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蛋白質原料的選擇
蛋白質原料的選擇應從消化率、氨基酸比例、降解產生小肽的速度、蛋白質含量和成本等多方面考慮。在乳豬教槽料配方中,常用的蛋白質原料有血漿(球)蛋白粉、高蛋白的乳清粉、魚粉、膨化大豆(豆粕)、發酵豆粕(大豆)和啤酒(核酸)酵母等等。植物性蛋白中含有許多抗營養因子,如大豆抗原(主要以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為主)致敏因子,是導致仔豬營養性腹瀉的主要原因。因此乳豬教槽料配方中一直盡量少用植物蛋白,多選用動物蛋白。
動物性蛋白質也有一定的劣勢,價格比較昂貴,一些動物性蛋白加工或儲存不當容易攜帶或滋生病原體,魚粉容易氧化產生過氧化物、組胺和肌胃糜爛素等,同時還有同源性比較近等生物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常常困擾一些配方師,左右為難,難以取舍。
2 發酵豆粕的特點與優勢
發酵豆粕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植物蛋白源同微生態技術完美結合在一起,是微生態制劑在飼料中原料化的一個體現。發酵豆粕采用優質多菌種協同發酵,利用微生物豐富的酶系,將植物大分子蛋白降解為寡肽,并將植物蛋白中的抗營養物質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血凝素、抗原蛋白等徹底分解,植物細胞壁100%破裂,蛋白質消化率大于95%,顯著改善了適口性和消化率。同時通過工藝條件的控制,將大量有益菌及其產物(乳酸菌、酵母菌、小分子蛋白、乳酸、維生素和未知促生長因子(UGFs)都保留了下來,使得產品既具有優質蛋白飼料的特性,又具有微生態制劑的功能。發酵豆粕同其它植物來源蛋白原料相比較,有以下優勢:
(1)適口性好
由于經發酵而成,發酵豆粕具有特殊天然發酵酸香味,具有誘食性,提高飼料采食量。
(2)無雜菌和有害菌,穩定性好
發酵過程中通常選用特殊菌種,加大菌種接種量及優化生產工藝抑制雜菌和有害菌的繁殖生長。每批次生產時,均按相同比例添加純菌種,使得產品穩定性能夠得到充分保證。
(3)酶和維生素補充劑
富含消化酶、乳酸及生長因子,補充內源消化酶不足,使乳豬更快適應常規飼料的采食。發酵過程中B族維生素、煙酸和生物素等通常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益生菌源泉,快速建立健康平衡的腸道微生物區系
通過發酵后,富含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等,有些是可以直接附著于腸道的益生菌。如嗜酸乳酸桿菌,通過采食后,定植于腸道絨毛上,使病原菌無法入侵,快速建立腸道微生態平衡,有利于腸道的健康發育,減少乳豬的應激,使乳豬快速度過危險期。
?。?)發酵時間適當后,抗營養因子得到充分降解
通過發酵處理去除豆粕中的抗營養因子,降低植物性蛋白的抗原性。這樣可以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和植物性原料的消化利用率,對防止仔豬腹瀉也十分有益。例如,大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尿酶、血球凝集素、致甲狀腺腫因子、抗維生素因子等,均可通過發酵降低或消除它們的活性。
?。?)消化吸收率高,預防乳豬營養性腹瀉
經發酵酶解,大部分大分子蛋白質被降解為小肽及氨基酸。小肽含量高,通常達到10%以上,更易于乳豬腸道的消化吸收,可以為乳豬腸道的生長直接提供能量。
3 發酵豆粕在乳豬教槽料中的研究與應用
