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飼料廠家用好優質飼料防霉劑,以減少飼料發霉,本文著重闡述了優選防霉劑的方法、優缺點和應該注意的問題,為飼料廠家科學運用防霉劑提供參考。
1 杯碟法——測定最大抑菌圈直徑
本法采用杯碟中加入一定劑量防霉劑液,在瓊脂平板上擴散,根據抑菌圈直徑大小來定量測定其防霉效果。方法是將一定規格的不銹鋼牛津杯(1.0× 1.0cm、0.8×1.0cm),輕輕垂直置于上層帶定量規定試驗菌瓊脂平板上,杯中加入一定劑量的被測防霉劑配制液,小心平置于培養箱(28±1℃)中培養2~3d,在菌體生長的同時,防霉劑液均勻擴散到瓊脂平板上,抑制杯周圍的菌孢子生長,從而產生不長菌的透明抑菌圈,抑菌圈直徑越大,則表明抑菌效果越顯著。操作過程中,供試菌懸液菌數應控制在106~107個/mL之間,防霉劑劑量0.8%~1.6%之間。
常見的防霉劑,絕大多數是有機酸、有機酸鹽、有機酸酯等或多種成分的復配型粉劑,經常水、油溶共存,因此在配制溶劑時,必須選配一種理想的溶劑,此溶劑既可將防霉劑水、油溶有效成分從載體上完全溶解下來,又在試驗中對受試菌沒有抑制作用。
此法的特點,是它能定量比較防霉劑的抑菌效果,速度快,結果準確,但操作復雜,要求較高。此法雖能準確定量出防霉劑效果,但反映不出防霉的長效性。
2 最低抑菌濃度(MIC)法
本法是根據防霉劑能夠抑制霉菌生長的最低MIC,來判斷防霉劑抑菌效果,MIC愈低,防霉效果愈佳。方法是將各種防霉劑配成濃度梯度液,加入上層帶定量受試菌平板的牛津杯中,置培養箱(28±1℃)培養2~3d,由菌生長情況定出最低MIC,如要進一步精確可繼續細分濃度梯度值。也可按防霉劑濃度梯度將防霉劑液直接加入培養基中(培養基的量稀釋防霉劑濃度的因素要事先考慮進去),輕慢搖動,讓藥劑在培養基內均勻分布,當培養基凝固后,用白金耳放射狀地按順序劃線接試驗菌懸液(菌定量)。標號,置培養箱(28±1℃)內培養2~3d,從平板濃度由低到高的菌生長與否定出MIC值。要求進一步精確可再細分濃度梯度。
此法選防霉劑的優、缺點與杯碟法類似。
3 飼料強化防霉(破壞性)試驗
本法是提高飼料水分點,惡化環境(高溫、高濕),促使飼料盡快發霉,根據霉變嚴重程度及測霉菌數來判斷防霉效果。方法是先制作好適當水分的飼料,飼料水分應均勻,且水分控制在15%~18%。水分調試過高(>20%),試驗強化太大,結果會出現較大誤差,水分太低,試驗時間太長。
稱取已制作好水分的飼料,按設計的比例添加防霉劑,攪拌均勻,加入三角瓶(用牛皮紙包扎瓶口)或塑料袋中,置培養箱(溫度35~38℃,相對濕度95%以上)培養,定期檢測霉菌數(GB13092-91)。
此法作為防霉劑性能評判的中期試驗,試驗結果較直觀,在較短時期內(10~20d)即能得出防霉效果。對各種類型防霉劑的評價普遍適用。缺點是試驗時間仍顯較長,對防霉性能相近的防霉劑其結果不夠準確。
4 飼料常規試驗
本法是以正常飼料(水分11%~12.5%),在自然環境下儲放,按規定的時間抽樣進行霉菌檢測判定其防霉效果,具體方法同飼料強化防霉試驗。
此法對于各類防霉劑的期效試驗說明力強,可作為防霉劑的終選試驗,其最大的弊端是時間長,需2~3個月。
5 二氧化碳釋放法
本法是根據飼料受霉菌作用而霉變腐爛的過程中會產生CO2,通過間接測定釋放出的CO2產量來判斷防霉劑效果,飼料霉變程度越重,產生CO2量越大,產生CO2量與防霉劑防霉效果成反比。方法是將調制好水分(15%~15%)的飼料稱取適量(200~300g),按試驗濃度加入防霉劑攪拌均勻,裝三角瓶置培養箱(溫度稍高)儲放,5~7d后密封瓶口一晝夜聚集CO2氣體,開始采用CO2測定儀或Draeqer氏氣體檢測器及CO2管(CH23501)測其產量,在規定時間間隔內重復測定。當CO2含量急劇增加時,則表明飼料中霉菌生長繁殖旺盛,呼吸增強,飼料開始發霉。因此產生CO2時間越遲、產量越少的試樣防霉效果越佳。
此法對選擇各種類型的防霉劑都可行,實用方便,缺點是很難掌握急劇釋入CO2的時間,需把握臨界時段。
6 溫度測定法
飼料異常發熱是飼料霉變的前兆。飼料發熱和霉變是緊密相關的,飼料發熱容易生霉,而生霉之后又往往促進發熱,儲料發熱主要與微生物活動有關,微生物大量生長繁殖,其呼吸旺盛大,釋放大量的熱,促使飼料開始霉變,霉變是儲料微生物活動的結果。因此測定溫度指標能定性地說明防霉劑的防霉效果,一般飼料不容易傳熱,它的變化比環境溫度變化慢,有滯后現象,并且溫度變化幅度比環境溫度變化小。當加入防霉劑后,測定飼料溫度升高幅度在2~5℃,即可判定飼料發熱,發熱后1~3d內開始有霉點出現,在規定時間間隔內測定飼料溫度,試樣溫度先躍升,且幅度大的防霉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