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畜牧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飼料問題,而飼料問題的本質是糧食問題,對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有種種見解,有人希望通過“三元結構農業”緩解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與飼料作物之間的矛盾全面解決糧食問題,有人則主張在農牧結合的同時開源與挖潛并舉,努力實現畜多-肥多-糧多的良性循環;有人則主張充分利用現代科學管理及信息傳遞手段,提高飼料行業的管理水平,以期達到合理利用飼料資源的效果。
我們認為,我國只有因地適宜,從實際出發,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多渠道、多方位地對不同地區不同生產模式采取不同的飼料對策才能使我國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 完善“三元結構農業”規劃,開發多種飼料
“三元結構”農業的設想已經提出很多年,但目前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與“飼料作物”的含義目前難做出明確的界定。例如:我國屬于“糧食作物”的玉米、薯類等,可以食用、飼用、亦可工用。可見許多農作物并不是固定屬性,它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經濟、市場經濟的需要而變化的。
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專門劃撥耕地種植飼料是不現實的。因為,畜牧業是一個低經濟效益的產業。在種植業的糧、油等主產品中作為飼料資源,很難與食品、醫藥、釀造等行業形成競爭性優勢。歷史地分析,農區傳統畜牧業一直處于依附于種植業的“副業”地位。飼料資源則依靠農村閑散勞力,零星種植或采集野生。如能改變思路,科學規劃,挖掘三元結構農業中的時空增產潛力,改無計劃地被動挖潛為有計劃的主動增產,特別是生產出與養殖業對路的營養體生物量,無疑在解決飼料資源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方面有著巨大的增產潛力。如在鹽堿地、休閑地、災后田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不能利用或暫不利用的可耕地上種植飼料作物或牧草,不僅地上部分可為畜牧業提供優質飼料,同時,從地下部分對增加耕地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維護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分析也是一舉多得的新思路。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1986~1996)的調研資料,在北方低產區、北方春麥區、南方水田地區、南北方果園、幼林地、丘陵地等地帶大約有3000萬hm2的土地資源可供作開發營養體農業。合理全面開發我國草業,每年產草量可相當于全國秸稈總產量的
4倍,這是一項巨大的飼料資源增產潛力。也是一大宗不與糧、棉、油爭地,而且與農區種植業互補性很強的飼料增產措施。河南應當在這方面不斷挖潛,不斷探索。
目前,我國畜牧業生產和經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家庭散養遍及千家萬戶,小規模大群體、專業化家庭牧場式漸成優勢,高起點、大規模、集團化的產業化經營方興未艾,大部分養殖場和養殖戶還處在較低的飼養水平上。這除了管理的因素外,與生產中的科技含量不高、貢獻低有直接關系。科研工作存在著總是跟在別人的研究后面亦步亦趨,而對國內生產實踐中丞待解決的問題則缺乏研究。目前,需要從科研和推廣兩個方面下功夫,切實提高科技水平。首先,在畜禽育種上,要注重培養飼料轉化率高、抗病能力強的優良品種。而動物營養方面則應致力于新型飼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常規飼料利用率的再提高上。要加強對飼料添加劑、青貯飼料及秸稈氨化、堿化技術的研究和非常規飼料如植物類的木薯、枝葉、動物類的雞排泄物、畜禽廢料粉等及工業廢料開發利用。
二、改造“四大樣”配合飼料為背景的濃縮飼料生產模式
我國養殖主要在農區,而農區養殖業的3/4是養豬業,從農區養殖業與種植業的關系分析,預計在中長期內“豬為六畜之首,農戶養豬為主”的生產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會占重要地位。
當前在進一步提高養豬業生產水平問題上有兩種觀點:其一,千家萬戶的養豬模式生產效率低,先進的科學技術難以普及應用,形不成規模,不能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及時調控,持這種觀點的人主張養豬業最終還應走全盤規模化的道路。其二則認為,千家萬戶養豬不能丟,農戶養豬用糧主要依靠自己解決。其中飼料蛋白質的70%~80%來源于青粗飼料中及農家飼料,雖然生產效率不如規模化養殖業,但不依賴國家投入又可以充分利用農村閑散勞力及構不成商品的農家飼料資源,既可增肉、增收,又可通過豬多一肥多一糧多的途徑變“廢”為“寶”,節約化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維護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支持后一種觀點。另一方面,從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析,農民既是肉類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因此,必須“化整為零”,讓農民自己解決肉食問題,才能減輕對肉食供應的壓力。這一方針不僅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政治上看,還可以使農民無需離鄉背井即可脫貧致富,變人口劣勢為優勢;引導得當,這也是人多地少地區長治久安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相反,若養豬全盤規模化后,養豬場房、設備、排污治理、飼料原料品種匹配等問題難以解決姑且不議;僅從能量飼料及蛋白質飼料兩項原料推算,即需要國家單獨拿出數量可觀的玉米和優質餅粕類并進口相當量的魚粉才能基本滿足要求。這是河南的省情和經濟實力所不能承受的。
