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1日齡、健壯的艾維茵(avian)肉仔雞630只(公母各半)為試驗動物,以自行配制的復合維生素、復合微量元素和復合生物活性添加劑為試驗因素,采用3因子5水平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設計,平分成21個組(其中設1個對照組), 得到15種施用水平組合及其15種試驗日糧,進行49d飼養試驗。結果表明:采食2號日糧的第2組試雞胸肌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均值為22.10%;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均值為26.09%;分別比增設的對照組優8.59%和16.27%,差異極顯著(P<0.01)。試驗條件下,肉雞胸肌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與3種復合添加劑施用水平呈極顯著的回歸關系,對二次回歸數學模型尋優得出各復合添加劑(或其各個活性成分)在肉雞飼糧中的最佳添加量分別是:復合維生素2 234.51mg/kg(E 340.53、C 378.35、A 5 675.38、H 0.57)、復合微量元素4 211.70mg/kg(Fe 113.51、Cu 132.43、Mn 170.26、Cr 1.14、Zn 208.10、Se 0.281)、復合生物活性物質1 099.95mg/kg(甜菜堿 1 054.11、大蒜素24.33)。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表明,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在降低血液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起著重要作用[1]。一般膳食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比較低,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含量較高。因此,如何改善日常肉食品雞肉中脂肪酸的組成對維護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已有研究表明,雞肉中脂肪酸組成,可以通過肉雞日糧脂肪酸組成進行調控[2,3],但可否通過日糧中微營養素和生物活性物質進行調控,國內外報道甚少。本試驗把目前研究報道的有確切改善肉雞胴體品質的諸多微營養素和生物活性物質[4-8]進行了科學組合,配制了肉雞用復合維生素、復合微量元素和復合生物活性添加劑,旨在研究這3種復合添加劑的不同添加水平對肉雞肌肉中脂肪酸組成的影響,為科學配制肉雞復合預混料,全面改善雞肉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在華中農業大學試驗雞場進行。選擇1日齡艾維茵(Avian)商品代肉仔雞630只,隨機平均分成21個組(其中設1個對照組),以自行配制的復合維生素、復合微量元素和復合生物活性添加劑為試驗因素,采用3因子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設計試驗安排[9],得到15種處理,20個試驗組,每組30只雞。復合添加劑的組成以及各組分對應的復合添加劑各編碼水平的含量見表1。按表1設計標準配制的供本試驗用的各復合添加劑的無量綱編碼及其水平見表2。


1.2 日糧配制與飼養

試驗雞分2階段飼養,2階段的日糧組成和營養水平見表3。日糧配制時,首先按3因素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設計試驗安排的15種水平組合將各添加劑加入1.0%的基礎營養性預混料中混合配成15種1.5%的試驗復合預混料;對照組則將日糧中原1.0%的營養性預混料加入稀釋劑后改成1.5%的基礎預混料(稱第16號預混料)。而后16種預混料分別對應配制1~16號日糧,1~16號日糧對應于1~21組試雞(第15~20試組都飼喂15號日糧)。試驗期內,試雞都采用地面平養方式,以鋸末為墊料,干粉料飼喂,自由采食和飲水,專人負責飼養和試驗管理。
1.3 樣品處理與測定
試驗49d時,各組隨機選取6只體重相近的試雞屠宰,每只雞取胸肌50g置于-20℃冰箱中保存備用。肌肉樣品經解凍、剪碎、真空冷凍干燥、稱重并得含水率。
1.3.1 脂質提取
用Folch[10]方法提取脂質,再用0.5N的KOH-CH3OH進行甲脂化處理。用氣相色譜儀(GC-9A型日本島津公司)測定;標準樣品為脂肪酸甲脂(美國Sigma公司生產);數據處理儀為C-R3A型(日本島津公司)。分析條件為:15%DEGS填充柱;柱溫為175℃;檢測器和進樣口溫度為280℃;載氣為氮氣;流量為50ml/min;空氣流量為500 ml/min;氫氣流量為50 ml/min;檢測器為FID;進樣量為1μl。
