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對人的致敏性早在1934 年便由Duke 提出。隨后,人們對大豆抗原對不同種屬幼齡動物的影響也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豆蛋白質中的大豆球蛋白和beta 伴大豆球蛋白將導致仔豬(Stokes,1984)、犢牛(Kilshaw, 1979; Dawson, 1988)和鼠(Mowat, 1981)等幼齡動物發生過敏反應。
1仔豬對大豆抗原的免疫學反應
由于仔豬的消化系統發育尚不成熟,分泌酸和消化酶的能力不足,使大量未消化的營養物質涌入腸道,大豆蛋白中的抗原物質(主要是大豆球蛋白和beta伴大豆球蛋白) 也可進入腸道。4)研究發現,9 周齡斷奶仔豬,斷奶后隨著對日糧的適應和采食量的增加,5 天內血清中大豆球蛋白濃度出現峰值,在隨后的:; 天內盡管采食量增加但血清中大豆球蛋白的濃度逐漸下降,6 月齡時不再被吸收,但即使是10周齡斷奶仔豬仍然可以吸收大豆抗原發生過敏反應,并產生大豆抗原特異性抗體。仔豬在接觸大豆抗原后,血清中產生大豆抗原特異性抗體,且隨著抗原吸收量的增加,在一定時期內大豆抗原特異性抗體的水平也顯著升高。關于母源抗體與免疫耐受方面,對斷奶前后仔豬飼喂豆粕日糧,發現在分娩后:20天,妊娠期和空懷期均飼喂豆粕日糧的母豬和不飼喂豆粕日糧的母豬所產仔豬抗體水平不同, 前者血清抗體水平較高,結果表明斷奶前仔豬可以通過初乳吸收母源大豆特異性抗體。Barnett 等(1989)提出斷奶前仔豬抗體水平的升高不是由于少量的補飼,而可能是在分娩后前幾天由母親處通過初乳獲得,并且該抗體可以維持到斷奶后7 天。
斷奶前適當地補飼少量抗原可以刺激機體發生免疫反應,但再次接觸該抗原時動物會經歷二次免疫, 導致更加嚴重的腹瀉和吸收障礙(Miller,1983)。同時也有試驗表明,動物在斷奶前食入一定量的斷奶日糧,斷奶后沒有腹瀉發生(Kagnoff,1987; Swarbrick,1979;Huntley,1979; Newby,1979))。這個結果符合免疫學中關于免疫耐受的理論。但是具體補飼量尚不十分明確。
2 大豆抗原對仔豬生產性能的影響
木糖吸收是反應小腸損傷及吸收受阻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協助木糖穿過胃腸壁的轉運系統與葡萄糖的類似。研究表明有大豆抗原引起的免疫反應可造成腸道損傷,主要表現在小腸絨毛萎縮和隱窩細胞增生。對3周齡斷奶仔豬所做木糖吸收試驗表明,斷奶后吸收明顯下降,在斷奶后8 天降到最低,到第14 天時有些恢復,補飼和突然斷奶吸收受阻程度相似。通過組織學檢查、木糖吸收試驗和生產性能的測定,分析了腸道損傷與吸收受阻和生產性能下降的關系,結果表明,大豆抗原引起的腸道損傷,導致了腸道吸收功能障礙,進而使仔豬的生產性能下降。
3 大豆抗原與仔豬的斷奶腹瀉
仔豬實行3-5 周齡斷奶是國內外集約化養豬生產中普遍采用的技術,但早期斷奶由于受心理、環境、營養應激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導致仔豬的腹瀉和生長發育受阻。研究表明,仔豬腸道對日糧抗原過敏從而導致腸道損傷是仔豬斷奶后腹瀉和生長發育受阻的一項主要原因。用3 周齡斷奶仔豬研究補料和開食料中不同蛋白源對斷奶后的過敏反應和腹瀉程度的影響,表明大豆蛋白源引起的腹瀉最為嚴重,腹瀉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對此問題的細菌學試驗表明,斷奶前給仔豬注射103 活大腸桿菌沒有腹瀉的臨床癥狀發生,但將斷奶仔豬(飼喂豆粕日糧)放到清潔、消毒,基本無污染的豬舍中5到14 天后檢查糞便發現,所有仔豬均發生了大腸桿菌增生和腹瀉。另一試驗發現斷奶后飼喂乳蛋白的仔豬基本沒有大腸桿菌增生和腹瀉,但是當斷奶日糧更換為斷奶仔豬顆粒料后又發生了腹瀉和大腸桿菌增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在良好的衛生和管理條件下,病原性微生物不是引起斷奶仔豬腹瀉的原發性病因,仔豬日糧中大豆抗原及其它不良成分引起的致敏反應才是引起仔豬斷奶腹瀉的先決條件,而病原性微生物的感染只是繼發癥。
