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共軛亞油酸;肉鴨;生產性能;屠體性狀
亞油酸是肉鴨中唯一的必須脂肪酸,一般需要一定量的玉米—豆粕型日糧才能滿足。而共軛亞油酸是亞油酸的一種異構體,是功能性的不飽和脂肪酸,因而可以補充營養。自從共軛亞油酸發現以來,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在老鼠中,共軛亞油酸可以提高飼料轉化率和體增重,被認為是生長調節因子[1]。Dugan等(1997)研究報道,豬日糧中添加共軛亞油酸降低了飼料采食量,改善了飼料利用率。有些研究發現,共軛亞油酸對雞的日增重、產蛋率、蛋重無顯著影響(Chamruspollert等,1999)。在禽類,鴨有著較高的腹脂,共軛亞油酸能夠降低脂肪的沉積,用共軛亞油酸來調控肉鴨的胴體品質,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目前,共軛亞油酸對鴨的作用效果國內外未見報道。本試驗旨在探討共軛亞油酸對肉鴨的生產性能和屠體性狀的影響,為生產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動物及分組
選用1日齡健康、發育良好的天府肉鴨,預飼一周后,選擇體重相近的肉鴨84只,隨機分成4組,每組21只,設有3個重復,每個重復7只鴨。
1.2 試驗日糧及營養水平
試驗基礎日糧參照NRC(1994)北京鴨的飼養標準。選用玉米、豆粕、麥麩、魚粉等配置而成。日糧分前期(0~21日齡)和(21~42日齡)2個階段,組成及營養成分含量見表1。各組日糧除油脂添加不同外,其它養分成分含量基本一致。本試驗用粉料(半干半濕)飼喂,正式試驗35d。試驗用的共軛亞油酸購于中科院新疆分院理化技術研究中心(共軛亞油酸含量95%)。為了使能量保持一致,采用了重量替代法。
各組日糧組成如下:Ⅰ組(對照組):基礎日糧(其中日糧中豆油的含量為3.7%,共軛亞油酸含量為0.0%)。Ⅱ組(1.0%共軛亞油酸添加組):以1.1%共軛亞油酸取代基礎日糧相應比例的豆油(其中日糧中豆油的含量為2.6%,共軛亞油酸含量為1.0%)。Ⅲ組(2.0%共軛亞油酸添加組):以2.2%共軛亞油酸取代基礎日糧相應比例的豆油(其中日糧中豆油的含量為1.5%,共軛亞油酸含量為2.0%)。Ⅳ組(3.5%共軛亞油酸添加組):以3.7%共軛亞油酸取代基礎日糧相應比例的豆油(其中日糧中豆油的含量為0.0%,共軛亞油酸含量為3.5%)。
1.3 飼養管理
整修鴨舍及附屬用具,使門窗完好、排水通暢,通風保溫性能好。并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對鴨舍和附屬設備消毒。采用籠養,自由采食與飲水。開始2周用250W紅外線燈保溫,舍內無水珠凝結,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每天觀察記錄溫度,試鴨的食欲,健康狀況及天氣變化情況。
1.4 測定項目
分別在7、28、35、42日齡早晨8:00空腹稱重,并統計各階段的飼料消耗情況。計算平均體重;總增重;料肉比。于42日齡每組隨機抽取4只鴨(公母各半),測定屠宰性能。
1.5 統計分析方法
試驗所得的數據用SA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共軛亞油酸不同添加水平對肉鴨體重的影響(見表2)
經統計分析,7日齡各組鴨的平均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而28日齡時,Ⅲ組體重最大,其次是Ⅱ組、Ⅰ組的鴨,最小的是Ⅳ組;35日齡,Ⅲ組體重還是最大,Ⅳ組最小;42日齡時,Ⅲ組比Ⅰ組、Ⅱ組、Ⅳ組分別高出41.7g、6.9g、260.9g。此時Ⅳ組體重減輕更多,這可能是肉鴨在4~5周齡生長速度達到高峰期后,脂肪沉積較蛋白質快,而共軛亞油酸能夠較好的調控脂肪沉積,因而影響了體重。
2.2 共軛亞油酸不同添加水平對肉鴨采食量與料肉比的影響(見表3)