1.3.2 定性分析
在同一色譜條件下,將脂肪酸標準樣色譜的保留時間與樣品保留時間進行對照分析。
1.3.3 定量分析(面積歸一化法)
計算各組分的峰面積相對于峰面積總和的百分率,即為脂肪酸的組成。
1.4 數據統計及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SAS 8.1版軟件中的一般線性模型(GLM)進行方差分析,然后用Duncan氏的極大復極差法(RRS)進行多重比較。回歸分析采用REG過程。
2 結果與分析
2.1 復合添加劑水平對肉雞肌間脂肪酸組成的影響(見表4)

由表4知, SFA(軟脂酸+硬脂酸)的含量以第1組最低,均值為25.24%,比對照組21組31.16%降低了19.22%,差異極顯著(P<0.01)。余下的從小到大的順序是11、2、6、5、9、13、15、14、10、3、4、7、12、8、21組,其中第11、2、6、5、9、13、15、14、10、3、4、7組與21組之間,差異也極顯著(P<0.01)。
MUFA(棕櫚油酸+油酸),以第11組最高,均值為53.41%,比對照組21組48.25%提高了10.69%,差異極顯著(P<0.01)。余下的優劣順序是1、2、6、5、9、13、15、10、14、3、12、4、8、7、21組,其中第1、2、6、5、9、13、15、10、14、3組與21組之間差異也極顯著(P<0.01)。
PUFA(亞油酸+亞麻酸),以第2組最高,均值為22.10%,比對照組21組20.35%提高了8.59%,差異極顯著(P<0.01)。余下的優劣順序是1、6、11、5、9、13、15、14、10、3、4、7、12、21、8組,其中第1、6、11、5、9、13、15、14組與21組之間差異也極顯著(P<0.01)。
2.2 目標函數模型的建立與尋優
根據表4中雞的胸肌肌間脂肪酸測定結果,分別以飽和脂肪酸含量(y1)、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y2)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y3)為目標函數,以復合維生素(x1)、復合微量元素(x2)和復合活性物質(x3)3因素為控制變量,對數據進行計算機處理,分別得到y1、y2、y3對3因素x1、x2、x3的回歸數學模型,如表5。

經顯著性檢驗:方程①、②、③的F1失擬均方/誤差均方檢驗都不顯著(P>0.05),模型擬合很好,F2回歸均方/剩余均方檢驗都極顯著(P<0.01)。F檢驗結果說明,表5建立的3個數學模型是合適的, 試驗指標與試驗因素之間呈極顯著的二次關系。
本研究旨在降低肌間脂飽和脂肪酸的含量(y1),提高肌間脂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y3)。從表4可知,y1與y3呈負相關。因此對方程③函數模型進行解析,目標函數“y3”的極大值就是模型的最優解。求得-1.700≤x≤1.700 區域內,y3max = 22.46%,此時其3因素的編碼值為1.5、1.5、-1.5,其相對應的各復合添加劑(或其各個活性成分)在肉雞飼糧中的最佳添加量分別是:復合維生素2 234.51mg/kg(E 340.53、C 378.35,A 5 675.38、H 0.57)、復合微量元素4 211.70mg/kg(Fe 113.51、Cu 132.43、Mn 170.26、Cr 1.14、Zn 208.10、Se 0.281)、復合生物活性物質1 099.95mg/kg(甜菜堿 1 054.11、大蒜素24.33)。
3 討論與小結
3.1 肌間多不飽和脂肪酸雖在人體營養和醫學上起著重要作用,但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氧化性。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提高,肌肉脂肪會變軟,貯存、加工過程中易氧化酸敗形成氫過氧化物,這些物質又可分解成醇、醛、酮和烴等降解產物,產生異味,會使雞肉肉品質下降。本試驗的復合添加劑里使用了較大劑量的VE、VC、Se等,使肉雞肌肉中富集有大量的抗氧化物[11],能防止肌間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保持細胞膜的完整性,使營養物質、風味前提物質和水分不會流失。由于肌內飽和脂肪酸在人血清中可轉化為膽固醇,引起動脈粥樣硬化[12],降低肌內飽和脂肪酸含量對人體健康有利。本試驗研究結果為人們進一步開發保健食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據。
