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國人均年占有肉、蛋、奶總量預期將分別達到50、18和6 kg以上,比改革開放前分別增長了6倍、9倍和5倍。從80年代中期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憑票供應制,多年來價格平穩,供銷兩旺,這是在人均年占有糧食量不足400 kg的飼料資源條件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全國人均膳食中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處于中等偏下位置,僅相當于經濟發達國家的1/8~1/5。飼料資源不足,特別是飼料蛋白質資源不足將是制約畜牧業進一步增長的主要因素。對解決這一難題有種種見解,有人主張積極發展牧區畜牧業;有人寄希望于秸稈的“過腹還田”;有人提倡發展“營養體農業”;有人則主張在農牧結合的同時開源與挖潛并舉。作者認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相當于歐洲10多個國家,因此,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源與挖潛并舉,多渠道、多方位地研究不同地區、不同生產模式的飼料對策仍然十分必要。本文擬根據近20年來我國畜牧業發展的足跡,結合我國飼料工業及規模養殖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今后解決飼料問題的途徑。
1 農區種植業大約可解決我國飼料蛋白質資源總需求量的一半
將低質量的飼用蛋白質轉化為營養價值豐富的可食用蛋白質是畜牧業的主要任務。為此,飼料中的蛋白質總量將是畜牧業基礎的基礎。到本世紀末若將全國人均每日攝入動物性蛋白質量爭取達到全世界90年代初期的25 g水平,則至少每年需要從畜產、水產品的可食部分中提供大約1200萬噸純動物性蛋白質才能接近這一水平。但是根據現代最佳飼養技術水平分析,生產這么多的動物性蛋白質,至少需要從種植業中提供飼料粗蛋白質大約6000萬噸才能基本解決問題,這是一個總需求量。
作者根據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種植業的生產成績分析,從谷實類、餅粕類、糠麩類、糟渣類等農副產品類以及動物性飼料資源中,總計僅能提供3000萬噸飼用粗蛋白質,即大約只能滿足需要量的一半,這是一個樂觀的估計值。因此,必須從增產與挖潛兩個方面設法解決。
2 從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前景分析,秸稈的增產潛力有限
國內曾有人提倡“秸稈畜牧業”,因為,我國農業“三大秸稈”(玉米秸、稻草、小麥秸)的總產量雖然年產可達4.2億噸以上,但從我國農民對秸稈的實際利用習慣分析,可飼用量大約為1.5~2.0億噸,由于其中粗蛋白質的可消化性差,基本上不能被反芻動物消化利用;從物盡其用的角度出發,只能作為大家畜的“維持用能量飼料”。因此,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畜牧業的角度分析,難以寄予厚望。?
近20年來,國內外在反芻動物飼養技術方面,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如非蛋白氮利用技術、氨化秸稈技術、收獲后玉米秸的黃貯技術等均已普及,應該大力推廣。近年來由于焚燒麥秸,污染環境引起國家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此同時,在社會上也有各種秸稈處理技術出臺,真偽難辯。最近,農業部畜牧獸醫司發出了《關于秸稈微生物處理技術推廣問題的通知》的文件,重申了“各種微生物處理秸稈技術在推廣應用前均須報請農業部全國飼料評審委員會審評批準,否則,一律不要推廣,以免造成不應有的損失”。作者認為,這一文件的發布是正確的、及時的。所有秸稈處理技術的推廣一定要以不損害農民利益為原則,持慎重態度。
3 挖掘非競爭性農業資源潛力,增產營養體生物量是解決飼料問題的可靠途徑
我國畜牧業是一個低經濟效益的產業。飼料原料的價格,很難與食品、醫藥、釀造業的原料價格形成競爭性優勢。歷史地分析,我國農區傳統畜牧業的飼料資源一直是依靠無競爭性用途的農業副產品以及“農家飼料”作為物質基礎。如能改變思路,科學規劃,在種植計劃中安排部分營養體農業(草地農業),改被動地采集野生飼料為主動地增產與養殖業對路的營養體生物量,無疑在解決飼料不足問題方面有著巨大的增產潛力。如在鹽堿地、休閑地、災后田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不能利用或暫不利用的可耕地上種植飼料作物或牧草,特別是種植豆科牧草,不僅比專門劃撥耕地種植飼用作物或牧草具有實際意義,而且還與種植業更具有互補性。?
