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2002年國內油廠壓榨利潤比較可觀,從上面的收購情況也可以看出,由于開秤價格較低,加上當年國內油菜籽減產,菜油和菜粕價格均處于當時較高的價位,大部分油廠均獲利豐富,油廠加工意愿也非常強烈。
2003年國內油廠壓榨利潤也較可觀,由于推廣“雙低”油菜籽種植,新菜籽總體質量好于2002年,含油率一般比2002年高出1.5-2個百分點。按照2003年國內西南地區菜油價格為5800元/噸、菜粕價格1000元/噸、菜籽價格2300元/噸、出油率34%來計算,當時油廠的壓榨利潤為182元/噸(不扣稅)。由于2003年新菜籽價格過高,留給油廠的利潤空間應不算高,同時油廠對后市有所看跌,不愿冒險去承擔壓榨利潤縮水帶來的風險。加上“非典”肆虐,往年油廠在新菜籽上市前夕派人到主產區搶購的現象在2003年并未上演,當時大多油廠均以壓榨本地產菜籽為主,壓榨意愿較2002年有所下降。
2004年國內油廠壓榨利潤同比有所回落,后期隨著國內菜油、菜粕價格的大幅回落,國內油廠壓榨利潤迅速縮水。以當時四川地區菜籽價格3000元/噸、菜油價格7000元/噸、菜粕價格1450元/噸計算,其壓榨利潤在130元/噸左右,可能實際利潤更高;但后期國內菜油價格迅速回落,從2003年5月底至6月底國內菜油平均價格下跌了1000元/噸之多,國內大部分油廠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菜籽壓榨意愿不斷下降。
可見,今年以來國內油廠壓榨利潤從豐厚回落到微薄或者虧損,壓榨意愿也從非常積極下降到低谷,即使目前菜籽庫存已經非常少,菜籽價格也不斷回落,國內油廠出于對后市不敢貿然判斷和菜油市場的擔憂,也不敢進一步收購菜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