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鈉在畜牧生產中的應用研究
丁酸作為短鏈脂肪酸最主要的代表,是結腸腔主要的陰離子和結腸細胞的營養物質,是大腸細胞的主要能量底物,能夠快速地被結腸細胞吸收和氧化,為結腸細胞供能。在調節胃腸機能、腸道pH值、胃腸道微生態平衡、電解質平衡以及誘食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丁酸鈉是丁酸的鈉鹽,分子式為C4H7O2Na,分子量為110.09,白色粉末,易吸潮,對光和熱穩定。由于丁酸易揮發,具有流動性,所以制成鈉鹽具有更好的穩定性,為運輸和使用方面提供很多便利。自2006年農業部將丁酸鈉列為新型飼料添加劑時,丁酸鈉便在畜牧生產中快速而廣泛地使用起來。
1 丁酸鈉的生物學作用
1.1 提供腸道細胞能量營養,誘導細胞分化,促進細胞增殖和成熟
丁酸鈉的有效成分是丁酸,丁酸是短鏈脂肪酸典型代表。短鏈脂肪酸在腸腔極易被腸上皮細胞吸收,并能迅速氧化供能,為動物提供高達30%的維持能。結腸上皮細胞屏障依靠短鏈脂肪酸,主要是丁酸來維護。諸多研究表明,短鏈脂肪酸與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聯系緊密,尤其是丁酸的代謝。丁酸鈉對腸道細胞的營養作用,包括調節鈉離子的吸收,增加臟器的血流量和短鏈脂肪酸的有氧代謝,誘導表皮細胞增生和成熟,增加黏膜血流量,促進黏液分泌,改善腸黏膜的形態、DNA和蛋白質,刺激未成熟的基底部腸上皮細胞的增殖,等等。
1.2 選擇性抑制有害菌增殖,調節胃腸道微生態平衡
添加丁酸鈉能對腸道內環境產生影響,能夠選擇性地抑制大腸桿菌等有害菌的增殖,增加乳酸菌等有益菌的數量。Galfi等(1990)研究證明,丁酸鈉可以顯著降低豬腸道內沙門氏桿菌的繁殖和經糞排放,降低十二指腸(特別是盲腸)內大腸桿菌的數量。
1.3 抑制腸道細胞腫瘤病變,誘導腸道癌細胞凋亡
丁酸鈉主要通過兩個途徑抑制人大腸癌細胞的生長,其一是通過組蛋白的超乙酰化,其二是通過表皮生長因子(EGF)反應途徑。丁酸鈉通過引起內質網功能失調,促使線粒體膜通透性增高,改變線粒體功能等方式促使癌細胞凋亡。劉薇等在用丁酸鈉誘導3AO細胞凋亡的過程中,線粒體膜電位(△Ψm)下降,促凋亡物質釋放。
張孝衛等(2007)通過對丁酸鈉對結腸癌細胞(HT-29、Lovo)凋亡活性影響的研究得知,2.5mM、5mM和10mM各濃度丁酸鈉組在試驗24h、48h、72h顯示出明顯的促凋亡效果,并顯示出促凋亡效果對濃度和時間的依賴性,得出的結論與Collard的研究結果相同。Young等報道,丁酸鈉在抑制結腸腫瘤細胞增生、誘導死亡的同時,未發現對正常結腸細胞有毒性。
1.4 促進腸黏膜修復,抑制腸道炎癥反應
丁酸鈉能抑制NF-kB的活性,減少TN-α等炎癥性細胞因子的產生和釋放,抑制腸黏膜的炎癥反應,抑制腸道受損細胞的凋亡,促進干擾素的產生,提高腸道細胞的免疫功能。胡衛等(2000)通過丁酸鈉對醋酸誘導的大鼠結腸炎的治療作用的研究發現,丁酸鈉可明顯改善結腸炎大鼠的臨床表現和組織損傷。
丁酸鈉促進腸道細胞基底部的增殖,但當這種增殖達到一定程度時,即損傷上皮得到修復時,丁酸鈉又反過來抑制其進一步增殖,影響腸道功能。
1.5 影響細胞轉運蛋白基因表達
丁酸鈉通過影響細胞膜上mRNA的數量,從而影響mRNA的有效翻譯,達到對轉運蛋白基因表達的控制。Takano等(1988)研究表明,在豬腎臟細胞的培養液中添加丁酸鈉,能顯著增加腎臟細胞葡萄糖轉運載體mRNA的表達。
1.6 協同抗生素對腸道癌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產生影響
丁酸鈉同抗生素搭配使用,對腸道癌細胞的抑制與促凋亡效果明顯增強,呈現疊加效應。羅和生等(2002)研究發現,丁酸鈉(Bu)及阿司匹林(As)對大腸癌細胞系(SW480)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隨劑量加大及作用時間延長效果更加明顯。
2 丁酸鈉在養豬生產中的應用
2.1 提高采食量和日增重,改善飼料報酬
