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幾年前,醫學專家就大聲疾呼:濫用抗生素已成為危害民眾健康的隱形殺手,如果長期以往,普通百姓將會陷入無藥可治的絕境。對此,我國政府也認識到后果的嚴重性,抗生素藥已被列為處方藥物,嚴加管理。但是除了醫生的處方藥以外,一些地方的養殖業濫用抗生素,導致食物中的抗生素殘留轉移到人體中,使百姓不知不覺中深受其害。
國家科技攻關課題“生物飼料添加劑研究與開發”,針對我國飼料工業中盲目濫用飼料添加劑而導致畜產品藥物殘留、品質低下等嚴重問題,以植物黃酮提取工藝、應用技術等開發新的營養調節劑等12種新產品。這12種新產品均是來自植物的天然產品,在防止畜產品藥物殘留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專家點評:
抗生素造成的抗藥性和耐藥性后果的可怕程度超出大家的想象,但是不使用飼用抗生素等藥物,養殖的牲畜容易得病死亡,養殖者就不干了。所以必須研究出替代技術和替代品。
生物產品的效果不像抗生素那樣一針見血,不易被人們所接受。生物飼料添加劑效果是后效、緩和的,長期使用對增強動物自身免疫機能、敏化病原微生物都有確切的良好效果。
另外,對于牲畜來說,健康地完成其生命周期需要多方面的關懷,我們不能將其生命寄托于某種或某些藥物上,否則,受傷害的不僅是畜禽,還包括我們人類。只有精心養殖才有利于動物健康,也才能生產出健康的產品。
對于使用生物飼料添加劑產品的用戶來說,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技術素質,如果我們廣大用戶的頭腦中時刻樹立養重于防的思想,我相信生物飼料添加劑的產品會很容易被廣大的用戶所理解和接受,飼料工業的生態時代也將迅速到來。我國的畜產品質量將穩步提高,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會樂于接受我國的畜產品,使我們這個畜牧生產大國真正變成畜牧生產強國。變化:
首先,從被動跟蹤轉化為主動調整。飼用抗生素是一類世界各國都廣泛使用的產品,20世紀90年代,這類產品的生產技術主要集中在美、德、日等發達國家。我國的飼用抗生素產品全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較昂貴,而且因為不清楚產品中的確切成分,應用技術也受制于人。
通過國家科技攻關,特別是連續十年對飼用抗生素的生產、應用、促生長機制等科技攻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掌握和產品生產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產品方面,國外已有的產品我國全部擁有,而且還有相當可觀的技術儲備。生產技術方面,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領先世界。由于已具備雄厚的技術和產品資源,我們有可能進行主動調整。
其次,實現了飼料添加劑從化學時代向生物時代的過渡。過渡的依據包括三方面:一是研究開發的手段幾乎全部采用生物技術,比如微生物發酵、酶工程等;二是開發成功的新產品全部是環境融合型產品,比如微生態制劑、植物提取物等;三是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動物保健型飼料添加劑產品從化學藥物為主轉變為以生物飼料添加劑為主。
最后,引導國內新飼料添加劑的研究開發向生態時代進步。在“十五”科技攻關過程中,不僅按合同要求圓滿完成了科技攻關任務,而且,對在考慮生態保護條件下,如何開展新飼料添加劑研究與開發進行了研究。比如,對微生態制劑的研究開發技術,提出了“非定靶篩選技術”。通過這項技術,今后所篩選的新菌種不僅具有確切的生理調節功能,而且對生態平衡不會帶來任何不良影響。另外,這項篩選技術同樣可以適用于對中藥有效成分的篩選。專家點評:
化學藥物是一對一你死我活的“爭斗”,容易人為地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生態制劑是以統籌共存為特點,這些物質進入生物體中,既能有效限制靶細菌的過量增殖,又對生物體內的免疫平衡具有調節作用,通過建立較強的防御系統使動物健康自然生長。
關于飼用抗生素,目前,我國農業部根據安全性已把它們明確劃分為兩大類,一類可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另一類只能作為藥物使用而不能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最近又出臺了處方獸藥管理制度。這樣的管理措施在國內是前所未有的,在國際上也是最先進的管理措施,而這一切都與國家科技攻關的支持密不可分。成果:
“高效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研究與應用”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它的良好效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替代飼用抗生素,消除藥殘,敏化病原微生物,同時改善畜產品的質量;二是鞏固土壤養分,減少因灌溉或雨水沖刷而造成的營養流失,以及水體的富營養化;三是吸收消化養殖臭氣,從而改善了畜禽生存環境和養殖者的工作環境。通過上述三方面的綜合作用,實現凈化養殖環境,防止和緩解養殖污染。專家點評:
除了食品安全和環境效益外,科技攻關成果可以明顯增強相關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并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比如一家公司在2000年采用“高效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生產雞蛋,以其安全、口感好和營養高等深受消費者歡迎,四年多時間里,銷售額一直以30%上升,現在已年產值上億元。“生物飼料添加劑研究與開發”課題正在努力實現其立題宗旨,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籌兼顧和協調發展。
