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仔豬消化道內酸的產生及pH值的變化 仔豬初生的胃中pH值為2.1,前3周齡哺乳仔豬胃中1)H值分別為3.7、3.9、3.4。 此階段主要靠母乳中乳槽發酵產生的乳戳和少量的揮發性肪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及鹽區維持若消化道內的酸度。早期斷奶后(一般3周齡), 乳酸生產下降,而消化腺分泌功能尚未健全,胃底腺不發達,鹽酸分泌量仍很少,并部分地被飼料中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所結合,僅揮發性脂肪酸在增加,但由于占優勢的乳區顯著下降,斷奶后一周內,胃內總酸度處于低水平。以后,隨著仔豬與飼料的不斷接觸,伺料進入胃內對胃壁的刺激增多,仔錘豬與神經系統的聯系逐漸建立,分泌胃被的條件反射日浙完善,鹽酸的分泌量開始增加,1月齡時胃液中含鹽酸可達0.2%,斷奶后3~4周、胃內鹽酸可占總區度的50%。 但此時胃內的總酸度仍較低,pH值在3.0 ̄5.0,大部分在4.2以上,比成熟豬pH值(2.0 ̄5.0)較高。消化道pH值會受到開食時間的影響,仔豬若早喂開食帳目內pH值將增加4.9,直到5周齡始能降到3.9,7周齡才有能力降至3.3。消化道pH值還受仔豬日齡的影響,胃內pH值隨日齡的增加而降低,腸道pH值隨年齡增加而稍有提高,到10~12周齡趨于穩定。此外,早期斷奶仔豬由于胃酸不足,無論采食何種固體伺料,胃pH值均會升到5.5,要到8周齡時仔清胃酸受采食的影響才會很小,在8~10周齡胃pH 值才達到成豬水平。
2.早期斷奶仔豬消化道pH值對消化機能的影響 仔獵早期斷奶、母乳彼飼料取代,獵只采食飼料中的營養成份發生了很大變化,對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脂仿,蛋白質的消化料用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與其相應的消化酶的分泌量、分泌時間、酶的活性直接相關,而酶的活性又不同程序地依賴于消化環境中的pH值。每一種酶各有其特殊適合的pH環境,消化道中大多數酶對pH值的要求都接近中性(6.5~8.0),如α-淀粉酶最適pH值為6.8~7.0,胃脂肪酶5.0~6.0,胰脂肪酶7.0~8.0。然而, 分解蛋白質的酶(胰蛋白酶除外)對pH值的要求顯然不同,這類酶在消化道中必須在極酸的條件下才能被激活。根據林宏光所述,目蛋白配的致活環境bH值為3.5~3.7及2.0~2.2之間,pH值2.0或3.5時,蛋白質水解開始大量進行,Kidder等(1978)又指出,pH值為4.0時,胃中蛋白質分解酶如凝乳酶、胃蛋白酶,蛋白分解酶致活能力將緩慢,pH值超過6.0時,則無致活能力。由于旱喂開食料,會使胃內pH值增高至4.9,且在7周齡才有能力降至3.3,此時的pH值也只適于乳蛋白的消化(乳蛋白一般在pH值4.0以下時容易消化),而早期斷奶后仔獵常用的蛋白質如魚粉、大豆粉,需在pH值2.5 以下時才能達到最適當的消化,因此使早期斷奶仔豬無法有效分解閉。此外,胃蛋白分解酶作用的最后產物還將刺激胰蛋白分解醇的分泌。由此可見, 胃中酸的缺乏會間接地形響到消化系統其他酶的分泌。胃酸也是刺激骯臟分泌重碳酸鹽的主要物質。離開胃部的酸又可參與反饋機制,有助于調節胃部出室速度, 減少小腸的消化負擔。
3.pH值對早期階奶仔豬消化道徽生物區系的影響 早期階奶仔獵由于消化道尚未形成適宜于營養物消化的酸性環境,結果大量消化未完全的成分移行列腸道后段,被微生物異常發酵,使腸道內酸堿度改變,滲透壓平衡失調,腸道正常的微生態被破壞。尤其是乳酸桿菌最易受到此種應激因素的干擾,而E.Coli大腸桿茵等病原微生物趁機大量繁殖,出現以仔豬腹瀉為其主要特征的消化道徽生物區系變化造成的損害。 根據中國畜牧雜志(臺灣)所述Robinsom(1984)的實驗,健康仔豬結腸上鏈球菌占54.4%,乳酸菌占11.8%,而大腸桿菌不到1%。腹瀉后,結腸上大腸桿菌明顯增加(14%), 而乳區茵迅速消失,鏈球茵下降至6%。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斷奶后消化道1)H值升高的緣故。 