近年來,我國許多學者都先后提出了建立“營養體農業”的倡議,即為解決飼料問題,以不收籽實而專門生產植物莖葉為主的農業生產系統是一舉多得的新思路。據任繼周(1998)預測,在我國可以用于發展生產植物營養體的土地面積約有281萬平方公里,有230多種豆科牧草或綠肥作物可以開發后供作飼料,這是一大宗不與糧、棉、油爭地,而且與農區種植業互補性很強的飼料增產措施,應當不斷挖潛,不斷探索。
4 科學利用農家飼料資源,不斷提高農戶養豬生產水平是緩解飼料資源不足的重要對策
我國養殖業主要在農區,而農區養殖業的?3/4?是養豬業。從我國農區養殖業與種植業的關系分析,預計在中長期內“豬為六畜之首,農戶養豬為主”的生產模式在我國仍將持續下去。從近20多年來全國養豬業的生產成績分析,養豬出欄率、豬肉總產量、全國生豬平均上市活重等也一直保持上升勢頭,90年代以后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由此可見,獲得如此顯著的養豬生產成績,并未因農戶養豬生產水平低而拖了后腿,相反農戶養豬產出已成為我國農村僅次于糧食的第2宗大商品,這也客觀地反映了我國農戶養豬的生命力。
當前在進一步提高養豬業生產水平問題上有2種觀點,其一認為:在占我國農區養殖業主體的養豬業中,農戶養豬模式生產效率低,先進的科學技術難以及時普及應用,形不成規模,不易及時調控供求矛盾。持這種觀點的人主張養豬最終應仿效美國,走全盤規模化的道路。另一種觀點認為:“千家萬戶養豬不能丟”。農戶養豬用糧僅為規模化養豬的1/2~2/3,其中飼料蛋白質的70%~80%來源于青粗飼料及農家飼料,雖然生產效率不如規模化養殖業,但可以充分利用農村閑散勞力及構不成商品的農家飼料資源,既可增肉、增收,又可通過豬多-肥多-糧多的途徑變“廢”為“寶”,養地增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維護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者支持后一種觀點。
5 大力開拓農戶養殖業的飼料市場,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飼料工業
從國情國力分析,農民既是肉類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因此,必須“化整為零”,讓農民自己解決肉食問題,才能減輕全國人民對肉食供應的壓力,這一方針不僅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政治上看,還可使農民無需離鄉背井即可脫貧致富,變人口劣勢為優勢;引導得當,還可在廣大農村培育出一大塊飼料工業市場。
1997年我國配合飼料總產量約為5600萬噸,其中,豬飼料約占43%,對全國豬肉總產量的貢獻率約為20%;而全國80%的豬肉則主要是依靠農家飼料解決的。另從近20年來,我國飼料工業生產的豬飼料產品的用戶對象分析,基本上是面對規模化養豬業,而不是根據農家飼料的營養背景配制。經驗證明,如能查清農戶養豬日糧中的養分盈缺規律,供給適合于不同養豬日糧類型的飼料添加劑或蛋白質濃縮料,用現代科學養豬技術加以引導,即使不用改造成為規模化養豬形式,也完全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再增產480~640萬噸豬肉(活重)。這個增產量約相當于節約了1700~2000萬噸飼料糧,約相當于近年來我國每年平均糧食增產量的1~2倍。可見,從宏觀上優化畜牧業生產的技術路線,是與開辟飼料資源有著同等重要意義的挖潛舉措。
6 牧區畜牧業與“三元結構農業”應從實際出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眾所周知,近半個多世紀來,我國牧區草原由于超載過牧,退化嚴重。盡管國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草原建設,但杯水車薪,不少地區的草原生態仍在不斷惡化。還清這筆“生態赤字”任重而道遠。因此,中長期內還應對牧區草原采取適度利用、休養生息的政策,力爭從“草畜平衡”到“草畜兩旺”。