3.2 日糧中復合添加劑水平與肉雞胸肌肌間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呈極顯著的回歸關系。本試驗獲得的肉雞胸肌PUFA最高時的各復合添加劑在肉雞飼糧中的最佳添加量是:復合維生素2 234.51mg/kg(E 340.53、C 378.35、A 5 675.38、H 0.57)、復合微量元素4 211.70mg/kg(Fe 113.51、Cu 132.43、Mn 170.26、Cr 1.14、Zn 208.10、Se 0.281)、復合生物活性物質1 099.95mg/kg(甜菜堿 1 054.11、大蒜素24.33)。本試驗設計的15種不同水平的復合添加劑日糧中,第2號日糧的飼養效果最佳,表明2號日糧中的復合添加劑水平組合最優,為本試驗的復合添加劑設計中的最佳水平組合。
參考文獻
1 劉世杰,宋代軍.多不飽和脂肪酸營養研究進展[J].飼料博覽,2004(2):11~13
2 段銘,高宏偉,牛淑玲.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家禽脂肪沉積的影響[J].畜牧與獸醫,2002,34(2):20~21
3 夏中生,鄒彩霞,盧潔,等.飼喂不同油脂對黃羽肉雞肌肉組織中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畜牧與獸醫,2003,35(7):13~16
4 齊廣海,霍啟光.家禽產品品質調控的研究(上)、(下)[J].國外畜牧科技,1997,24(1):46~48;24(2):41~50
5 田剛,余冰.雞肉肉質風味研究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 四川畜牧獸醫, 2001, 28(3):53
6 周林.生物素和維生素E對肉雞屠宰性能和肉品質的影響[J].飼料博覽,2000 (8):6~7
7 苗朝華,李瑞國,岳文斌.硒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研究[J].飼料工業,2000,21(12):23~25
8 鄧躍林,翁亞彪.飼糧中添加甜菜堿對肉仔雞生產性能和胴體品質影響的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97(18增刊):30~34
9 袁志發,周靜芋.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6~385
10 Folch J,Lees M, Sloane-Stanely G H.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otal lipids from animal tissues [J].J. bio. Chem.,1957(226):497~507
11 于福清,文杰,周曉東.肉品質量的營養調控[J].中國飼料,2002(1):12~14
12 李慶崗,經榮斌.豬肌內脂肪酸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 2004(5):13~15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表明,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在降低血液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起著重要作用[1]。一般膳食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比較低,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含量較高。因此,如何改善日常肉食品雞肉中脂肪酸的組成對維護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已有研究表明,雞肉中脂肪酸組成,可以通過肉雞日糧脂肪酸組成進行調控[2,3],但可否通過日糧中微營養素和生物活性物質進行調控,國內外報道甚少。本試驗把目前研究報道的有確切改善肉雞胴體品質的諸多微營養素和生物活性物質[4-8]進行了科學組合,配制了肉雞用復合維生素、復合微量元素和復合生物活性添加劑,旨在研究這3種復合添加劑的不同添加水平對肉雞肌肉中脂肪酸組成的影響,為科學配制肉雞復合預混料,全面改善雞肉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在華中農業大學試驗雞場進行。選擇1日齡艾維茵(Avian)商品代肉仔雞630只,隨機平均分成21個組(其中設1個對照組),以自行配制的復合維生素、復合微量元素和復合生物活性添加劑為試驗因素,采用3因子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設計試驗安排[9],得到15種處理,20個試驗組,每組30只雞。復合添加劑的組成以及各組分對應的復合添加劑各編碼水平的含量見表1。按表1設計標準配制的供本試驗用的各復合添加劑的無量綱編碼及其水平見表2。


