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飼料資源 » 正文

高賴氨酸玉米在豬飼料中的應用

  作者: 來源: 日期:2004-08-06  
  玉米是重要的能量飼料,普通馬齒玉米(以下簡稱普通玉米)的蛋白質品質較差,氨基酸尤其是賴氨酸、色氨酸缺乏,影響畜禽生產性能。Mertz(1963)發現,Opaque-2(O2)基因能改變這種缺陷,使胚乳中的賴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成倍提高,通過基因工程培育成了高賴氨酸玉米。但那時培育的高賴氨酸玉米是軟質胚乳,其產量和抗病蟲能力也不及普通玉米,給生產和加工帶來諸多不便。于是又在O2基因背景下引入胚乳修飾基因系統,克服了軟質胚乳的缺陷,既提高了籽粒硬度,又取得了較高的產量。為了區別于以前所說的軟質胚乳的高賴氨酸玉米,新品種被稱為優質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簡稱QPM)。現就高
賴氨酸玉米(O2和QPM)在豬飼料中的應用情況作一概述。

  1 高賴氨酸玉米的營養特點

  玉米胚中蛋白質含量高、品質好,而胚乳中不僅蛋白質含量少,而且品質差。普通玉米蛋白質總量中醇溶性蛋白多,占50%~60%,谷蛋白含量少。醇溶性蛋白缺乏人和單胃動物營養所必需的氨基酸,特別是賴氨酸和色氨酸,而谷蛋白則含有較豐富的賴氨酸和色氨酸。因此普通玉米蛋白質品質較差。通過基因工程改造后的高賴氨酸玉米,其醇溶性蛋白質含量由普通玉米的55.1%下降至22.9%,而谷蛋白質含量由普通玉米的31.8%上升至50.1%,因此賴氨酸、色氨酸含量得以提高,從而改善了其蛋白質品質。

  許多國家都在培育高賴氨酸玉米,品質不一。賴氨酸含量一般在0.33%~0.54%之間,平均0.38%,比普通玉米高46%,色氨酸含量平均為0.083%,比普通玉米高66%。高賴氨酸玉米與普通玉米的其他各項指標相似。以上分析指標表明,高賴氨酸玉米營養價值高于普通玉米,因此有些學者叉稱之為增值玉米。

  2 高賴氨酸玉米的生物學評價

  Sullivan等(1989)報道,QPM干物質、總能的消化率與普通玉米一樣;消化能、代謝能高于(P<0.05)普通玉米,分別為16.64/16.43kJ/kg、16.18/15.88kJ/g;氮的消化率(全收糞法)高于普通玉米。Burgoon等(1992)報道了相似的結果,而其采用回腸食糜法測定的氮消化率QPM仍高于普通玉米。但Cromwell(1969)報道,O2玉米表觀干物質的消化率低于普通玉
米,分別為84%、86.7%,其原因不詳。

  Sullivan等(1989)用回腸瘺管法測定的氨基酸表觀消化率,高賴氨酸玉米中賴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組氨酸和纈氨酸表觀消化率均顯著高于普通玉米,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的消化率要低于普通玉米,高賴氨酸玉米的色氨酸消化率比普通玉米高11個百分點,其他氨基酸差異比較小,變化在1~5個百分點之間。硬質胚乳的QPM與軟質胚乳的Opaque-2玉米的表觀消化率差異也很小,硬質胚乳QPM的總能、氮、精氨酸、組氨酸、異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和纈氨酸表觀消化率要高于軟質胚乳的O2玉米,而亮氨酸、賴氨酸兩者一致。Buugoon等(1992)、金水仙等(1997)也報道了高賴氨酸玉米的賴氨酸、色氨酸消化率均顯著高于普通玉米。O2玉米表觀消化率的提高是由于其玉米醇溶蛋白含量較低(Mertz等,1964;Mosse,1966),而醇溶蛋白在豬(Becher等1995)、嬰兒和鼠(Albanese等,1949;Kliger和Kerhl,1950,1952)中消化率很低。

  Cromwell,等(1969)報道,飼以97%O2玉米的豬,其氮的存留量極顯著高于(P<0.01)普通玉米組,也高于由普通玉米添加非必需氨基酸而構成的等氮日糧組(0.920、0.376、0.503g/wt·kg??0.734?/d)。當O2玉米添加一定數量的葡萄糖以使日糧氮含量低至與普通玉米一樣時,前者仍存留較多的氮(P<0.01),盡管兩者在吸收已存在差異(O2 82.3%、普通玉米組77.1%),但主要原因是O2玉米沉積氮占吸收氮的比例高于普通玉米組(分別為49.8%、35.2%),這反映了O2玉米較高的生物學價值。高賴氨酸玉米氮存留高的原因與其優質的蛋白質有關,普通玉米必需氨基酸不平衡,消化吸收氮中缺乏賴氨峻和色氨酸,這削弱機體蛋白質的合成,使氮存留較低,這一結果與Sullivan等(1989)得出的結果一致。金水仙等(1997)也認為,不論從氮的生物學價值還是從氮的沉積來看,高賴氨酸玉米的蛋白質品質均好于普迪玉米。

