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奶業是一個大有希望的產業,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奶業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以來我國奶業的產量都是以兩位數快速增長。到2004年底,全國奶品產量2400萬噸。奶牛欄數1100萬頭。這五年間乳品業成為中國食品業當中發展最快的產業。奶牛這個產業占整個畜牧業產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人均奶類的占有量也由99年的7公斤增加到去年年底18公斤。所以奶業在農村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高。奶業成為近幾年我國農村發展的新亮點。經濟全球化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民族素四的競爭。大力發展奶業生產營養、安全、多樣化的乳制品引導人們增加乳和乳制品的數量,改善人們的膳食結構是根本途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中央一臺播的公益廣告叫“天天喝奶營養配方”奶牛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有益的健康食品。被公認為最接近完美的食物。
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把鼓勵奶和奶制品的消費作為提高人們健康的體質,增強人民身體素質的一項重要措施。二戰以后日本堅持實施學生奶計劃,為改善兒童的身體素質發生了變化。目前我國奶的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數的五分之一。我們現在人均奶占有量只有18公斤,在亞洲本來人均奶的水平就不很高,但是我們僅僅是亞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在亞洲東方人種源流膳食結構飲奶量很少也缺乏飲奶的習慣。有人說我家窮,也是一個大國印度,現在人均飲奶量也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差距就是需求拉動發展。最近中國奶協搞了一個奶業發展戰略研究。通過研究表明:
1、人均飲奶量和GDP增長有密切關系。相關系數達到了0.93,最大的相關系數是1。現在已經達到了0.93。所以飲奶量的增長跟GDP是相關的。
2、居民收入與飲奶量增長的關系。這里面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對奶制品的需求有一個彈性系數。這個彈性系數已經達到了0.637,具體說就是人均收入每增長1%對奶類需求的增長就達到0.637。這在動物食品里目前需求彈性系數是最高的。遠遠超過了對肉、蛋魚的需求。所以奶的增長目前是最具有成長性的。所以目前呈現了兩個最快,在食品行業奶制品發展最快。在畜牧業奶牛業發展最快。如果按照我們戰略研究得出的兩個研究成果,到2020年我國的奶類人均占有量將要達到亞洲的平均水平40公斤。奶的總產量要超過5000萬噸。我們這個研究成果和農業部制定的奶業發展規劃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我們的奶類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的話,那么中國就進入了世界奶業大國。現在世界奶業總產第一位的是英國,9000多萬噸,第二位是美國7000多萬噸。我們如果能夠達到5000多萬噸的話盡管人均水平僅是亞洲的平均水平。但總產量就是世界第三位,可以進入了世界奶類大國之一。
所以我們中國奶業的發展大有潛力,大有前途。也是非常有希望的及所以奶業是中國大有希望的產業。
第二,奶牛業是經濟解糧高效型的養殖業。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安全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續增糧。人口在增加口糧需求增長,而畜牧業要發展,飼料需求的增長也是剛性的。這兩個之間存在著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要發展解糧型畜牧業。而發展解糧型畜牧業主要是發展反畜動物,包括水牛、牦牛、山羊等。在我國糧食增產有一定的限度,而我國可以用作牛羊飼料的飼料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比如秸稈、酒糟、果渣等等都可以用于反畜動物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這是奶牛業大有潛力的飼料資源。我國目前的農作物秸稈大體是6億噸,這其中包括玉米秸、大豆秸等等都可以用來補充奶牛粗飼料的使用。以往這些東西都被燒掉,或者丟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同時形成了環境污染。現在大力發展奶牛業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飼料資源,通過牛羊發揮其它流喂特殊的生物轉化器功能將農業廢棄物利用起來,轉化為營養價值全面豐富的牛奶。