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飼料是草食家畜最主要、最經濟、最優良的“糧食”,也是草食家畜植物性營養蛋白的主要來源,還是環境保護、水土流失、農田改造、草山草坡改良的重要物質基礎。它一頭連著種植業,一頭連著畜牧業,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趨勢應是以草食家畜中的奶牛、肉羊、肉牛為主,在畜牧業發達國家,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很大,如美國占60%,加拿大占65%,德國占74%,法國占57%。這些國家種植業的第一大產業就是飼料作物,其80%來自于人工種植的牧草,所以把牧草叫做“綠色黃金”。我國人多地少,草原退化嚴重,牧草產量低、質量差,導致畜牧業生產很不穩定。故今后我國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仍然要以農區為主,在調整畜牧業結構的基礎上,發展“節糧型”畜牧業,走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之路。因此,必須大力種植牧草及飼料作物,加快優質高效牧草飼料產業化的發展,以綠色飼料替代精料,從而促進我國現代畜牧業的發展。
南方牧草飼料生產現狀
篩選出的栽培品種資源較豐富
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解決奶牛、羊、鵝等草食畜禽飼養的青飼料品種單一、產量不高、難以常年均衡供應的矛盾,江西、廣西、廣東、湖南等省區(這里南方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良牧草品種,進行引種篩選和試驗。30多年來共引進牧草品種上千余個,經過多年的栽培和篩選、區域試驗,共選出適宜南方種植的禾本科、豆科及其他科牧草品種數十個,其中意大利黑麥草、墨西哥玉米、桂牧1號象草、矮象草、蘇丹草、雜交蘇丹草、串葉松香草、雜交狼尾草、毛花雀稗、寬葉雀稗、葦狀羊茅、白三葉、齒緣苦荬菜等已在南方大面積推廣應用。同時培育出了眾多的優質牧草新品種,推廣種植后受到廣大養殖戶的歡迎。
建立牧草繁育基地,提高種子質量,滿足市場需要
南方草食畜禽的發展促進了農區種草,江西省每年需要大量優質高產的牧草種子,僅黑麥草年需求量就達2500萬千克左右,還有春季播種的墨西哥玉米、高丹草、蘇丹草、雜交狼尾草、苦荬菜等。為了滿足農民的需要,江蘇、江西、四川等省已建成了以多花黑麥草為主的一批優質牧草種子繁育基地,每年可繁殖各類草種子800余萬千克,緩解了種子緊缺的壓力。同時,部分省份還配套了種子清選機等設備,生產的種子經過清選、檢驗、標準包裝,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符合國家頒發的種子質量標準,種子生產已進入規范化、標準化,良種繁育體系已初步形成,促進了南方牧草飼料產業化的發展。
開發和推廣了農區種草模式
提高了種草效益。多年來,通過草業科技人員的試驗研究和廣大農民的實踐,南方在人工種草方面創造了許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開發幼林果園種草,實行林(果)草結合,種養結合,防止水土流失。這種模式體現了“以林果為主,林(果)牧結合,農林(果)牧副綜合發展”的經營方針,當年種草,當年受益,近期利用牧草發展養殖業增收,保持水土,增肥地力,促進林果生產,遠期以經營林果為主,經濟、生態效益都顯著。
開發冬閑田種草和糧草輪作,解決飼料、肥料不足的矛盾。該模式主要是利用農田和冬閑田,采取輪作和間、套、混作種植牧草,增加飼料來源用以發展養畜養禽,擴大肥源,增進地力,促進糧食增產。現南方秋冬閑田種草養畜和糧草輪作面積已達到133萬公頃以上,現每年可產青飼料約1億噸,相當于增加飼料糧約1300萬噸,增加植物蛋白45萬噸。既緩解了精飼料壓力,養殖戶也節約了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開發利用山塘水庫、魚塘周邊荒地種草養魚(畜)。這種模式在保護山塘水庫小流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種草養魚為主,在陸地和水面立體養殖,種養結合。通過提高牧草產量和質量養魚或養畜,具有成本低、周期短、經濟效益高等優點。