1.2 日糧配制與飼養

試驗雞分2階段飼養,2階段的日糧組成和營養水平見表3。日糧配制時,首先按3因素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設計試驗安排的15種水平組合將各添加劑加入1.0%的基礎營養性預混料中混合配成15種1.5%的試驗復合預混料;對照組則將日糧中原1.0%的營養性預混料加入稀釋劑后改成1.5%的基礎預混料(稱第16號預混料)。而后16種預混料分別對應配制1~16號日糧,1~16號日糧對應于1~21組試雞(第15~20試組都飼喂15號日糧)。試驗期內,試雞都采用地面平養方式,以鋸末為墊料,干粉料飼喂,自由采食和飲水,專人負責飼養和試驗管理。
1.3 樣品處理與測定
試驗49d時,各組隨機選取6只體重相近的試雞屠宰,每只雞取胸肌50g置于-20℃冰箱中保存備用。肌肉樣品經解凍、剪碎、真空冷凍干燥、稱重并得含水率。
1.3.1 脂質提取
用Folch[10]方法提取脂質,再用0.5N的KOH-CH3OH進行甲脂化處理。用氣相色譜儀(GC-9A型日本島津公司)測定;標準樣品為脂肪酸甲脂(美國Sigma公司生產);數據處理儀為C-R3A型(日本島津公司)。分析條件為:15%DEGS填充柱;柱溫為175℃;檢測器和進樣口溫度為280℃;載氣為氮氣;流量為50ml/min;空氣流量為500 ml/min;氫氣流量為50 ml/min;檢測器為FID;進樣量為1μl。
1.3.2 定性分析
在同一色譜條件下,將脂肪酸標準樣色譜的保留時間與樣品保留時間進行對照分析。
1.3.3 定量分析(面積歸一化法)
計算各組分的峰面積相對于峰面積總和的百分率,即為脂肪酸的組成。
1.4 數據統計及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SAS 8.1版軟件中的一般線性模型(GLM)進行方差分析,然后用Duncan氏的極大復極差法(RRS)進行多重比較。回歸分析采用REG過程。
2 結果與分析
2.1 復合添加劑水平對肉雞肌間脂肪酸組成的影響(見表4)

由表4知, SFA(軟脂酸+硬脂酸)的含量以第1組最低,均值為25.24%,比對照組21組31.16%降低了19.22%,差異極顯著(P<0.01)。余下的從小到大的順序是11、2、6、5、9、13、15、14、10、3、4、7、12、8、21組,其中第11、2、6、5、9、13、15、14、10、3、4、7組與21組之間,差異也極顯著(P<0.01)。
MUFA(棕櫚油酸+油酸),以第11組最高,均值為53.41%,比對照組21組48.25%提高了10.69%,差異極顯著(P<0.01)。余下的優劣順序是1、2、6、5、9、13、15、10、14、3、12、4、8、7、21組,其中第1、2、6、5、9、13、15、10、14、3組與21組之間差異也極顯著(P<0.01)。
PUFA(亞油酸+亞麻酸),以第2組最高,均值為22.10%,比對照組21組20.35%提高了8.59%,差異極顯著(P<0.01)。余下的優劣順序是1、6、11、5、9、13、15、14、10、3、4、7、12、21、8組,其中第1、6、11、5、9、13、15、14組與21組之間差異也極顯著(P<0.01)。
2.2 目標函數模型的建立與尋優
根據表4中雞的胸肌肌間脂肪酸測定結果,分別以飽和脂肪酸含量(y1)、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y2)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y3)為目標函數,以復合維生素(x1)、復合微量元素(x2)和復合活性物質(x3)3因素為控制變量,對數據進行計算機處理,分別得到y1、y2、y3對3因素x1、x2、x3的回歸數學模型,如表5。

經顯著性檢驗:方程①、②、③的F1失擬均方/誤差均方檢驗都不顯著(P>0.05),模型擬合很好,F2回歸均方/剩余均方檢驗都極顯著(P<0.01)。F檢驗結果說明,表5建立的3個數學模型是合適的, 試驗指標與試驗因素之間呈極顯著的二次關系。
