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禁燒是每年成都市的大事。昨日記者從青白江區科技局了解到,在該區科協與一企業的幫助下,四川大學生物學院教授李用城已成功地研究出用農作物秸稈制作飼料的技術,并已取得國家專利。目前,該區科技部門已經幫助企業和養殖大戶建立協會,選點進行生產和推廣。
1、神奇細菌變秸稈為飼料
據青白江區科技局局長李維嘉介紹,秸稈包括稻草、麥草、油菜稈、玉米稈、薯藤、蔗皮等,是成都平原主要農經作物的副產品。由于成分主要是粗纖維,不能被家畜吸收,處理起來也很困難,農民往往只好一燒了之,造成城市上空“硝煙”彌漫,每年政府都要派出大量人力物力禁燒,還是屢禁不止。
為了解決秸稈處理的問題,從2001年開始,川大生物學院教授李用城便開始培養一種菌種,將秸稈粉碎后加濕加熱降解,再利用這種生物酶生成單糖、多糖,再與豆餅等發酵合并成蛋白質飼料。據測算,全區每年要產生7000萬噸秸稈廢料,如果都采用這種方法轉換,不但可生產出2億噸飼料,因焚燒秸稈產生的大氣污染也可以解決了。
2、每噸飼料便宜800元
據了解,目前家畜用的飼料都要以20%的糧食為原料,近期糧食漲價,飼料的價格更漲到了近2000元/噸。由于秸稈成本極低,生產出的飼料價格每噸可便宜800元左右。
據計算,成都市是全國著名的家畜養殖區,僅青白江區每年養殖的豬便有23萬頭,按照目前的飼料計算,每年需要5萬噸飼料,如果全部改用秸稈飼料,每年不僅可省下糧食1萬噸,還可節約成本4000萬元!
據悉,青白江區已計劃在轄區內建立一家秸稈飼料廠,利用5萬噸秸稈產出飼料15萬噸,并在每個村選擇一家養殖大戶作為試點進行先期推廣,計劃到2006年底達到生產150萬噸飼料、效益為6.5億元的規模。由于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非常可觀,目前成都市農業部門對此事也十分關注,一旦在青白江區試點成功,將在全市范圍內普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