因幾種病原菌生長的適宜pH值都中性偏堿,如大腸桿菌(E.Coli)6.0 ̄8.0、鏈球菌(Streptococci)6.0~ 7.5、葡萄球茵(Staphylococci)6.8~7.5、 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ta)6.0 ̄7.5[11]。而乳酸桿菌等則適宜于在酸性環境中生殖。因此,控制仔獵消化道徽生物區系平衡上,消化道酸度起著主要作用。但由于胃酸對病原微生物如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具有殺滅作用,因而仔豬在15ks體重前的胃內(pH2.0~5.0)是不適合幾種病原茵生長的。然而大腸桿茵則可在小腸聚落, 因小腸pH值呈堿性。通常情況下,腸道pH值低于4.2 時,腸道細菌將不文容易存活, 因此,降低腸道酸度特別是小腸內區度,對阻止病原菌寄居,維持消化道微生區系的平衡相對更為重要。早期斷奶后會使消化道pH值增高,pH值增高又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腹瀉,腹瀉又成為實施早期斷奶的不利因素。顯而易見,早期斷奶與消化道pH值及斷奶后仔豬腹瀉三者已構成一種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鏈鎖關系。在三者之中,pH值居于主導地位,因只有降低消化道pH值,才能打破病原徽生物的生存環境,使消化道微生態趨于正常化,阻止腹瀉的發生與發展,從而消除實施早期斷奶中的不利因素。
4.飼糧酸化降低消化道pH值及抑制病原菌降低腹瀉率的應用效果。 降低消化道pH值,日前因內外主要是采用有機酸兇化伺糧的方式來實現的,并經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如 Drs Van Weerden等(1987)于伺糧中添加1.5%甲酸鈣使飼糧pH值降低0.5,添加1%甲酸鈣和0.5 %丙酸使飼糧 pH 值下降 0. 7 ;Sciopini(1978)[13]在42日齡豬伺料中分別添加0.7%和1%的有機酸(延胡索酸或檸檬酸),使胃內容物的pH值分別從4.5降到4.2和3.5;Burnell(1988)研究表明,當伺糧中添加1%或 1.5%的檸檬酸時,pH值降低0.18~0.34個單位;王尚榮(1994)[15]在仔豬日糧中添加0.5%檸檬酸,使日糧pH值從5降至4.5;添加1%使日糧pH值從5降至3.5;添加1.5%時,使日糧pH值從5降至3左右。此外, 在采用有機酸酸化伺糧的同時,可結合一些其他方法來保證消化道維持一定的酸度和降低消化道pH值。如控制飼糧的蛋白質水平和礦物質含量,添加酸性脫脂乳和乳清,添加益生素(乳酸菌類制劑),用酵母取代部分豆餅粉,保證伺糧中一定比例的粗纖維(一般保持5%),限制使用酸結合度大的蛋白質飼料等。 消化道pH值的降低會顯著地改善斷奶后應激因素引起的仔豬消化道微生物失調,而斷奶后的失調主要表現在健康菌群與病原菌的分布比例上。如Mathew等(1991)指出,仔豬斷奶后2日內,回腸內乳酸菌幾乎降至零,回腸內pH值增高, 使大腸桿菌大量繁殖。而大腸桿菌(E.Coli)正是引起腹瀉的主要病原,因而,消化道的pH值通過影響微生物的平衡而與腹瀉密切相聯。動物體內在酸的條件下有利于產生較多乳酸菌的環境有殺滅有害細菌的功效。乳酸菌通過阻斷大腸桿菌的受體及分泌代謝毒素來抑制大腸桿茵的增生及形成菌落,乳酸茵還產生具有抗徽生物效果的過氧化氫,在胃內防止大腸桿菌生長大部分需依賴酸的條件及乳酸菌(林宏光編譯)。顯然,乳酸菌是維持消化道健康,抑制和殺滅大腸桿茵的一個重要因素。乳酸菌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對消化道pH值都有較強的依賴性,提高消化道的酸度,不僅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長,而且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和殺滅大腸桿茵等有害微生物。如Ker8han等(1966)在飲水中加入1%乳酸,使仔豬十二指腸和空腸中文腸桿菌數減少,大腸桿菌發病率降低;Cloe等(1968)[19]在日糧中添加乳酸,使十二脂腸及空腸內容物血性大腸桿菌數減少;Cromwll(1987)[20]試驗結果也表明, 有機酸能減少胃腸道有害微生物的數量,提高仔豬增重速度。