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草產品加工業基本現狀
我國草產品加工業發展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企業總設計生產能力超過500萬噸,產業化格局雛形已初步形成。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我國草產品加工企業超過390家,主要分布在北方省區,而且90%以上為民營企業,實際生產加工量約230萬噸左右,其中國內省區間銷售近100萬噸,國內市場主要為上海、廣州、北京等大中城市,出口日韓等國31萬噸。
推進草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草產品加工業將飼草種植和草食家畜養殖有效鏈接起來,提高了草食家畜養殖和飼草種植的效益,對于增加農牧民收入,提升草業發展水平,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建設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2006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繼續推進生態建設,繼續推進退牧還草”。草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推進了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種植牧草一方面可以起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還可以生產大量飼草,使舍飼成為可能;一方面可以減輕天然草原承載壓力,有利于西部生態治理,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甘肅的調查結果表明,牧草的耗水量分別為小麥和玉米的60%和40%,種植牧草可以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賴,同時可以減少土地耕作,控制土地鹽漬化,提高土地植被覆蓋度,改善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在甘肅河西走廊發展牧草種植,也是落實溫家寶總理對甘肅石羊河流域和黑河流域治理批示精神的重要措施。
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變二元種植結構為三元種植結構是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長期戰略任務,《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建設飼草基地”。草產業的基本運作模式是“公司+基地+農戶”,可以帶動種植、加工、畜牧和運輸等行業的發展,加快草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建設現代農業。同時草產業大多地處偏僻落后地區,草產業的持續發展,可以增加牧草的生產效益,同時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這對于提高廣大農牧民收入,推動地方經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此次調查發現,在降雨量小、無灌溉條件的定西地區種草比種小麥每畝能增收160元~170元,通過養畜轉化,效益更高。
有利于維護國家食物安全,改善人民膳食結構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實質是飼料糧短缺,而不是口糧安全問題。飼料糧在我國糧食消耗中占很大比例。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蛋白含量高達20%左右,用于動物飼養中,可節約精料用量,緩解我國蛋白飼料不足。發展草產業有利于緩解飼料用糧對糧食生產的壓力,可以把人們不能直接利用的牧草轉化為肉奶等動物性食品,相對降低人們對谷物的需求,維護我國食物安全,改善我國人民膳食結構。調查表明,甘肅省牧草生產用地大都為中低產田,發展牧草生產有利于中低產田改造,所謂藏糧于草即在于此。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農業主題報告指出,“草地畜牧業是對糧食的間接替代和解決農業科技問題的基本途徑之一,是解決人畜爭糧的有效措施”。
我國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人工種草出現下滑導致加工企業原料嚴重不足牧草種植能夠獲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對于增加農牧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從1999年開始,由于種草比較效益高、生態效益好,人工種草發展迅速,使以苜蓿加工為主體的“草產品加工業”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崛起,草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良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實施后,由于還林補貼年限大于還草,還草補貼遠少于還林,許多不適宜造林地區盲目造林,種草規模出現下降。此外,從事牧草種植的農戶沒有享受到與種糧同樣的政策補貼,加上近幾年糧食價格上漲較快,種草比較效益下降,大量農戶放棄種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草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收購。草產品加工原料供應嚴重不足,企業規模效益難以發揮,加工企業與農民建立起的“公司+農戶”的利益共同體沒有得到完善,又影響了人工種草的快速發展。
草產品加工企業艱難維持草產品加工業是我國的一項新興產業,一次性投資大,據調查,設計加工能力5萬噸以上的企業生產設備投資均超過千萬元,同時為滿足對生產原料的需求,許多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自己的飼草種植基地。此外,原料草收購也需要大量流動資金。目前國家對草產品加工企業扶持政策很少,基本上沒有相應的扶持資金投入,企業也沒有享受到農業機械等方面的補貼。企業大多數利用自有資金和短期商業貸款從事生產經營。雖然草產品市場較好,但由于投資回報周期長、見效慢,企業經營難以維持。河北三利草業已經停產,山東橫店草業舉步維艱,草產品加工企業紛紛出現嚴重危機。最大的草產業龍頭企業大業公司也陷入困境,形勢嚴峻。
草產品運輸困難我國草產品加工企業大都分布在北方、特別是西部省區,南方大中城市是國內草產品的重要市場。草產品運輸未納入國家大宗農產品流通渠道,運輸渠道不暢、成本高,既影響企業效益,也影響農民增收。以四川大業公司為例,大業公司自成立以來在生產設備、牧草種植方面沒有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產品的運輸成本居高不下,企業收益甚小,產業發展受到影響。
促進草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意見
對人工種草實施政策性補貼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農牧民大力開展人工種草,增加牧草供應,緩解天然草原載畜壓力,維護生態平衡,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生態脆弱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建議國家對種草像種糧一樣給予直接補貼,享受與種糧同樣的待遇;二是對發展種草的農戶在良種、機械等方面給予補貼;三是延長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中還草的補貼年限,發揮草地在生態恢復中的重要作用。
盡快出臺對草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政策一是在農業產業化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參照扶持糧食生產基地政策,扶持建立一批草產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二是參照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對草產品加工企業購置設備給予適當補貼;三是積極鼓勵政策性銀行向有潛力的企業提供中長期的低息、貼息貸款;四是將草產品運輸納入到大宗農產品流通范圍,享受國家優惠政策,降低運輸成本,提高企業效益。
盡快制定《草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一個新興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正確引導,應早日制定全國草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對以苜蓿為主的草產品生產加工進行區域規劃,建立若干產業帶,以改變目前草業生產布局不合理和投入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