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生豆粕;胰蛋白酶抑制劑;混合發酵
豆粕是畜禽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源,其中粗蛋白含量高達43%~48%,并有較平衡的氨基酸組成,尤其是其它植物性飼料易缺的賴氨酸,其含量高達2.5%~2.8%[1]。但是,豆粕中還存在多種抗營養因子,極大地影響了豆粕的飼用價值。胰蛋白酶抑制劑(Trypsin Inhibitors;簡稱TI)是豆粕中主要的抗營養因子,在豆粕中的含量為2%左右[2]。TI能阻礙腸道內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使蛋白質消化率下降,引起惡心、嘔吐等腸胃中毒癥狀;另一方面TI還作用于胰腺本身,刺激胰腺分泌過多的胰腺酶,造成蛋白質內源代謝損失,導致動物出現消化吸收功能失調或紊亂,抑制了機體的生長[4];另外,由于胰臟大量地制造胰蛋白酶,可造成胰臟腫大中毒等現象[5]。
熱處理生豆粕可以有效地破壞TI分子結構,但是,熱加工處理工藝復雜,能源消耗大,而且加熱不夠,不能消除抗營養因子,加熱過度則會破壞飼料中的氨基酸和維生素,加熱過程還會引起氨基酸與碳水化合物反應,如賴氨酸與還原糖反應生成不溶性復合物,導致蛋白質消化率下降,降低飼料的營養價值,影響豆粕的利用率。
本文采用多菌種混合發酵法處理生豆粕,研究其最佳發酵工藝,以達到在不影響豆粕營養價值的情況下鈍化去除TI的目的。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種
酵母菌y-021,y-028,乳酸菌Lc均為本實驗室篩選菌種。
1.1.2 培養基
種子培養基,麥芽汁培養基[6]。發酵基礎培養基,豆粕45g/500ml廣口瓶,料水比1:1,pH值自然。
1.2 方法
1.2.1 種子培養方法
將斜面菌種分別接一環于液體種子培養基中,于25℃,220r/min培養24h。
1.2.2 不同條件對豆粕發酵的影響
在發酵基礎培養基的基礎上,通過改變不同的發酵條件進行試驗。
1.2.2.1 多菌株不同接種量對豆粕發酵的影響 采取酵母菌y-021,y-028,乳酸菌Lc3種菌混合發酵,進行各菌株不同接種量的正交試驗。
1.2.2.2 含水量對豆粕發酵的影響 進行豆粕不同含水量試驗,料水比分別為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
1.2.2.3 通氣量對豆粕發酵的影響 通氣量通過不同的瓶裝量來調節,500ml廣口瓶裝量分別為(干料重)15g,30g,45g,60g,90g。
1.2.2.4 發酵時間對豆粕發酵的影響 進行豆粕不同發酵周期的試驗,發酵周期分別為36h,48h,60h,72h,84h。
1.2.2.5 pH值對豆粕發酵的影響 用緩沖液把培養基起始pH值分別調為2.3,4.6,7.0,9.0及pH值自然(自來水)。
1.2.2.6 起始溫度對豆粕發酵的影響 發酵溫度分別為20℃,25℃,30℃,35℃,40℃。
1.2.3 測定方法
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劑含量的測定,改進的PAPNA法[7]。
2 結果與分析
2.1 發酵條件試驗
2.1.1 不同接種量對去除豆粕中TI的影響
接種量是與培養基利用率直接相關的參數。大的接種量盡管可以使生長快、周期短,但后期可能因缺乏營養而無法實現高的芽孢數;而接種量太少不僅對營養利用不充分,且發酵周期可能延長,染菌機率提高[8~9]。采用酵母菌y-021,y-028,乳酸菌Lc3種菌混合發酵,通過正交實驗進行了不同接種量對去除TI的影響,結果如表1所示:3種菌對TI的分解效果,影響最大的為酵母菌y-021,其次是酵母菌y-028、乳酸菌Lc菌。所以要較好地分解胰蛋白酶抑制劑,需酵母菌y-021 4%、y-028 2%、Lc菌2%。
2.1.2 含水量對去除豆粕中TI的影響
與液體深層發酵不同,固體發酵的培養基含水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包被在固體基質表面的水膜溶解了微生物需要的無機鹽和代謝產物,同時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所需的潮濕環境。另外,基質含水量還影響著培養系統中的氧氣供應、氣體流動等[10],它是關系到發酵成敗的制約因素。不同含水量試驗結果如圖1所示:料水比為1:1~1:1.3的發酵對胰蛋白酶抑制劑的分解效果均較好。從實際生產考慮,選1:1作為最佳發酵料水比。
2.1.3 通氣量對去除豆粕中TI的影響
通氣量對豆粕中TI的去除有一定的影響,結果見圖2。500ml廣口瓶中干料裝量為60g時,對豆粕中TI的分解效果最好。
|
2.1.4 發酵時間對去除豆粕中TI的影響 2.1.6 不同起始pH值對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劑含量的影響 培養基的酸度對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有很大影響,酸度過高或過低會影響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正常進行。pH值可以影響細胞膜上的電荷,從而影響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11]。發酵基質不同的起始pH值對豆粕中TI的處理效果見圖5,pH值為自然(自來水)時,對豆粕中TI的去除效果最佳。 3 結論 參考文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