不僅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減少環境污染,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養牛得富,飲奶得健。即有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解糧的角度奶業解糧效益生產一千克牛奶只需要0.4-0.5千克的精料,而生產一千克獲種雞需要0.3-0.6千克精料。從轉化的營養物質來看奶業也由于其他養殖業。用1千克精飼料喂奶牛比喂豬所獲得的蛋白質要高兩倍。可見我國在人均耕地有限、糧食供求緊張、蛋白質飼料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發展奶牛養殖業以最小的精料投入換取動物蛋白這成為必然的現實選擇。
第三,奶牛飼料是飼料業最薄弱的環節。其具體表現一個是奶牛專用飼料產量不足,盡管我國飼料工業發展勢頭強勁,飼料品種質量及效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奶牛專用飼料卻是薄弱環節。現階段我國奶牛飼料主要依靠作物秸稈和少量的天然牧草。而奶牛精飼料中主要的能量飼料是玉米,越來越緊張。奶牛專用蛋白質飼料缺口越來越大,優質牧草和飼料作物也十分缺乏。有數據表明優質牧草營養豐富,隨著我國奶牛業的發展對優質牧草和飼料作物的需求將更加明顯。現在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我們的奶牛非常辛苦,擠的是奶吃的應該是好草,現在我們奶牛絕大多數吃的就是干草,優質差距很大。
二是奶牛飼料搭配不合理。我國的奶牛飼料組成不科學,有些地區完全放牧,有些地區只喂秸稈,有些地區精料占總飼料的比例高達70%-75%。這就造成了目前我國奶業生產水平很低。全國平均只有3.5公斤,這和發達國家比平均數在7公斤以上差一半。而且不但產量低乳制率含量也不夠。在奶牛的精料部分方面,差別不是很大,但是在粗飼料方面相差懸殊。發達國家主要是以優質的牧畜甘草為主,消化率高。我國大多數奶牛常規飼料基本停留在玉米秸稈的粗飼料,這個飼料蛋白質單一,礦物質和維生素嚴重缺乏。所以造成奶牛經常發生營養代謝疾病,降低了奶牛的利用年限影響奶牛生產潛力的法。
三是,奶牛飼料工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飼料是奶牛生產的基礎在牛奶生產成本70%億。隨著奶牛養殖業生產集約化的水平不斷提高,奶牛業對飼料工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我國飼料產品豬占了接近四成,雞占了五成左右,魚占了五成,其余的才是奶牛專用飼料,這種現狀與當前我國迅速發展的奶業形成了巨大反差。現在我們反芻飼料接近5000萬噸。而現在市場上專用的奶牛飼料只有3、4百萬噸。這樣專用飼料以及商品率只有6%、7%。這就證明了我國奶牛專用飼料的差距太大。而且也證明了我國奶牛專用飼料正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今天在座的都是飼料方面的專家、行家、企業家,要充分看到奶牛專業飼料的商業契機,把我們的奶牛專用飼料搞下去。
四是,奶牛飼料相關體系建設滯后。甚至談不上什么體系,因為我們的飼料法律法規主要是針對以豬、雞為主的飼料工業。沒有充分的考慮到牛羊飼料的獨特性。所以體系非常不完善,甚至很多方面是空白。所以現在管理力度不夠,甚至談不上管理。標準缺失。所以飼料工業監管保障體系現在繼續加強。
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把鼓勵奶和奶制品的消費作為提高人們健康的體質,增強人民身體素質的一項重要措施。二戰以后日本堅持實施學生奶計劃,為改善兒童的身體素質發生了變化。目前我國奶的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數的五分之一。我們現在人均奶占有量只有18公斤,在亞洲本來人均奶的水平就不很高,但是我們僅僅是亞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在亞洲東方人種源流膳食結構飲奶量很少也缺乏飲奶的習慣。有人說我家窮,也是一個大國印度,現在人均飲奶量也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差距就是需求拉動發展。最近中國奶協搞了一個奶業發展戰略研究。通過研究表明:
1、人均飲奶量和GDP增長有密切關系。相關系數達到了0.93,最大的相關系數是1。現在已經達到了0.93。所以飲奶量的增長跟GDP是相關的。
2、居民收入與飲奶量增長的關系。這里面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對奶制品的需求有一個彈性系數。這個彈性系數已經達到了0.637,具體說就是人均收入每增長1%對奶類需求的增長就達到0.637。這在動物食品里目前需求彈性系數是最高的。遠遠超過了對肉、蛋魚的需求。所以奶的增長目前是最具有成長性的。所以目前呈現了兩個最快,在食品行業奶制品發展最快。在畜牧業奶牛業發展最快。如果按照我們戰略研究得出的兩個研究成果,到2020年我國的奶類人均占有量將要達到亞洲的平均水平40公斤。奶的總產量要超過5000萬噸。我們這個研究成果和農業部制定的奶業發展規劃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我們的奶類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的話,那么中國就進入了世界奶業大國。現在世界奶業總產第一位的是英國,9000多萬噸,第二位是美國7000多萬噸。我們如果能夠達到5000多萬噸的話盡管人均水平僅是亞洲的平均水平。但總產量就是世界第三位,可以進入了世界奶類大國之一。