本研究旨在降低肌間脂飽和脂肪酸的含量(y1),提高肌間脂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y3)。從表4可知,y1與y3呈負相關。因此對方程③函數模型進行解析,目標函數“y3”的極大值就是模型的最優解。求得-1.700≤x≤1.700 區域內,y3max = 22.46%,此時其3因素的編碼值為1.5、1.5、-1.5,其相對應的各復合添加劑(或其各個活性成分)在肉雞飼糧中的最佳添加量分別是:復合維生素2 234.51mg/kg(E 340.53、C 378.35,A 5 675.38、H 0.57)、復合微量元素4 211.70mg/kg(Fe 113.51、Cu 132.43、Mn 170.26、Cr 1.14、Zn 208.10、Se 0.281)、復合生物活性物質1 099.95mg/kg(甜菜堿 1 054.11、大蒜素24.33)。
3 討論與小結
3.1 肌間多不飽和脂肪酸雖在人體營養和醫學上起著重要作用,但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氧化性。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提高,肌肉脂肪會變軟,貯存、加工過程中易氧化酸敗形成氫過氧化物,這些物質又可分解成醇、醛、酮和烴等降解產物,產生異味,會使雞肉肉品質下降。本試驗的復合添加劑里使用了較大劑量的VE、VC、Se等,使肉雞肌肉中富集有大量的抗氧化物[11],能防止肌間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保持細胞膜的完整性,使營養物質、風味前提物質和水分不會流失。由于肌內飽和脂肪酸在人血清中可轉化為膽固醇,引起動脈粥樣硬化[12],降低肌內飽和脂肪酸含量對人體健康有利。本試驗研究結果為人們進一步開發保健食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據。
3.2 日糧中復合添加劑水平與肉雞胸肌肌間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呈極顯著的回歸關系。本試驗獲得的肉雞胸肌PUFA最高時的各復合添加劑在肉雞飼糧中的最佳添加量是:復合維生素2 234.51mg/kg(E 340.53、C 378.35、A 5 675.38、H 0.57)、復合微量元素4 211.70mg/kg(Fe 113.51、Cu 132.43、Mn 170.26、Cr 1.14、Zn 208.10、Se 0.281)、復合生物活性物質1 099.95mg/kg(甜菜堿 1 054.11、大蒜素24.33)。本試驗設計的15種不同水平的復合添加劑日糧中,第2號日糧的飼養效果最佳,表明2號日糧中的復合添加劑水平組合最優,為本試驗的復合添加劑設計中的最佳水平組合。
參考文獻
1 劉世杰,宋代軍.多不飽和脂肪酸營養研究進展[J].飼料博覽,2004(2):11~13
2 段銘,高宏偉,牛淑玲.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家禽脂肪沉積的影響[J].畜牧與獸醫,2002,34(2):20~21
3 夏中生,鄒彩霞,盧潔,等.飼喂不同油脂對黃羽肉雞肌肉組織中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畜牧與獸醫,2003,35(7):13~16
4 齊廣海,霍啟光.家禽產品品質調控的研究(上)、(下)[J].國外畜牧科技,1997,24(1):46~48;24(2):41~50
5 田剛,余冰.雞肉肉質風味研究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 四川畜牧獸醫, 2001, 28(3):53
6 周林.生物素和維生素E對肉雞屠宰性能和肉品質的影響[J].飼料博覽,2000 (8):6~7
7 苗朝華,李瑞國,岳文斌.硒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研究[J].飼料工業,2000,21(12):23~25
8 鄧躍林,翁亞彪.飼糧中添加甜菜堿對肉仔雞生產性能和胴體品質影響的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97(18增刊):30~34
9 袁志發,周靜芋.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6~385
10 Folch J,Lees M, Sloane-Stanely G H.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otal lipids from animal tissues [J].J. bio. Chem.,1957(226):497~507
11 于福清,文杰,周曉東.肉品質量的營養調控[J].中國飼料,2002(1):12~14
12 李慶崗,經榮斌.豬肌內脂肪酸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 2004(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