“三元結構農業”的構想已提出10多年,雖然從糧食、經濟、飼料三大類作物產量的比例看變化不大,但從80年代以后的糧食、經濟作物的實際用途分析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如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已經用于飼料(不含農副產品)。“經濟作物”、“糧食作物”中的棉花、菜籽、花生及部分豆類、谷實類的加工副產品等也都通過餅粕、糟渣等途徑轉入飼用。按傳統定義的三大類作物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從目前我國農業主、副產品的市場流向分析,至少有2/5以上是以各種形式用于飼料,為此,如果把養殖業所需的飼料作物品種作為獨立的產業需要,事先安排在整個農業生產計劃之前,對減緩飼料工業原料的地區間大調運以及因地制宜提高配合飼料產品質量是有益的。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制定“三元結構農業”規劃,不僅要考慮產出,同時必須考慮對農田的補償。眾所周知,在1984年以前,我國每年人均占有糧食量的增長率大體上以4%~5%的速度遞增,而從1984年以后,同比增長率趨緩或出現了負值。另從同期全國化肥總消耗量與糧食增產量分析,從1985年到1989年,前者增加了102%,而后者僅增加23%,說明依靠化肥增產糧食的效果趨緩,土地內在質量遭到損害,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目前我國財政對農業的支持還處于“負保護”的歷史階段。從近期內的國情國力出發,農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只有在挖潛上下功夫,首先是在保護地力上下功夫。潛力何在?當前首先應重點抓好畜牧業與種植業的結合,走以牧養農,農牧互補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7 結語
20年來,我國畜牧業有了巨大發展,從80年代中期起,肉、蛋、奶等畜產品的總產量每年大體上以5%~10%的速度遞增,但是,到下個世紀我國人民將從小康走向富裕,屆時對各類畜產品的數量與質量都將提出新的要求。據預測,從我國農區種植業中,可能提供的飼用蛋白質總量僅能解決總需要量的一半。我國畜牧業是一個低經濟效益的產業,只有發展“營養體農業”,增產專供飼用的生物量,才能緩解飼料資源緊缺;同時這一技術路線也是通過種植業、養殖業與草業的互補,協同發展,是解決飼料資源不足的最可靠的飼料增產措施。我國農區養殖業“豬為六畜之首”。從國情國力出發,全國全盤規模化,不僅飼用糧難以滿足需求,同時排污治理也難解決。為此,中長期內還應因地制宜,兩條腿走路,千家萬戶養豬不能丟。對農戶養豬還應加強用組裝配套的適用技術,進行分類指導,使之不斷改進提高。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飼料工業體系,供給農戶養豬以營養對路的蛋白濃縮料或飼料添加劑產品,不僅可以發揮農家飼料的增產潛力,同時還可以開發出一大塊飼料工業市場,這是一舉多得的必由之路。單純依靠化肥增產糧食已出現種種弊端。為此,在制定“三元結構農業”生產規劃時,不僅要根據市場對飼料原料的需求,合理安排種植計劃之外,同時還要考慮對農田的補償,走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國北方草原由于長期以來超載過牧,退化嚴重,應采取休養生息,適度利用的政策,爭取從“草畜平衡”到“草畜兩旺”。 我國三大秸稈中除去其他用途外,大約有1/3~1/2可供作大家畜的維持飼料。但蛋白質含量低,利用率差,應盡快普及成熟的飼料飼養青貯技術等使之物盡其用。但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畜牧業的角度出發,可利用養分有限,不能寄予厚望。
1 農區種植業大約可解決我國飼料蛋白質資源總需求量的一半
將低質量的飼用蛋白質轉化為營養價值豐富的可食用蛋白質是畜牧業的主要任務。為此,飼料中的蛋白質總量將是畜牧業基礎的基礎。到本世紀末若將全國人均每日攝入動物性蛋白質量爭取達到全世界90年代初期的25 g水平,則至少每年需要從畜產、水產品的可食部分中提供大約1200萬噸純動物性蛋白質才能接近這一水平。但是根據現代最佳飼養技術水平分析,生產這么多的動物性蛋白質,至少需要從種植業中提供飼料粗蛋白質大約6000萬噸才能基本解決問題,這是一個總需求量。
作者根據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種植業的生產成績分析,從谷實類、餅粕類、糠麩類、糟渣類等農副產品類以及動物性飼料資源中,總計僅能提供3000萬噸飼用粗蛋白質,即大約只能滿足需要量的一半,這是一個樂觀的估計值。因此,必須從增產與挖潛兩個方面設法解決。
2 從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前景分析,秸稈的增產潛力有限
國內曾有人提倡“秸稈畜牧業”,因為,我國農業“三大秸稈”(玉米秸、稻草、小麥秸)的總產量雖然年產可達4.2億噸以上,但從我國農民對秸稈的實際利用習慣分析,可飼用量大約為1.5~2.0億噸,由于其中粗蛋白質的可消化性差,基本上不能被反芻動物消化利用;從物盡其用的角度出發,只能作為大家畜的“維持用能量飼料”。因此,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畜牧業的角度分析,難以寄予厚望。?
