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粕中蛋白質的含量高達50%左右,是一種高質量的蛋白原料,故在飼料行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用戶不僅對棉粕的各項指標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對棉粕的色澤也有了較高的要求。據調查,在質量相同情況下,黃色的棉粕要比稍紅色的棉粕價格每噸高40元~50元。為何同樣的棉子生產的棉粕的顏色有的發紅有的發黃呢?下面作一簡單的分析和探討。
棉粕顏色發紅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棉子中棉酚變性所致。棉酚是棉子中所特有的一種色素,主要存在于棉仁的色腺體中,常以游離狀態和結合狀態兩種形式存在。棉酚為黃色晶體物質,棉子儲存發熱過久、高水分、高溫度以及長時間的蒸炒,均能產生變性棉酚。變性棉酚色澤呈棕紅色或棕黑色,棉粕中含有變性棉酚其色澤就呈紅色。棉酚變性降低了棉粕的毒性,但顏色加深,影響了其外觀質量。
針對棉酚的這一特性,某油脂廠對生產設備和操作要求做了如下的改進和調整,使棉酚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變性,從而保證棉粕色澤,提高產品的經濟價值。
處理方法
棉酚為弱酸性有毒物質,存在于棉仁的色腺體中,而色腺體是堅韌的半固體,機械處理很難將其破壞,然而當有水分存在時進行加熱,即能很快將其破壞,使游離棉酚彌散開,然后游離棉酚在水、熱、空氣和日光等的作用下很快變性,毒性降低。所以制油過程中棉胚蒸炒和濕粕蒸烘這兩個工序是影響棉粕色澤的關鍵工序。
棉胚蒸炒工序 棉胚蒸炒的效果直接決定了毛棉油的質量、餅粕質量以及出油效率的高低。為了使棉子中的棉酚盡量少變性,他們采用了降低蒸炒時間來解決。將五層蒸鍋和榨油機上炒鍋的料層降低,蒸胚層由鍋體容積的80%降為60%,炒胚層由40%降為25%,這樣調整后蒸炒全過程的時間由原來2小時降為1個半小時。蒸炒時間縮短了,為了達到合適的入榨溫度和入榨水分,利用提高導熱油溫度來加熱料胚,控制導熱油的溫度由原來150℃~160℃提高到180℃~190℃。另外再根據棉子生胚的水分適當加水濕潤料胚,甚至不加水。炒胚時為了盡快排去水分,將蒸炒鍋的排汽總管高度由4.5米增加到7.5米,并且要求工人經常清理黏附在排汽口的料胚,保持排汽口通暢。最終將入榨水分控制在5%左右,入榨溫度控制在110℃左右。這樣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料胚的蒸炒要求,減少棉酚的變性。
浸出車間的濕粕烘干工序 濕粕烘干工序對棉粕顏色的影響也非常大。棉粕生產大都使用高料層烘干機烘干濕粕,高料層烘干機由于料層高,自蒸作用強,熱能利用好,因此脫溶效果也很好,但是濕粕直接汽噴入層,蒸烘時間越長得到的棉粕顏色越紅。為了使濕粕在直接汽層短時間內脫除溶劑,他們就將高料層烘干機作了如下改進:在直接汽噴入層上面增加了一層預脫層,并將直接汽噴入層的料位由0.8米降為0.3米左右,從而使蒸烘時間由30分鐘降低到10分鐘左右。為了減少直接汽的噴入量,還將直接蒸汽通過的汽水分離器改為蒸汽加熱器,使直接蒸汽變為過熱蒸汽,再通入蒸烘機,這樣的脫溶效果好,在正常情況下,干粕殘留溶劑量可達到規定的要求。在操作上要求工人認真負責,勤觀察、勤調整,新溶劑不得含油帶水,盡量降低濕粕含溶量,減少烘干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