開發利用草山草坡種草,改良天然草地,建設人工草地。該模式是利用優良牧草改良天然草地和建設人工草地,在利用中將天然草地與人工草地相結合,可提高草地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改良草地,植被得到恢復和保護,改善了生態環境,草地生產力可提高1倍~3倍,人工草地生產力可提高8倍~10倍。
牧草飼料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豆科牧草少,優質植物蛋白飼料匱乏
南方水熱資源雖然豐富,但分布不同,同時,在南方廣泛推廣種植的牧草中,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豆科品種,特別是多年生豆科品種很少。雖然某些白三葉、紫花苜蓿等品種通過農耕技術能在土壤水肥條件好的地上生長,但是難以發揮其高產潛力,其種植范圍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某些熱帶豆科品種如圓葉決明,因為一年生,推廣面積也不大;截葉胡枝子雖然能越冬越夏,但易老化、產量低,也難以大面積推廣。所以,目前南方廣泛種植的牧草品種以熱帶禾本科牧草為主,輔以菊科、十字花科等科的少數牧草飼料。
野生牧草資源開發利用不足
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資源豐富,雖有一定的自然災害,但氣候和土壤條件從南到北、從丘陵崗地到中高山有顯著的變化,天然草地植被主要是草叢和灌草叢,野生牧草資源十分豐富。野生牧草組成中以禾本科牧草比重最大,其中不乏有較高飼用價值的草種。優良的野生豆科牧草種類亦較多,其中主要的屬有決明屬、木藍屬、胡枝子屬、野豌豆屬等。除此以外一些其他科類,如菊科、莎草科、蓼科、薔薇科等也有許多具有較高飼用價值的野生牧草。野生牧草適應性強,有很強的抗旱耐瘠能力,但目前對野生牧草進行開發利用還不足,普遍使用的栽培牧草多數是從國外引進。如果加大對野生牧草的開發利用,從中馴化、選育出高產優質的牧草,對人工草地建設和天然草地改良具有重要的價值。
農民對種草認識還存在誤區,牧草種植和管理技術還有待提高
盡管在廣大牧草、畜牧科技人員的大力宣傳和引導下,農民提高了對種草養畜的認識,但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他們對牧草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一是好地種糧和經濟作物,差地種草。二是盲目引進“良種”。南方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差異較大,引進良種必須考慮引種地與原產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但有的農民僅靠宣傳資料盲目引種,導致種植失敗。三是不善儲存。許多農戶種草后很少考慮牧草的加工儲存,往往旺季吃不完,淡季無草吃,故而形成飼草供求不平衡,也限制了家畜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有效提高。四是重種疏管。一般人認為牧草只要種活了就行,不必像種糧食作物那樣進行田間管理。因此,牧草產量低、質量差。在實踐中,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很快退化的現象屢見不鮮。
由于農民習慣種植一年生糧食和經濟作物,因此,僅在種植黑麥草、墨西哥玉米等一年生牧草方面較有經驗,對多年生牧草的種植和管理利用技術水平較低,特別是利用牧草改良草地和建植人工草地以及草地建植后持續高產管理的技術普及率較低,許多農民還沒有掌握。如何利用牧草的不同生物學特性和利用目的進行輪作、間、混、套作等技術,做到青飼料均衡供應,還須進一步宣傳和推廣。比如,江西省地形復雜,有些草地不適合機械作業,加上陰雨天氣較多,飼草收獲、加工儲藏較難。因此,牧草的收獲加工儲存技術仍需研究和普及。
牧草生產商品化程度不高
南方推廣牧草種植雖已20多年,但發展不快,農民種植牧草規模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農民種草僅僅局限于養畜利用,而忽視了牧草飼料除可以通過養畜轉化為畜禽產品外,其本身還可以直接用來加工成草產品供市場流通,一些牧草還可以用來綠化環境、保持水土。因此,除少數農戶種草直接供應青飼料外,至今南方還未形成草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牧草飼料的經濟價值和商品化程度,帶動農民連片開發,開拓市場,實行規模化、專業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