1仔豬對大豆抗原的免疫學反應
由于仔豬的消化系統發育尚不成熟,分泌酸和消化酶的能力不足,使大量未消化的營養物質涌入腸道,大豆蛋白中的抗原物質(主要是大豆球蛋白和beta伴大豆球蛋白) 也可進入腸道。4)研究發現,9 周齡斷奶仔豬,斷奶后隨著對日糧的適應和采食量的增加,5 天內血清中大豆球蛋白濃度出現峰值,在隨后的:; 天內盡管采食量增加但血清中大豆球蛋白的濃度逐漸下降,6 月齡時不再被吸收,但即使是10周齡斷奶仔豬仍然可以吸收大豆抗原發生過敏反應,并產生大豆抗原特異性抗體。仔豬在接觸大豆抗原后,血清中產生大豆抗原特異性抗體,且隨著抗原吸收量的增加,在一定時期內大豆抗原特異性抗體的水平也顯著升高。關于母源抗體與免疫耐受方面,對斷奶前后仔豬飼喂豆粕日糧,發現在分娩后:20天,妊娠期和空懷期均飼喂豆粕日糧的母豬和不飼喂豆粕日糧的母豬所產仔豬抗體水平不同, 前者血清抗體水平較高,結果表明斷奶前仔豬可以通過初乳吸收母源大豆特異性抗體。Barnett 等(1989)提出斷奶前仔豬抗體水平的升高不是由于少量的補飼,而可能是在分娩后前幾天由母親處通過初乳獲得,并且該抗體可以維持到斷奶后7 天。
斷奶前適當地補飼少量抗原可以刺激機體發生免疫反應,但再次接觸該抗原時動物會經歷二次免疫, 導致更加嚴重的腹瀉和吸收障礙(Miller,1983)。同時也有試驗表明,動物在斷奶前食入一定量的斷奶日糧,斷奶后沒有腹瀉發生(Kagnoff,1987; Swarbrick,1979;Huntley,1979; Newby,1979))。這個結果符合免疫學中關于免疫耐受的理論。但是具體補飼量尚不十分明確。
2 大豆抗原對仔豬生產性能的影響
木糖吸收是反應小腸損傷及吸收受阻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協助木糖穿過胃腸壁的轉運系統與葡萄糖的類似。研究表明有大豆抗原引起的免疫反應可造成腸道損傷,主要表現在小腸絨毛萎縮和隱窩細胞增生。對3周齡斷奶仔豬所做木糖吸收試驗表明,斷奶后吸收明顯下降,在斷奶后8 天降到最低,到第14 天時有些恢復,補飼和突然斷奶吸收受阻程度相似。通過組織學檢查、木糖吸收試驗和生產性能的測定,分析了腸道損傷與吸收受阻和生產性能下降的關系,結果表明,大豆抗原引起的腸道損傷,導致了腸道吸收功能障礙,進而使仔豬的生產性能下降。
3 大豆抗原與仔豬的斷奶腹瀉
仔豬實行3-5 周齡斷奶是國內外集約化養豬生產中普遍采用的技術,但早期斷奶由于受心理、環境、營養應激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導致仔豬的腹瀉和生長發育受阻。研究表明,仔豬腸道對日糧抗原過敏從而導致腸道損傷是仔豬斷奶后腹瀉和生長發育受阻的一項主要原因。用3 周齡斷奶仔豬研究補料和開食料中不同蛋白源對斷奶后的過敏反應和腹瀉程度的影響,表明大豆蛋白源引起的腹瀉最為嚴重,腹瀉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對此問題的細菌學試驗表明,斷奶前給仔豬注射103 活大腸桿菌沒有腹瀉的臨床癥狀發生,但將斷奶仔豬(飼喂豆粕日糧)放到清潔、消毒,基本無污染的豬舍中5到14 天后檢查糞便發現,所有仔豬均發生了大腸桿菌增生和腹瀉。另一試驗發現斷奶后飼喂乳蛋白的仔豬基本沒有大腸桿菌增生和腹瀉,但是當斷奶日糧更換為斷奶仔豬顆粒料后又發生了腹瀉和大腸桿菌增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在良好的衛生和管理條件下,病原性微生物不是引起斷奶仔豬腹瀉的原發性病因,仔豬日糧中大豆抗原及其它不良成分引起的致敏反應才是引起仔豬斷奶腹瀉的先決條件,而病原性微生物的感染只是繼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