國家科技攻關課題“生物飼料添加劑研究與開發”,針對我國飼料工業中盲目濫用飼料添加劑而導致畜產品藥物殘留、品質低下等嚴重問題,以植物黃酮提取工藝、應用技術等開發新的營養調節劑等12種新產品。這12種新產品均是來自植物的天然產品,在防止畜產品藥物殘留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專家點評:
抗生素造成的抗藥性和耐藥性后果的可怕程度超出大家的想象,但是不使用飼用抗生素等藥物,養殖的牲畜容易得病死亡,養殖者就不干了。所以必須研究出替代技術和替代品。
生物產品的效果不像抗生素那樣一針見血,不易被人們所接受。生物飼料添加劑效果是后效、緩和的,長期使用對增強動物自身免疫機能、敏化病原微生物都有確切的良好效果。
另外,對于牲畜來說,健康地完成其生命周期需要多方面的關懷,我們不能將其生命寄托于某種或某些藥物上,否則,受傷害的不僅是畜禽,還包括我們人類。只有精心養殖才有利于動物健康,也才能生產出健康的產品。
對于使用生物飼料添加劑產品的用戶來說,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技術素質,如果我們廣大用戶的頭腦中時刻樹立養重于防的思想,我相信生物飼料添加劑的產品會很容易被廣大的用戶所理解和接受,飼料工業的生態時代也將迅速到來。我國的畜產品質量將穩步提高,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會樂于接受我國的畜產品,使我們這個畜牧生產大國真正變成畜牧生產強國。變化:
首先,從被動跟蹤轉化為主動調整。飼用抗生素是一類世界各國都廣泛使用的產品,20世紀90年代,這類產品的生產技術主要集中在美、德、日等發達國家。我國的飼用抗生素產品全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較昂貴,而且因為不清楚產品中的確切成分,應用技術也受制于人。
通過國家科技攻關,特別是連續十年對飼用抗生素的生產、應用、促生長機制等科技攻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掌握和產品生產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產品方面,國外已有的產品我國全部擁有,而且還有相當可觀的技術儲備。生產技術方面,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領先世界。由于已具備雄厚的技術和產品資源,我們有可能進行主動調整。
其次,實現了飼料添加劑從化學時代向生物時代的過渡。過渡的依據包括三方面:一是研究開發的手段幾乎全部采用生物技術,比如微生物發酵、酶工程等;二是開發成功的新產品全部是環境融合型產品,比如微生態制劑、植物提取物等;三是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動物保健型飼料添加劑產品從化學藥物為主轉變為以生物飼料添加劑為主。
最后,引導國內新飼料添加劑的研究開發向生態時代進步。在“十五”科技攻關過程中,不僅按合同要求圓滿完成了科技攻關任務,而且,對在考慮生態保護條件下,如何開展新飼料添加劑研究與開發進行了研究。比如,對微生態制劑的研究開發技術,提出了“非定靶篩選技術”。通過這項技術,今后所篩選的新菌種不僅具有確切的生理調節功能,而且對生態平衡不會帶來任何不良影響。另外,這項篩選技術同樣可以適用于對中藥有效成分的篩選。專家點評:
化學藥物是一對一你死我活的“爭斗”,容易人為地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生態制劑是以統籌共存為特點,這些物質進入生物體中,既能有效限制靶細菌的過量增殖,又對生物體內的免疫平衡具有調節作用,通過建立較強的防御系統使動物健康自然生長。
關于飼用抗生素,目前,我國農業部根據安全性已把它們明確劃分為兩大類,一類可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另一類只能作為藥物使用而不能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最近又出臺了處方獸藥管理制度。這樣的管理措施在國內是前所未有的,在國際上也是最先進的管理措施,而這一切都與國家科技攻關的支持密不可分。成果:
“高效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研究與應用”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它的良好效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替代飼用抗生素,消除藥殘,敏化病原微生物,同時改善畜產品的質量;二是鞏固土壤養分,減少因灌溉或雨水沖刷而造成的營養流失,以及水體的富營養化;三是吸收消化養殖臭氣,從而改善了畜禽生存環境和養殖者的工作環境。通過上述三方面的綜合作用,實現凈化養殖環境,防止和緩解養殖污染。專家點評:
除了食品安全和環境效益外,科技攻關成果可以明顯增強相關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并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比如一家公司在2000年采用“高效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生產雞蛋,以其安全、口感好和營養高等深受消費者歡迎,四年多時間里,銷售額一直以30%上升,現在已年產值上億元。“生物飼料添加劑研究與開發”課題正在努力實現其立題宗旨,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籌兼顧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