丁酸鈉具有特殊的脂臭味,與母乳的氣味相近,對斷奶仔豬具有良好的誘食性。同時,丁酸鈉能夠促進仔豬胃腸道細胞的增殖和成熟,促進小腸黏膜的發育,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飼料的消化率,提高仔豬的日增重。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郭小華等(2005)在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0.1%的丁酸鈉,結果發現,日糧中添加丁酸鈉可以提高營養物質的表觀消化率。羅海洋(2006)試驗發現,在斷奶仔豬飼料中添加0.1%的丁酸鈉,在第2、3周可顯著提高斷奶仔豬平均日增重(p<0.05),分別提高15.17%、15.65%;在試驗前2周對仔豬采食量沒顯著影響,在第3周顯著高于對照組6.56%(p<0.05);在降低料比方面,丁酸鈉組在每個階段均比對照組低13.11%、9.34%、8.53%,但差異不顯著。Piva等(2002)在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丁酸鈉0.8g/kg,仔豬的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分別提高20%和16%(p<0.05);隨后的2周內,日采食量提高10%,料肉比降低14%(p<0.05)。Galfi P等(1990)在斷奶仔豬飼料中添加丁酸鈉,結果表明,豬的體增重提高23.5%,日采食量增加了8.9%,飼料消耗降低11.8%(p<0.05)。
2.2 維持小腸形態,促進仔豬健康
小腸黏膜上皮是執行消化吸收功能的最主要細胞。小腸黏膜結構的完整性是實現消化吸收的基本保證和前提,同時構筑腸道的免疫屏障,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王繼鳳等(2005)通過對丁酸鈉對斷奶仔豬小腸黏膜形態結構影響的研究發現,飼喂1g/kg丁酸鈉能促進小腸杯狀細胞的增殖,維持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維護腸黏膜的正常的機械屏障。同時采用組織學和掃描電鏡技術對仔豬小腸黏膜上皮和杯狀細胞的顯微和超微結構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空腸和回腸黏膜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腸絨毛排列整齊,杯狀細胞結構清晰。羅海洋(2006)在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0.1%的丁酸鈉,斷奶后7d屠宰觀察,結果顯示,丁酸鈉可顯著降低十二指腸的隱窩深度,比對照組降低42.12%(p<0.05);對絨毛高度影響不顯著(p>0.05),顯著降低十二指腸絨毛寬度,降低20.42%(p<0.05);對空腸絨毛高度和隱窩深度的影響不顯著,但顯著降低其比值;顯著降低回腸的隱窩深度和絨毛寬度(p<0.05),分別比對照組降低了36.12%和16.06%。Kotunia等(2004)在3日齡仔豬人工乳中加入丁酸鈉,飼喂1周后發現,十二指腸絨毛高度和黏膜厚度降低,空腸和回腸隱窩深度、絨毛長度和黏膜厚度增加。
2.3 調節斷奶仔豬脂肪、葡萄糖和蛋白質代謝
血清中甘油三酯、脂肪酸和膽固醇濃度變化可反映機體脂類代謝狀況,血糖濃度變化反映機體糖代謝狀況,血清中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的濃度變化反映機體蛋白質的代謝狀況。安東亞等(2007)在酵母β-1,3、1,6-葡萄糖與丁酸鈉合用對斷奶仔豬生長性能和生理代謝的影響的研究中發現,丁酸鈉能顯著提高56日齡仔豬血清甘油三酯和脂肪酸濃度(p<0.05),說明丁酸鈉可以促進短鏈脂肪酸的吸收,加快脂肪的合成,從而提高血清甘油三酯的含量;丁酸鈉對血清葡萄糖濃度的影響是先升高后降低,仔豬生產性能得到顯著提高(p<0.05);丁酸鈉有降低血清尿素氮的趨勢,說明丁酸鈉可影響機體蛋白質代謝,有利于蛋白質的合成與沉積。
2.4 降低仔豬腹瀉率
丁酸鈉可以增加腸道有益菌的數量,調節腸道微生物區系的平衡,調節腸道pH值,維持小腸黏膜的正常形態,促進胃腸細胞的增殖和成熟,增強胃腸消化功能,降低仔豬腹瀉的發生。