豆粕經過生物發酵以后可以改善其營養品質,降低抗營養因子含量,尤其是抗原蛋白水平,主要用在乳豬教槽料、斷奶料及代母乳料中。潘木水等(2005)在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10%的發酵豆粕取代代乳粉,其在日增重、日采食量、飼料報酬上,分別改善了22.22% 、4.67% 、16.77% ,差異顯著(P<0.05),腹瀉率方面差異不顯著(P> 0.05)。鄭云峰等(2006)在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8%的發酵豆粕取代魚粉和膨化大豆,奶仔豬的死淘率比試驗I、II組分別降低了52.4%和44.12%,差異顯著(P<0.05)。廣州希普生物的程林春等(2006)在試驗1、2組在斷奶乳豬料中分別添加5%、15%的發酵豆粕,替代對照組中等蛋白的肉粉,日增重分別提高4.77%和14.59%,料肉比分別降低3.97%和9.27%,差異均顯著(P<0.05)。劉春雪等用發酵豆粕以5%、10%、15%、20%的添加量等氮代替未發酵豆粕飼喂32日齡斷奶三元雜交仔豬,隨著發酵豆粕用量的增加,斷奶仔豬的日增重逐漸提高,試驗豬的腹瀉率明顯下降,飼料轉化率也得到改善。馮杰等(2007)在35日齡斷奶仔豬日糧中,試驗組添加24.5%的發酵豆粕,平均日增重提高5.68%(P<0.05),料重比降低8.39%(P< 0.05),腹瀉指數降低39.96%(P<0.01);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39.47%(P<0.01),血清IgG水平下降6.35%(P<0.05),IgA與IgM水平未產生顯著變化;試驗組仔豬的小腸上皮細胞微絨毛較好,整齊而致密,顯得發育良好,對照組仔豬空腸上皮微絨毛有萎縮現象,微絨毛稀疏。
4 發酵豆粕的常規檢測指標
4.1 感官的檢測
發酵豆粕首先可以通過顏色、氣味等感官檢測來判斷產品優劣。發酵豆粕的顏色以黃色或淺黃褐色為佳,并且同一批次的產品加工條件和原料較一致,顏色的一致性可反映出其生產工藝的穩定性。發酵豆粕有其固有的淡淡的醇香和芬芳,無豆腥味,每一批次的產品氣味一致;如果有霉味,就表明該產品應被列入劣質產品的懷疑對象。
4.2 粗蛋白質
去皮豆粕發酵發酵后的成品粗蛋白一般在50%~52%之間。如果需要進一步鑒別是否由去皮豆粕為原料做成,建議做氨基酸成份檢測。
4.3 灰分的測定
豆粕通常含有5.5%~7%的總灰分。因好氧發酵過程中,要消耗10%左右的碳水化合物,發酵豆粕的粗灰分通常會比原料豆粕高一些。
4.4 揮發性鹽基氮的測定
揮發性鹽基氮是考核發酵工藝的重要依據。發酵過程中雜菌生長過多會產生揮發性鹽基氮,也有可能人為加入銨鹽以提高氨基酸態氮的含量。揮發性鹽基氮含量不合格,可能與部分生產工藝過程中發酵條件失當或菌種不純有關,也可能是摻入了其他含氮量較高的原料充蛋白。通常揮發性鹽基氮≤100mg/100g。
4.5 真蛋白測定
以去皮豆粕為原料生產發酵豆粕的真蛋白一般在44%~47%之間。
4.6 小肽的測定
優質的發酵豆粕其小肽含量(≤1000道爾頓)通常占總蛋白含量的10%以上。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大豆肽粉標準(QB/ T 2653-2004)進行檢測。
4.7 摻雜識別方法
4.7.1摻羽毛粉
通過測定氨基酸,氨基酸的平衡性,可以判定。
4.7.2摻非蛋白氮
通過測定真蛋白、揮發性鹽基氮,可以判定。
5 小結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應用,豆粕發酵技術日臻成熟,經過發酵,豆粕蛋白質品質得到了顯著提高,消化率提高5%~10%,有利用蛋白的高效利用,在蛋白質資源相對不足的條件下,對我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乳豬教槽料中添加發酵豆粕,效果和經濟效益明顯,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國內以廣東省尤為明顯。由于發酵產品質量差異較大,產品穩定性有待于細致考察,乳豬教槽料中添加發酵豆粕時,以質優者為上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