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麥秸稈都能加工發酵飼料,棉花拾完后干樹枝一樣的秸稈也能成為牛羊美食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南北疆各地棉區每年大面積棉花收獲之后,棉花秸稈往往成了比較傷腦筋的東西。農民要么把棉稈運回家當柴燒——可是用棉稈燒火做飯實在比較麻煩;要么丟棄在地頭日曬雨淋——那樣做既占場地,也造成浪費。
一方面每年數量驚人的棉稈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各地農區畜牧業普遍受到飼草料不足的困擾。怎樣將這兩個難題變成一件造福于民的好事?2001年,中科院新疆分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承擔了《棉稈發酵飼料飼喂牛羊》這一研究課題。隨后不久《棉花秸稈飼料》又被納入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經過4年的努力,目前棉稈加工飼料的幾大技術難點被一一突破:棉稈中對動物有害的游離棉酚含量通過加工發酵大幅下降;制作成本每公斤只需9分錢;而且加工出來的棉稈發酵飼料,粗蛋白含量僅僅略低于玉米秸稈飼料;牛羊對這一“新口味食品”經過一段時間適應之后,漸漸也都愿意接受。
幾年來,新疆理化所研究人員在新和縣大力配合下,總共加工棉稈發酵飼料2萬多噸,飼喂牲畜5.5萬綿羊單位,產值1900萬元。目前該研究所已經在新和縣建起了棉稈飼料菌種生產線。
在掌握棉稈發酵飼料制作技術基礎上,新疆理化所研究人員還實施了棉籽殼脫毒飼喂牛羊研究項目,并且同樣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