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篩選適合桐廬地區(qū)耕作制度和生態(tài)條件的優(yōu)質(zhì)油菜新品種,加速優(yōu)質(zhì)油菜推廣步伐,我站于2003-2004年度引進(jìn)多個雙低油菜新品種并進(jìn)行了比較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jié)果小結(jié)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參試品種(系)
中油雜4號、中油雜6號、湘雜油3號、湘雜油4號、201-13、油研10號、蓉油10號、蓉油11號、K124、V128、E3,以浙雙72為對照。
1.2試驗設(shè)計
試驗地設(shè)于桐廬縣江南鎮(zhèn)前村,土質(zhì)為砂壤土,肥力水平中等,地勢平坦,前茬為水稻。試驗采用單因素(品質(zhì))隨機(jī)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13.3平方米,重復(fù)3次,10月2日播種,11月8日移栽,各品種實收密度均為每公頃12萬株。苗期、抽苔期每公頃基施硼肥15公斤,大田全生育期每公頃用折純氮155公斤、五氧化二磷40公斤、氯化鉀35公斤,防蟲不防病,其它栽培措施同大田。
2.結(jié)果分析
2.1生育期
各品種的生育期均比對照短,其中V128比對照早5天,湘雜油3號和油研10號比對照早4天,中油雜4號和蓉油11號比對照早3天,其余品種比對照早1-2天。
2.2生育性狀
株高:參試品種除V128株高為131.3厘米,比對照浙雙72(148.9厘米)矮外,其余品種均比對照高,其中湘雜油3號植株最高,平均
166.1厘米;201-13、中油雜6號和油研10號比湘雜油3號略低,161厘米左右。
分枝習(xí)性:從最低分枝節(jié)位看,單株有效分枝起點高度,油研10號最高,比對照高16.4厘米;中油雜4號、中油雜6號、湘雜油3號、湘雜油4號、201-13和K142比對照高9.9-3.1厘米;蓉油11號單株有效分枝起點高度與對照差不多;蓉油10號、E3和V128比對照低2.4-14.5厘米。一次分枝以中油雜6號最多,平均10個,E3第二(9.97個),油研10號第三(9.3個),湘雜油4號與對照相同,其余比對照少。二次分枝以湘雜油3號最多,比對照多6.3個;其次為中油雜6號,比對照多6.1個。
全株有效莢數(shù):中油雜6號最多,有448.4莢;其次是蓉油11號,有419莢;201-13最少,僅234.4莢。
每莢實粒數(shù):201-13最多,有24.9粒;對照最低,僅12.4粒;其余在18.75-14.5粒之間。
千粒重:E3最重,5.11克;湘雜油4號次之,4.22克;中油雜4號最低,僅3.44克;其余在4.13-3.5克之間。
2.3抗逆性
抗寒性:V128、油研10號抗寒性最差,葉片受凍普遍達(dá)到Ⅲ級,K124、E3、201-13受凍程度達(dá)到Ⅱ級,其余品種(系)受凍程度為Ⅰ級。
抗菌核病:對照浙雙72病情指數(shù)15;中油雜6號、中油雜4號、湘雜油3號耐菌核病的能力好于對照,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9、11、12.5;其余8個品種(系)耐病能力由強至弱的順序為:湘雜油4號、油研10號、蓉油10號、蓉油11號、K124、201-13、V128、E3,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16.5、17、24.5、26.5、28、38.5、39.5、43.5。
抗倒性:各參試品種(系)抗倒性表現(xiàn)較好,未發(fā)生倒伏。
2.4產(chǎn)量表現(xiàn)
湘雜油3號、中油雜6號和中油雜4號3個品種產(chǎn)量顯著高于對照,分別比對照增產(chǎn)36.1%、16.2%和12.6%。其中,湘雜油3號極顯著高于對照,V128顯著低于對照,其余與對照無差異。
3.結(jié)論
中油雜4號、中油雜6號和湘雜油3號3個品種,株型較高,莖稈粗壯,每莢實粒數(shù)多,花期31天左右,耐菌核病,抗倒,千粒重一般,全生育期216-218天,單產(chǎn)水平顯著高于浙雙72,可在桐廬縣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