安東亞等(2007)的研究發現,丁酸鈉可顯著降低試驗全期的仔豬腹瀉率(p<0.05),比對照組3.75%降低了49.4%。羅海洋(2006)研究表明,添加0.1%的丁酸鈉可以顯著改善仔豬斷奶后7d內的腹瀉率(p<0.05),比對照組減少了40.99%,在14d后也同樣降低了仔豬的腹瀉發生率,但差異不顯著。
2.5 對抗生素的替代性
王繼鳳等(2005)設置丁酸鈉組(1g/kg)、抗生素組和復合組(抗生素+丁酸鈉1g/kg)研究對斷奶仔豬小腸形態結構的影響,利用掃描電鏡觀察,丁酸鈉組和復合組腸絨毛粗壯,而抗生素組腸絨毛頂端偶見腸上皮脫落,腸絨毛相對較細;杯狀細胞數量復合組最多,丁酸鈉組次之,抗生素組最少。丁酸鈉組仔豬腸黏膜每100個柱狀細胞中含杯狀細胞數為6.7±2.4個(空腸)、9.2±4.1個(回腸),明顯高于抗生素組3.9±2.3個(空腸)、6.5±2.6個(回腸),比抗生素組增多1.4~1.7倍,而復合組為8.3±3.0個(空腸)、10.5±2.7個(回腸);復合組的細胞衣均勻,丁酸組次之,抗生素最薄。結果表明,丁酸鈉在促進杯狀細胞增殖,改善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的形態結構,進而促進仔豬的消化吸收,提高生產性能等方面的作用均優于抗生素。
3 丁酸鈉在養雞生產中的應用
Nollect等(2005)研究了不同濃度的丁酸鈉(0、50、100、250和500mg/kg)對蛋雞生產性能的影響,結果發現,隨著丁酸鈉用量的增加,蛋雞產蛋率不斷提高,料蛋比逐漸降低,對蛋重無影響。
巨大細胞是肉雞腸道黏膜內的免疫細胞,是天然免疫的效應細胞之一,不僅在天然免疫中發揮重大作用,也是機體抗感染免疫的第1線細胞,而且能通過所分泌的細胞因子參與獲得性免疫。在肉雞飼料中添加丁酸鈉能夠增加腸道巨大細胞的數量,提高腸道、機體的免疫功能。李芙燕等(2006)在肉雞日糧中添加500mg/kg丁酸鈉,結果發現,雖然巨大細胞的形態沒有變化,但數量顯著增加(p<0.05),在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巨大細胞分別比對照組增加了19.72%、27.74%和30.66%。
前已述及丁酸鈉在控制豬腸道疾病方面具有抗生素同樣甚至不可比擬的功效,有研究表明,丁酸鈉在控制雞腸道疾病方面也有類似作用。李芙燕等(2006)分別添加丁酸鈉(500mg/kg)、抗敵素(100mg/kg)、幼畜康(500mg/kg)(主要成分黃芩提取物)在肉雞中試驗,觀察對肉雞小腸巨大細胞數量分布的影響。試驗結果發現,丁酸鈉組可顯著增加十二指腸、空腸以及回腸的巨大細胞數量,分別比對照組增加了19.7%、27.2%和30.7%,分別比抗敵素組增加了5.75%、22.105和8.32%,分別比幼畜康組增加了16.18%、27.65%和27.39%。
4 展望
自2006年農業部將丁酸鈉列入飼料添加劑目錄以來,丁酸鈉在畜牧生產中廣泛被人接受并運用。丁酸鈉在畜牧生產中的應用雖有部分研究和報道,但不深入、全面。丁酸鈉對防治動物腹瀉和腸道疾病方面的作用優于抗生素,但丁酸鈉替代抗生素的研究開展較少。尋找最佳的替代方案,必將為丁酸鈉在畜牧生產中的應用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略)
一周熱點
- 2022-09-09關于再次延期舉辦2022中國飼料工業博覽會的緊急通知
- 2022-09-092022年各主產省大豆產情及氣象形勢分析
- 2022-09-092022年我國玉米產業發展及市場形勢展望
- 2022-09-08海關總署:8月份中國大豆進口量同比降低24.5%
- 2022-09-072022年新季國內玉米市場分析與展望
- 2022-09-05玉米上躥下鐵 新糧上市后還會深跌嗎?
- 2022-09-05局地新豆收購價高達6000元 什么情況?
- 2022-09-05黑海聚焦:烏克蘭谷物出口加快 而俄羅斯小麥出口步伐遲緩
- 2022-09-019月份豆粕展望:大概率維持高位運行
- 2022-08-31中國大豆擴種見成效 USDA調低中方需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