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工業”包含了飼料原料產業、飼料加工產業、飼料機械產業和飼料添加劑產業四個部分。當前,我國畜牧業面臨著如何降低成本的問題。飼料價格的上升給養殖業帶來了極大災難,飼料資源如玉米等能量飼料和豆粕等蛋白飼料的短缺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據預測,我國畜牧業還將繼續發展,工業飼料仍有很大空間,因而對飼料原料的需求還將增加。然而,伴隨著集約化畜牧業的發展,環境保護、循環經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非常規飼料應用得更加普遍,非工業飼料或新飼養方式的運用,促使“飼料工業”的內涵與外延都需重新詮釋。
據專家預測,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糧食的總需求量為7.43億噸,耕地面積縮減20%,糧食產量期望達到7.1億噸,但這仍存變數。估計到2010年、2020年、2030年原糧需求的38%、43%、50%將用作飼料。所以,21世紀中國的糧食問題,實際上是解決養殖業所需的飼料糧問題。如何把飼料工業的產業鏈延伸,把種植業尤其是專用飼料原料的生產納入行業發展規劃,已成為當前發展極為重要的問題。為此,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飼料業不是畜牧業的附屬產業,而是涉及多個國民經濟產業的綜合產業。
2.工業飼料只是我國飼料總量中的一部分,大量的畜產品是由非工業飼料生產出來的。
3.飼料工業也只是飼料業的一部分,飼料業的上游是種植業,為飼料加工業提供主體原料,而其終端用戶則是畜牧業,它消費工業或非工業飼料產品。
4.我國40%的糧食用于飼料。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糧食消費的主要模式已開始轉向肉蛋奶等畜產品的消費,因此,飼料業發達與否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糧食安全。
5.二元種植結構向三元種植結構轉變,確保飼料原料持續安全的供應,應該已成為我國農業規劃的基本國策。
6.把飼料業真正獨立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大行業門類,政府給予政策扶持以強大該行業,對于推動食品、畜牧、機械、電子、醫藥、環保、種植等行業的綜合平衡發展具有很大意義。
如果我們能改變觀念,國家對糧食的概念、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對平衡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比例、對土地投入和土地產出的生物量定義等都將有新的內涵,飼料業就可以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飼料業對畜牧業的影響與推動作用也就更為凸顯,這對于持續發展飼料業,乃至解決“三農”問題都將有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原作者: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所長 蔡輝益 文章來源: 中國畜牧獸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