、產奶量、采食量。耗料增重比、飼料轉化效率等);也可通過動物生理生化代謝試驗以觀察血漿(血清)中尿素、尿酸、蛋氨酸、甲基硫醇、硫酸酯水平以及通過氮平衡試驗、體外水解試驗等評定。這些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亦可結合使用,應視具體情況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