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類相似,豬也天生愛甜(Kennedy等,1972;Mathews等,1979)。多年來,甜味劑已被添加到飼料中以提高飼料適口性。以前,當沒有其它可選擇的甜味物質時,主要使用蔗糖、葡萄糖或乳糖。如果蔗糖僅僅用作甜味來源,必須在飼料中添加3%~5%以上,這樣成本太高,而且大量使用糖可能增加乳豬腹瀉(Christina Hof,2000)。因此,僅以蔗糖作為甜味劑并不是理想的選擇。其實,早在40多年前,糖精已作為一種豬用甜味劑開始在飼料中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Alidigner等(1959;1961)在仔豬料中添加一定劑量的糖精,豬的采食量、日增重顯著提高,飼料轉化率明顯改善。現在,經過修飾去掉金屬味的糖精鈉已作為一種性價比最合適的甜味劑運用到豬飼料和飲水中。 Torrallardona(2000)采用雙料槽試驗,在21日齡斷奶仔豬和小豬料中分別添加150mg/kg糖精鈉及糖精鈉與不同風味的香味劑的組合。結果發現,與不添加調味劑的對照組相比,僅添加糖精鈉不能提高采食量,而糖精鈉與奶酪味、野草莓味、櫻桃蜜糖等風味同時添加,采食量提高30%以上。Belgium(1993)作了類似的試驗。在22~49kg和76~107kg階段的生長豬和肥育豬飼料中分別只加糖精鈉(對照組)和糖精鈉與香草風味或輕微辣味的香味劑(試驗組)同時添加進行對比試驗,結果發現,同時添加糖精鈉和香味劑組比僅添加糖精鈉組相對采食量大大提高。這些研究得出的一致結論是:直接在飼料中添加糖精鈉,其誘食效果非常有限,而且不穩定。這可能與糖精鈉的混合性、均勻性不好有關;將糖精鈉進行修飾除去金屬味并與適當的香味劑合用才能起到明顯的誘食效果。牛對不同甜味劑的試驗結果與豬的相似。Hellekant等(1994)作了研究,試驗選用4~16周齡的小牛,雙飲水槽自由飲水,比較不同濃度的乳糖、果糖、蔗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甜味劑和阿斯巴甜、A-K糖、糖精鈉等非碳水化合物甜味劑對小牛飲水量的影響。
結果發現,小牛對高于40mM的果糖和乳糖有一定的偏好;對低于0.4mM的糖精鈉無偏好;對0.4~2.0mM的糖精鈉有微弱的偏好;對4~8mM的糖精鈉有比較強的偏好;對任何濃度的阿斯巴甜均無偏好;對A-K糖的偏好表現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