近20年來,國內外在反芻動物飼養技術方面,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如非蛋白氮利用技術、氨化秸稈技術、收獲后玉米秸的黃貯技術等均已普及,應該大力推廣。近年來由于焚燒麥秸,污染環境引起國家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此同時,在社會上也有各種秸稈處理技術出臺,真偽難辯。最近,農業部畜牧獸醫司發出了《關于秸稈微生物處理技術推廣問題的通知》的文件,重申了“各種微生物處理秸稈技術在推廣應用前均須報請農業部全國飼料評審委員會審評批準,否則,一律不要推廣,以免造成不應有的損失”。作者認為,這一文件的發布是正確的、及時的。所有秸稈處理技術的推廣一定要以不損害農民利益為原則,持慎重態度。
3 挖掘非競爭性農業資源潛力,增產營養體生物量是解決飼料問題的可靠途徑
我國畜牧業是一個低經濟效益的產業。飼料原料的價格,很難與食品、醫藥、釀造業的原料價格形成競爭性優勢。歷史地分析,我國農區傳統畜牧業的飼料資源一直是依靠無競爭性用途的農業副產品以及“農家飼料”作為物質基礎。如能改變思路,科學規劃,在種植計劃中安排部分營養體農業(草地農業),改被動地采集野生飼料為主動地增產與養殖業對路的營養體生物量,無疑在解決飼料不足問題方面有著巨大的增產潛力。如在鹽堿地、休閑地、災后田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不能利用或暫不利用的可耕地上種植飼料作物或牧草,特別是種植豆科牧草,不僅比專門劃撥耕地種植飼用作物或牧草具有實際意義,而且還與種植業更具有互補性。?
近年來,我國許多學者都先后提出了建立“營養體農業”的倡議,即為解決飼料問題,以不收籽實而專門生產植物莖葉為主的農業生產系統是一舉多得的新思路。據任繼周(1998)預測,在我國可以用于發展生產植物營養體的土地面積約有281萬平方公里,有230多種豆科牧草或綠肥作物可以開發后供作飼料,這是一大宗不與糧、棉、油爭地,而且與農區種植業互補性很強的飼料增產措施,應當不斷挖潛,不斷探索。
4 科學利用農家飼料資源,不斷提高農戶養豬生產水平是緩解飼料資源不足的重要對策
我國養殖業主要在農區,而農區養殖業的?3/4?是養豬業。從我國農區養殖業與種植業的關系分析,預計在中長期內“豬為六畜之首,農戶養豬為主”的生產模式在我國仍將持續下去。從近20多年來全國養豬業的生產成績分析,養豬出欄率、豬肉總產量、全國生豬平均上市活重等也一直保持上升勢頭,90年代以后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由此可見,獲得如此顯著的養豬生產成績,并未因農戶養豬生產水平低而拖了后腿,相反農戶養豬產出已成為我國農村僅次于糧食的第2宗大商品,這也客觀地反映了我國農戶養豬的生命力。
當前在進一步提高養豬業生產水平問題上有2種觀點,其一認為:在占我國農區養殖業主體的養豬業中,農戶養豬模式生產效率低,先進的科學技術難以及時普及應用,形不成規模,不易及時調控供求矛盾。持這種觀點的人主張養豬最終應仿效美國,走全盤規模化的道路。另一種觀點認為:“千家萬戶養豬不能丟”。農戶養豬用糧僅為規模化養豬的1/2~2/3,其中飼料蛋白質的70%~80%來源于青粗飼料及農家飼料,雖然生產效率不如規模化養殖業,但可以充分利用農村閑散勞力及構不成商品的農家飼料資源,既可增肉、增收,又可通過豬多-肥多-糧多的途徑變“廢”為“寶”,養地增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維護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者支持后一種觀點。
5 大力開拓農戶養殖業的飼料市場,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飼料工業
從國情國力分析,農民既是肉類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因此,必須“化整為零”,讓農民自己解決肉食問題,才能減輕全國人民對肉食供應的壓力,這一方針不僅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政治上看,還可使農民無需離鄉背井即可脫貧致富,變人口劣勢為優勢;引導得當,還可在廣大農村培育出一大塊飼料工業市場。
1997年我國配合飼料總產量約為5600萬噸,其中,豬飼料約占43%,對全國豬肉總產量的貢獻率約為20%;而全國80%的豬肉則主要是依靠農家飼料解決的。另從近20年來,我國飼料工業生產的豬飼料產品的用戶對象分析,基本上是面對規模化養豬業,而不是根據農家飼料的營養背景配制。經驗證明,如能查清農戶養豬日糧中的養分盈缺規律,供給適合于不同養豬日糧類型的飼料添加劑或蛋白質濃縮料,用現代科學養豬技術加以引導,即使不用改造成為規模化養豬形式,也完全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再增產480~640萬噸豬肉(活重)。這個增產量約相當于節約了1700~2000萬噸飼料糧,約相當于近年來我國每年平均糧食增產量的1~2倍。可見,從宏觀上優化畜牧業生產的技術路線,是與開辟飼料資源有著同等重要意義的挖潛舉措。