  3 高賴氨酸玉米對豬生產性能的影晌

  3.1 軟質胚乳的O2玉米對豬生產性能的影響

  Cromwell等(1967)在斷奶仔豬飼料中應用軟質胚乳的O2玉米的試驗表明:用97%O2玉米作為唯一氮源時,O2玉米組的日增重和飼料效率都優于(P<0.01)普通玉米組,認為這是由于O2玉米在必需氨從酸平衡上更能符合豬MRC的標準,同時較低的亮氨酸/異亮氨酸比值促進了異亮氨酸的利用、當作普通玉米的基礎上單獨添加賴氨酸或色氨酸,使其達到O2玉米的水平時,并沒有改進豬生長性能,但添加色氨酸的效果要優于添加賴氨酸的效果,這表明在低蛋白質水平日糧中,普通玉米更缺乏色氨峻;當同時補加賴氨酸和色氨酸時,生產性能明顯改善,說明O2玉米的優質在于賴氨酸和色氨酸兩者含量的提高,而不僅是賴氨酸或色氨酸某一種的提高,這與Cromwell(1967)在雞上的試驗結果一致。

  3.2 硬質胚乳PQM對豬生產性能的影響

  3.2.1 仔豬 Sunivan等(1989)報道,在低豆粕型日糧中,用QPM等量代替普通玉米,QPM組(0.96%的賴氨酸)生長性能優于普通玉米組(0.85%的賴氨酸)。Cromwell等(1967)、Sihombing等(1969)、Marroquin等(1973)對斷奶仔豬的試驗表明,當用同等數量的豆粕,配成較低蛋白水平飼料時,O2組的生長性能要好于普通玉米組。但Burgoon(1992)報道,兩者的生產性能一致,因為是含0.99%賴氨酸的普通玉米日糧,已滿足了仔豬的需要,因而含1.05%賴氨酸的QPM組日糧顯示不出其優越性。Suvilvan(1989)發現,在相同賴氨酸水平(0.96%)的玉米豆粕日糧中,QPM組斷奶仔豬的生長速度不如普通玉米組,原因不詳。然而Brurgoon(1992)把賴氨酸水平配制成1.05%時,QPM與普通玉米組的生長性能一致。

  3.2.2 生長豬 試驗表明,蛋白質水平較低的玉米豆粕型日糧,QPM等量代替普通玉米,日采食量、日增重增加(P<0.01)普通玉米組,當增加普通玉米組的豆粕用量使兩組日糧的賴氨酸相等(0.7%)時,日增重相同,但QPM日糧組的飼料報酬低4%(P<0.05)(Sullivan,1989)。

  3.2.3 肥育豬 在低蛋白質水平玉米豆粕型日糧中,用QPM等量代替普通玉米,日采食量、日增重增加(P<0.05),飼料報酬趨于改善(P<0.05);當賴氨酸水平(0.66%)相同時,日增重、飼料報酬和日采食量一致,QPM日糧可降低蛋白質水平,從而提高經濟效益(Burgoon,1992)。這與QPM在生長豬(Sullivan,1989)、O2玉米在生長和肥育豬(Cromwell,1969;Gipp和Cline,1972;Asche,1985)的結論一致。Burgoon(1992)報道,用較低蛋白質水平豆粕(6%)+賴氨酸+色氨酸日糧飼喂肥育豬的生長性能不如普通玉米+高蛋白質水平豆粕日糧,認為是缺少一種必需氨基酸,但是缺哪一種氨基酸并不清楚,Wshlstrom(1977)報道,賴氨峻是O2玉米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蘇氨酸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金水仙(1997)報通,用中國農科院培育的QPM(中單206)等量替代普通玉米,在生長豬階段,QPM組生產性能有改善的趨勢,但差異不顯著;在肥育豬階段(體重>60kg),QPM組的日增重高于普通玉米組(P<0.05)。

  4 對血液指標的影晌

  Asche(1985)報道,用高賴氨酸玉米與普通玉米在不同賴氨酸水平(0.80%、0.95%、1.10%、1.20%)配合幾組等賴氨酸日糧,仔豬血漿尿素氮和血漿賴氨酸濃度幾乎沒有差異。這一結果與Veum等(1973)、Volz等(1975)的結論一致。然而Cromwell(1967)發現,比玉米日糧組豬較普通玉米補加氮源(賴氨酸+色氨酸)組豬有較高的血漿傾氨酸含量,QPM在豬不同階段對血漿
指標的影響作用未見報通。

  5 對胴體指標的影晌

  除胴體稍短外,賴氨酸含量相等的高賴氨酸玉米日糧與普迅玉米日糧對胴體重、背膘厚度、眼肌面積、瘦肉率沒有影響(Asche,1985)。Cuning-ham(1973)發現,喂高賴氨酸玉米組豬(10%的粗蛋白質)比喂普通玉米加豆粕(14%粗蛋白質)組公豬的胴體短,但未在閹公豬、閹母豬中發現此結果。Veum等(1973)、Volz等(1975)也發現兩者無差異。金水仙(1997)報道,QPM等量替代普通玉米,QPM組比普通玉米組豬的瘦肉率高2.6個百分點,第6~7肋骨背厚度降低1.06cm,差異顯著(P<0.05),這可能與QPM組日糧賴氨酸含量高有關系。

  6 結論
  高賴氨酸玉米的營養價值與飼用價值均優于普通玉米,在改進胚乳使其硬度和產量提高后,是一種替代普通玉米的優質畜禽飼料。我國高賴氨酸玉米育種工種居世界先進行列,但對其營養價值還鮮見系統的報道,需作進一步研究以利于推廣。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