曹國文(1992)添加0.5%檸檬酸于仔豬日糧中,50日齡時測定, 試驗組仔豬腸內大貶桿菌和腸球茵分別比對照組減少10.2%和6.88%,有益微生物乳酸菌、酵母菌分別增長5.1 %和29.5%。 飼糧酸化使消化道內有害微生物的減少,便為有益微生物讓出了更多的生存空間和養分,進而使之逐漸恢復其在消化道內的正常數量,使腹瀉率下降。國外肌年代就研究表明,在人工乳里添加有機酸,可增進仔獵的生長,有效地防止仔豬腹瀉和其他消化性疾病。Kirchgessner(1987)[22]對體重5.5~2.4kg范圍內的仔豬,添加0.9%甲酸鈣減少了仔豬腹瀉的發生;1991年南非的一農場試驗報道, 對仔豬料進行酸處理,因下痢需藥物治療斷奶仔獵的百分比從90%降低到6%;同樣, 其他一些豬群也從原來的大約40%降到現在的 5%以下(安永義譯)。 曾有權(1992)于5周齡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1.5%檸檬酸,成倍降低腹瀉發生率;王學玲等(1995)在仔豬補料中添加1%檸檬區或1%檸乳酸(檸檬酸加乳酸),對仔豬腹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而未加有機酸的對照組死亡率達10%。
5.飼糧區化提高營養物消化率的應用效果 由于仔豬早期斷奶后消化道pH值增高,無法有效分謠飼料中的營養物,造成仔豬消化不全和脫序,而飼糧酸化后可改善消化環境,提高蛋白質消化率和飼料利用率。如Kirchgessner(1980)報道,加酸飼糧于物質、能量、蛋白質的消化率可分別提高1.7、2.3和2.5個百分點,蛋白質沉積增加4.1個百分點;Kirchgessner 等(1982)用延胡索酸酸化日糧,使干物質和氮的消化率提高2%, 日增重提高9%,采食量提高5.2%,飼料利用率提高4.4%;Van Weerden等(1987)的試驗表明,添加1.5%的甲酸鈣可使21天斷奶仔豬生長速度提高 12%, 飼料轉化率提高4%。W.D.Schoenherr(1994)在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1.5~2.0 %延胡索酸,導致日糧的氮平衡增高5~7%,并且代謝能增加1.5~2.1%。王尚榮(1994)在斷奶仔猜日糧中添加1%檸檬酸,使仔豬平均日增重提高38.67%,料重比降低1.09。
6.酸化伺糧中的有機酸在體內的其他作用方式和效果 有機酸是生物體內能量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中間產物,如檸檬酸就是體內三注酸循環中由乙酞輔酶A與草酞乙酸縮合而成的第一個中間產物, 因而進入體內可直接參與生化代謝。又如有機酸中的延胡索酸,為斷奶仔豬所提供的能量其利用率可接近葡萄糖,且形成能量的途徑比葡茍糖短,可完全代謝,其總能量為每千克 2.5MJ。因而在應激時,可用于畜體內ATP的緊急合成(Kirchgessner等,1982;呂錦芳等,1994) 有機酸在體內可刺激中間代謝的效率。如Kirchgessner等(1982)指出,有機酸在中間代謝反應過程中可促進仔豬對能量及氫基酸的利用效率。在小白夙伺糧中添加延胡索酸,可增加天門冬酸轉移酶、氨基丙酸轉移酶及丁二酸鹽的脫氫酶活力(林宏光編譯) 使用酸化飼糧后可影響胃內干物質含量,而干物含量與空胃速率呈均衡現象。因此降低消化道消化物pH 值而間接地影晌空胃速率(Roth等,1992),使胃的排空速度和食糜在小腸的移動速度減饅,讓食物在胃內仲留較多的時間,充分地與消化液作用,從而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飼糧中的有機酸可參與礦物質的整合,通常能與許多陽離子結合成復合物。如檸檬酸在食品工業上被廣泛角作去除礦物質的分離劑;有機酸在體內可增加小腸對礦物質的吸收,防止仔豬微量元素缺乏性疾患。 Kirchgessner(1982)指出,添加延胡索酸可促進鈣、磷及鋅的吸收和蓄積。前蘇聯明京技術大學生理研究所對加酸飼料進行了多次平衡實驗發現,礦物質(Ca、P、Mg、Zn)吸收率提高約30%,仔豬體內常量和徽量元素的貯存增加13%~43%(呂錦芳等,1994)。
轉貼自:湖北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