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采用‘玉米秸稈高效生態循環利用工程技術’,將東北、華北兩大玉米主產區玉米秸稈的一半用于生物質能源和畜禽業,每年可實現新增產值160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55萬個。”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利群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5月13日,由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主持研發的“玉米秸稈高效生態循環利用工程技術”項目通過了農業部科技成果鑒定。農業部科教司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委員會認為,這項技術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燃料乙醇成為副產品
“這項技術最大的創新點在于采用了‘玉米秸稈加工處理以服務畜禽業為主,以制取燃料乙醇為輔’的技術集成的發展模式,”張利群說,“我們摒棄了以往加工玉米秸稈僅為提取燃料乙醇的較為單一的運行模式,開發了一條實現農業廢棄物‘零排放’的生物質能源產業、畜禽業的閉路循環經濟鏈?!?
據悉,目前國內外處理玉米秸稈主要采用從秸稈纖維和糖分中制取燃料乙醇的方式,雖然技術層面已有所突破,但投資大、生產成本過高,無法實現規模生產,較難取得經濟和社會收益。
“玉米秸稈高效生態循環利用工程技術”轉變傳統運營思路,集成酒精蒸餾、玉米秸稈酒糟飼養、畜禽糞污發酵沼氣、糞便發酵養蚯蚓等技術,把制取燃料酒精作為發展畜禽業的副產品。該項目經濟回報以發展畜禽產業為主,生產乙醇燃料為輔,節省了產業鏈的運營成本和秸稈運輸物流成本,使玉米秸稈常年規模化生產乙醇燃料,在技術、經濟兩方面都有了可行性。這種模式適合中國國情,投資少,綜合效益高,是玉米秸稈工業化制取乙醇燃料的有效生產模式。
廢棄秸稈變身糖化飼料
“可以說,把大量廢棄的干秸稈轉化為糖化飼料,變廢為寶,在畜禽養殖和生物質能領域形成規?;洜I是這項技術的最大貢獻。”張利群說。
多年來,如何實現玉米種植和肉奶牛飼養的優勢互補一直被業界關注。一方面,我國東北和華北兩大玉米主產區每年產生約1.2億噸玉米秸稈,玉米秸稈適口性差,不易消化,無法作為牲畜飼料。因此,除少量家用、還田外,絕大部分被廢棄或焚燒,造成空氣污染,也極易產生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我國肉牛和奶牛主產區雖然集中分布在玉米主產區內,但由于玉米秸稈不能直接作牲畜飼料,每年還需種植大量飼草;而青貯飼料又存在投資大、費用高、儲量少等問題。
“我們的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張利群給《中國能源報》記者算了一筆賬,“若采用‘玉米秸稈高效生態循環利用工程技術’,將東北、華北兩大玉米主產區玉米秸稈的一半用于生物質能源和畜禽業,每年可生產99度酒精90萬噸,飼養肉牛1400萬頭、奶牛500萬頭,提供7000萬噸有機肥,實現新增產值160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55萬個?!?
投資少、啟動快、收益高
為現有的養殖場配套建設酒精蒸餾車間,農民用自家地里廢棄的玉米秸稈到附近的養殖場配套的酒精蒸餾車間換回酒糟,用酒糟養牛羊鵝鴨,獲得的純收入竟然高于種植玉米的純收入。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大溝鄉楊城寨村示范基地的成功經驗為當地的農民和企業找到了一條投資少、啟動快、收益高的致富新路。
“遼寧的農民每戶大約有10畝地,玉米秸稈換回的酒糟能養三頭牛,經過一冬的育肥,可新增純收入6000元。而種10畝玉米的純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張利群介紹說,“對企業來講,單純用秸稈制酒精成本過高,這個項目把乙醇制酒精技術和綜合利用集成在一起,用玉米秸稈制成低濃度酒精,養殖企業僅需投入百萬元左右資金即可建成配套的乙醇蒸餾車間,投資少、啟動快。另外,養殖場地處玉米產區,附近的農戶都可以提供秸稈,節省了原料運輸和倉儲成本,因此經濟收益也較高?!?
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