經驗證明,如能查清農戶養豬口糧中的養分盈缺規律,供給適合于不同養豬育用糧類型的飼料添加劑或蛋白濃縮料,調動農民養豬積極性,充分利用構不成商品的農家飼料,用現代科學養豬技術加以引導,即使不用規模化養豬形式,,從而節約配合飼料。可見,從宏觀上優化畜牧業增產的技術路線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農村過剩勞動力,避免盲目流入城市,同時,還可針對農家飼料資源的特點,在農村培育出一大塊飼料工業市場,這是與開辟飼料資源有著同等重要意義的挖潛舉措。
三、推進飼料工業的標準化工作與國際接軌
飼料工業標準化工作是組織現代化飼料工業生產的重要手段。從它的發生和發展看,是通過實踐-理論-實踐,不斷接受檢驗,不斷完善的自然科學與管理科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飼料工業標準化體系涉及農業、畜牧、漁業、糧食、醫藥、化工、食品、機械、工程、外貿、信息技術等10多個行業的大生產體系。一個完整的飼料工業標準化體系,不僅要使飼料工業自身符合最優化的目標,同時還要使這個體系與其它相關行業經濟管理體系相協調,與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相適應,與科學技術的進展水平相銜接。制定一個標準的水準既不同于科學技術前沿的尖端水平,也不同于約定俗成的行業間的制度規章。
多次隨著人們對維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關注,1993年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成立了由五大州80個國家16個國際組織組成的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開始了《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的制定工作,這是一部以降低產品廢品率,減少廢棄物,保證無污染、零排放為目標的生產環境管理國際標準。我國國家環保局也對貫徹執行《ISO14000》提出了結合實際、推動實施、保證有序、堅持穩妥、適時到位的4項原則,多次舉辦各類型的學習班,并等同轉化為《GB/T24000》推薦性國家標準。這項標準在將來可能成為非關稅貿易成員國的共同守則,以也有可能成為經濟發達國家中國家的制裁手段。為此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今后認真執行《ISO14000》有著雙重意義,不僅是為了加倍努力協調好人類自身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也是為了保證“綠色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而必須及時采取的自救手段。目前歐洲已有1000多個企業,日本已有
200多個企業,通過了《ISO14000》的認證。有人可能認為飼料工業是“綠色工業”與《ISO14000》無關,從近年的情況分析,在添加劑、抗生素、促生長劑、規模化養殖業的排污等問題中仍有大量環境保護問題存在。今后我國對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工作將逐步展開,環保事業將愈來愈多地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必須把標準化工作全方位地列入議事日程,才能使河南省飼料工業與養殖業沿著健康的道路再上新臺階。
四、加強管理,規范制度,健全飼料質量監測體系
抓緊河南省飼料質量監測體系建設是飼料安全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影響飼料安全衛生的因素要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加大管理力度,對于一些新開發的飼料品種,要通過標準加強產品質量管理,以便凈化飼料市場。當前標準化體系建設的重點是《飼料衛生標準》修訂、添加劑使用量標準制定、檢測方法標準通用規程及通用性標準的制定等。在產品標準制定上應突出衛生標準,而營養標準則可由企業在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自行掌握。同時在檢測手段建設上,要加大投入,研制或購置快速精密的檢測儀器,把好飼料產品和畜禽產品的進出口關。加強飼料安全監督管理的機制建設,確定跨行業的統一執法部門,避免重復執法和行業及地區保護主義;加大執法力度,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規范化。加強新型環保飼料添加劑和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制。包括酶制劑、中草藥促生長劑、益生素、有機微量元素等的開發和研制。在飼料行業鼓勵推行
ISO9000系列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0環保管理體系的認證制度。加強《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宣傳貫徹工作,嚴格執法;加大對違規藥品使用的處罰力度;完善我國獸醫防疫體系,使之有效運轉。
提高我省飼料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對我省年輕的飼料工業是一個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挑戰。為了實現河南省“十五”規劃確定的任務,因此,我們必須把河南資源短缺作為我省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采取不同的對策使河南省畜牧業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