6 牧區畜牧業與“三元結構農業”應從實際出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眾所周知,近半個多世紀來,我國牧區草原由于超載過牧,退化嚴重。盡管國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草原建設,但杯水車薪,不少地區的草原生態仍在不斷惡化。還清這筆“生態赤字”任重而道遠。因此,中長期內還應對牧區草原采取適度利用、休養生息的政策,力爭從“草畜平衡”到“草畜兩旺”。
“三元結構農業”的構想已提出10多年,雖然從糧食、經濟、飼料三大類作物產量的比例看變化不大,但從80年代以后的糧食、經濟作物的實際用途分析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如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已經用于飼料(不含農副產品)。“經濟作物”、“糧食作物”中的棉花、菜籽、花生及部分豆類、谷實類的加工副產品等也都通過餅粕、糟渣等途徑轉入飼用。按傳統定義的三大類作物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從目前我國農業主、副產品的市場流向分析,至少有2/5以上是以各種形式用于飼料,為此,如果把養殖業所需的飼料作物品種作為獨立的產業需要,事先安排在整個農業生產計劃之前,對減緩飼料工業原料的地區間大調運以及因地制宜提高配合飼料產品質量是有益的。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制定“三元結構農業”規劃,不僅要考慮產出,同時必須考慮對農田的補償。眾所周知,在1984年以前,我國每年人均占有糧食量的增長率大體上以4%~5%的速度遞增,而從1984年以后,同比增長率趨緩或出現了負值。另從同期全國化肥總消耗量與糧食增產量分析,從1985年到1989年,前者增加了102%,而后者僅增加23%,說明依靠化肥增產糧食的效果趨緩,土地內在質量遭到損害,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目前我國財政對農業的支持還處于“負保護”的歷史階段。從近期內的國情國力出發,農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只有在挖潛上下功夫,首先是在保護地力上下功夫。潛力何在?當前首先應重點抓好畜牧業與種植業的結合,走以牧養農,農牧互補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7 結語
20年來,我國畜牧業有了巨大發展,從80年代中期起,肉、蛋、奶等畜產品的總產量每年大體上以5%~10%的速度遞增,但是,到下個世紀我國人民將從小康走向富裕,屆時對各類畜產品的數量與質量都將提出新的要求。據預測,從我國農區種植業中,可能提供的飼用蛋白質總量僅能解決總需要量的一半。我國畜牧業是一個低經濟效益的產業,只有發展“營養體農業”,增產專供飼用的生物量,才能緩解飼料資源緊缺;同時這一技術路線也是通過種植業、養殖業與草業的互補,協同發展,是解決飼料資源不足的最可靠的飼料增產措施。我國農區養殖業“豬為六畜之首”。從國情國力出發,全國全盤規模化,不僅飼用糧難以滿足需求,同時排污治理也難解決。為此,中長期內還應因地制宜,兩條腿走路,千家萬戶養豬不能丟。對農戶養豬還應加強用組裝配套的適用技術,進行分類指導,使之不斷改進提高。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飼料工業體系,供給農戶養豬以營養對路的蛋白濃縮料或飼料添加劑產品,不僅可以發揮農家飼料的增產潛力,同時還可以開發出一大塊飼料工業市場,這是一舉多得的必由之路。單純依靠化肥增產糧食已出現種種弊端。為此,在制定“三元結構農業”生產規劃時,不僅要根據市場對飼料原料的需求,合理安排種植計劃之外,同時還要考慮對農田的補償,走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國北方草原由于長期以來超載過牧,退化嚴重,應采取休養生息,適度利用的政策,爭取從“草畜平衡”到“草畜兩旺”。 我國三大秸稈中除去其他用途外,大約有1/3~1/2可供作大家畜的維持飼料。但蛋白質含量低,利用率差,應盡快普及成熟的飼料飼養青貯技術等使之物盡其用。但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畜牧業的角度出發,可利用養分有限,不能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