由表3結果分析,7~21日齡,Ⅲ組與Ⅰ組、Ⅱ組料肉比相比差異顯著(P<0.05),Ⅲ組與Ⅳ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在7~42日齡中,Ⅲ組在33日齡死亡一只鴨,Ⅳ組在37日齡死亡一只鴨。Ⅲ組與Ⅰ組、Ⅱ組、Ⅳ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說明2%共軛亞油酸日糧中,能夠使養分更好的沉積,從而使料肉比降低。而3.5%共軛亞油酸日糧中,可能共軛亞油酸濃度較高,降低了動物的重量,這與West等(1998)[3]報道一致。
2.3 共軛亞油酸不同添加水平對肉鴨屠體性狀的影響(見表4)
由表4可知,隨著共軛亞油酸濃度的增加,腿肌率、胸肌率得到了提高,而腹脂率明顯降低。在腿肌率方面,Ⅱ組與Ⅰ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Ⅲ組、Ⅳ組分別與Ⅰ組、Ⅱ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在胸肌率方面,Ⅲ組與Ⅰ組或Ⅱ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Ⅳ組比Ⅰ組、Ⅲ組分別提高了2.5%、0.7%。在腹脂率方面,Ⅲ組比Ⅰ組、Ⅱ組分別降低了15.7%,1.3%,而Ⅳ組與Ⅲ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
3 討論與小結
3.1 試驗表明,共軛亞油酸在2%時,明顯能夠提高肉鴨的生長速度,而在3.5%時共軛亞油酸卻降低了肉鴨的平均體重。一般認為,共軛亞油酸能夠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通常其作用效果受動物種類、年齡、性別、所處的環境因素影響。共軛亞油酸對重量的影響也取決于其成分和異構體的量。有些人認為順-9,反-11共軛亞油酸能夠促進動物的生長,大多數人研究證實反-10,順-12共軛亞油酸能夠減輕機體的重量。在共軛亞油酸混合物中,一定量的共軛亞油酸能夠促進動物的生長,較大的量會抑制動物的增重。本試驗與用兔子(Chin等,1994)、豬[2]和老鼠[1]等動物試驗所得的結果一致,這些結果表明適量的共軛亞油酸能夠提高動物的平均日增重。關于共軛亞油酸促生長機制,目前尚未定論。有研究認為,共軛亞油酸促生長效果是通過調整能量代謝與營養重分配作用而實現的(Cook等,1993;Dugan等,1997)。
3.2 在7~21日齡,2%共軛亞油酸組較顯著的降低料肉比,這可能與共軛亞油酸營養重分配作用有關。雖然Ⅳ組料肉比降低更多,但是鴨的重量也減輕了許多,這在實際生產中不可取。在7~42日齡,Ⅳ組料肉比與Ⅲ組相比更高,可能是3.5%共軛亞油酸在肉鴨后期更多的減輕體重。共軛亞油酸能提高肉鴨的生產性能,筆者認為共軛亞油酸可能通過影響肉鴨的內分泌,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同時實現營養的重分配,增強機體的免疫機能,從而促進肉鴨生長,提高生產性能。
3.3 共軛亞油酸能夠提高肉鴨腿肌率、胸肌率,降低腹脂率。在共軛亞油酸3.5%日糧中,腿肌率達到最高,與Ⅲ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胸肌率Ⅳ組達最高。在腹脂率方面,雖然Ⅳ組有更低的降低趨勢,但與Ⅲ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這些表明,隨著共軛亞油酸日糧濃度的增加,腿肌率、胸肌率得到提高,而腹脂率得到降低。許多研究證實,共軛亞油酸能降低動物的脂肪含量,促進體蛋白的沉積,是一種有效的營養重分配劑(Chin等,1994;Ewa Ostrowska等,1999)。共軛亞油酸改變體組成可能機制是:①共軛亞油酸作用于去甲腎上腺上素,提高了激素敏感酯酶與肉堿棕櫚酰轉移酶的活性,從而促進脂肪的分解(Pariza等,1997)。②共軛亞油酸抑制了肌肉和脂肪組織中的脂蛋白酯酶活性,從而抑制脂肪的合成。③共軛亞油酸降低了脂肪前體細胞的數量(Satory和Smith,1999)。④共軛亞油酸降低了脂肪細胞的體積(Sisk等,1998)。⑤共軛亞油酸降低了動物的代謝率。
隨著國內生產共軛亞油酸工藝的提高,價格越來越便宜,將會在畜禽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因而有著較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