所以我們中國奶業的發展大有潛力,大有前途。也是非常有希望的及所以奶業是中國大有希望的產業。
第二,奶牛業是經濟解糧高效型的養殖業。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安全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續增糧。人口在增加口糧需求增長,而畜牧業要發展,飼料需求的增長也是剛性的。這兩個之間存在著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要發展解糧型畜牧業。而發展解糧型畜牧業主要是發展反畜動物,包括水牛、牦牛、山羊等。在我國糧食增產有一定的限度,而我國可以用作牛羊飼料的飼料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比如秸稈、酒糟、果渣等等都可以用于反畜動物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這是奶牛業大有潛力的飼料資源。我國目前的農作物秸稈大體是6億噸,這其中包括玉米秸、大豆秸等等都可以用來補充奶牛粗飼料的使用。以往這些東西都被燒掉,或者丟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同時形成了環境污染。現在大力發展奶牛業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飼料資源,通過牛羊發揮其它流喂特殊的生物轉化器功能將農業廢棄物利用起來,轉化為營養價值全面豐富的牛奶。不僅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減少環境污染,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養牛得富,飲奶得健。即有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解糧的角度奶業解糧效益生產一千克牛奶只需要0.4-0.5千克的精料,而生產一千克獲種雞需要0.3-0.6千克精料。從轉化的營養物質來看奶業也由于其他養殖業。用1千克精飼料喂奶牛比喂豬所獲得的蛋白質要高兩倍。可見我國在人均耕地有限、糧食供求緊張、蛋白質飼料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發展奶牛養殖業以最小的精料投入換取動物蛋白這成為必然的現實選擇。
第三,奶牛飼料是飼料業最薄弱的環節。其具體表現一個是奶牛專用飼料產量不足,盡管我國飼料工業發展勢頭強勁,飼料品種質量及效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奶牛專用飼料卻是薄弱環節。現階段我國奶牛飼料主要依靠作物秸稈和少量的天然牧草。而奶牛精飼料中主要的能量飼料是玉米,越來越緊張。奶牛專用蛋白質飼料缺口越來越大,優質牧草和飼料作物也十分缺乏。有數據表明優質牧草營養豐富,隨著我國奶牛業的發展對優質牧草和飼料作物的需求將更加明顯。現在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我們的奶牛非常辛苦,擠的是奶吃的應該是好草,現在我們奶牛絕大多數吃的就是干草,優質差距很大。
二是奶牛飼料搭配不合理。我國的奶牛飼料組成不科學,有些地區完全放牧,有些地區只喂秸稈,有些地區精料占總飼料的比例高達70%-75%。這就造成了目前我國奶業生產水平很低。全國平均只有3.5公斤,這和發達國家比平均數在7公斤以上差一半。而且不但產量低乳制率含量也不夠。在奶牛的精料部分方面,差別不是很大,但是在粗飼料方面相差懸殊。發達國家主要是以優質的牧畜甘草為主,消化率高。我國大多數奶牛常規飼料基本停留在玉米秸稈的粗飼料,這個飼料蛋白質單一,礦物質和維生素嚴重缺乏。所以造成奶牛經常發生營養代謝疾病,降低了奶牛的利用年限影響奶牛生產潛力的法。
三是,奶牛飼料工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飼料是奶牛生產的基礎在牛奶生產成本70%億。隨著奶牛養殖業生產集約化的水平不斷提高,奶牛業對飼料工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我國飼料產品豬占了接近四成,雞占了五成左右,魚占了五成,其余的才是奶牛專用飼料,這種現狀與當前我國迅速發展的奶業形成了巨大反差。現在我們反芻飼料接近5000萬噸。而現在市場上專用的奶牛飼料只有3、4百萬噸。這樣專用飼料以及商品率只有6%、7%。這就證明了我國奶牛專用飼料的差距太大。而且也證明了我國奶牛專用飼料正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今天在座的都是飼料方面的專家、行家、企業家,要充分看到奶牛專業飼料的商業契機,把我們的奶牛專用飼料搞下去。
四是,奶牛飼料相關體系建設滯后。甚至談不上什么體系,因為我們的飼料法律法規主要是針對以豬、雞為主的飼料工業。沒有充分的考慮到牛羊飼料的獨特性。所以體系非常不完善,甚至很多方面是空白。所以現在管理力度不夠,甚至談不上管理。標準缺失。所以飼料工業監管保障體系現在繼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