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飼料資源 » 正文

關于黑龍江苜蓿種植的調查與思考

  作者: 來源: 日期:2012-12-07  

  我們一直不怎么拿小草當回事兒。

  我們總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但說起種植業的結構調整,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會是糧食作物之間的調整或是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比例調整,這是人們的固有思維習慣。

  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

  省委書記吉炳軒在今年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大力推進生態化建設,在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上實現新突破。著力抓好土壤肥力建設,改善和恢復耕地自然產出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我們要實現農業的生態化建設,新的突破口就是草業。

  開展苜蓿種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相比傳統農業可高出很多。同時,黑龍江是全國重要的畜牧大省,草食家畜賴以生存的牧草種植業能否健康發展,將是當前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核心。

  既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又有無限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那么,小草怎樣才能成長壯大,成為黑龍江的“茂盛”產業,充當起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急先鋒?

  這些個問題,有些人一直在關注著。

  種糧與種草,哪個效益好?

  “如果把原有的草原保護好,再種一些苜蓿草,則生態環境更好,也會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省政協副主席李繼純這樣認為。

  草原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大家知道的很多,但草原另一個重要作用——經濟功能,需要細細算賬。

  省財政廳副巡視員于宏就算了一筆細賬:苜蓿是多年生牧草,種植一次可以連續利用8年以上。而種植糧食必須年年進行,目前黑龍江新建苜蓿采草田當年投資:種子費每畝70元,人工費每畝50元,每畝肥料費60元,水電費每畝20元,機械費每畝40元,蟲害防治每畝5元。合計245元。按連續利用8年計算,第二年至第八年每年投資:人工費每畝50元,肥料費每畝30元,水電費每畝10元,機械費每畝20元,蟲害防治每畝5元,合計115元。按8年平均計算,每年田間種植管理投資每畝131元。苜蓿干草收獲加工費平均每噸235元,每畝按照干草產量0.6噸計算,收獲加工成本每畝141元。這樣算下來,苜蓿年均生產成本每畝272元。黑龍江2010年苜蓿收購價格每噸1400元,凈利潤每畝568元。

  與生產苜蓿相比,大田玉米生產成本每畝250元,單產平均每畝380公斤,銷售價格每公斤1.8元,凈利潤每畝434元;大豆生產成本每畝150元,單產平均每畝105公斤,銷售價格每公斤3.6元,凈利潤每畝224元。小麥生產成本每畝200元,單產平均每畝230公斤,銷售價格每公斤1.72元,凈利潤每畝196元。按照農業補貼每畝平均60元計算,種植苜蓿比種植大田玉米每畝多收入106元,比大豆每畝多收入344元,比小麥每畝多收入372元。

  省農科院副院長王貴江舉了一個例子來闡明種草產生的經濟效益:2010年,黑龍江(興十四)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種植了1280畝紫花苜蓿,在風沙干旱條件下當年播種就畝產干草500公斤,2011年畝產干草672公斤,畝均純效益達到710元,經濟效益遠遠高于種植玉米、大豆。

  不僅如此,每2斤苜蓿干草中的粗蛋白就相當一斤豆餅,按照目前黑龍江大豆單產水平推算,種植1畝苜蓿相當于種4畝大豆,大面積發展苜蓿種植,將減少蛋白性飼料糧種植占地。而且苜蓿還含有促生長因子,喂飼苜蓿可以提高奶牛產奶量和質量,減少代謝疾病,可以促進優質高效畜牧業的加快發展。

  黑龍江草原總面積6500萬畝,西部草原有“自古牛羊地”、“草肥知土沃”的美譽,東部三江平原、小興安嶺、完達山麓,也遍布水草豐美的五花草場。

  李繼純對黑龍江草業發展現狀用“小荷初露尖尖角”來形容。他認為,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草業做了不少文章。現在草業有龍頭企業、有種子研究院所,而且政策扶持力度也很大。目前黑龍江草業有了可喜的進步,在草原保護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發展草業,會與糧食爭地嗎?

  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洪英華認為,它不僅不會與糧食爭地,發展草業還可促進黑龍江種植業可持續發展。

  一些地方政府認為種植苜蓿影響糧食生產,與糧食爭地。即使種植也只是拿一些低洼地、鹽堿地等種植,粗放管理,一遇大雨,即大面積淹死,苜蓿的效益難以發揮。

  草原的生態效益,眾所周知。以苜蓿為例,多年種植苜??梢蕴岣咧脖桓采w率,起到防風、治沙、固沙、保護水土資源的作用。大面積種植苜蓿后多年生長,不必每年犁翻耕地,可以極好地保護土壤。同時,苜蓿草還可以固定氮素,產生大量的根瘤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理化性狀。種過苜蓿的耕地,輪作種植玉米和其他作物,產量可以提高30%~50%。苜蓿建成的經濟防風種植帶,既可收獲草產品,又可以防風固土,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最好的牧草飼料,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譽。由于苜蓿對種植土壤要求不高,在土質差的地方以及部分高寒涼冷地塊都可種植,所以開展苜蓿種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相比傳統農業可高出很多。

  黑龍江現有耕地2億畝,由于連年耕種,有機肥投入不足等原因,土壤肥力下降,而所生產的糧食很大一部分作為飼料用于畜牧業。發展以青貯飼用玉米和苜蓿為主的草產業,其產品直接用于畜牧業,可以代替或減少玉米和大豆的飼用量,減少許多生產中間環節,并且其產量和飼料效能高于玉米和大豆。并且,通過草田輪作,小麥可增產30%—80%,玉米可增產30%—60%以上。

  松嫩平原草原占總面積的43.1%,是世界上著名的羊草草原之一。長期以來,由于重糧輕草、重用輕建和對草原管理不善造成草原嚴重沙化、堿化和退化,草層高度降低、密度下降,牧草產量由建國初期的200公斤降至75公斤左右,草原植被已經由“青塘羊草”變成“羊草+雜類草+劣質雜草”混生的植被結構。

  草原的“三化”問題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05年,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提出三年時間內松嫩平原草原實現全面禁牧。

  截至目前,全省禁牧面積已達2880萬畝。禁牧后的草原植被狀況明顯好轉,優良牧草增多,植被覆蓋度明顯增加,草層高度平均提高15公分以上,牧草產量平均提高50公斤左右,有些地塊的牧草產量從過去的20—3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草原堿斑面積減少70%以上。同時,通過禁牧,有效地促進了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推進了黑龍江牲畜舍飼養殖的步伐。

  與此同時,黑龍江從2005年開始出臺青貯玉米種子補貼、建窖補貼、機械補貼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推動了青貯向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進而推動畜牧業生產向規?;?、專業化、現代化方向轉變。

  苜蓿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據統計,今年全省新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20.5萬畝,累計達到50萬畝。從今年苜蓿銷售情況看,黑龍江苜蓿價格又創新高,一級苜蓿達到2000元/噸,產品供不應求。

  近幾年,在齊齊哈爾、綏化、佳木斯等地陸續出現了集苜蓿和青貯飼料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草企業、合作社。這些企業和合作社以農戶為基礎,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建立了生產基地。

  同時,引進先進的牧草種植、收獲、加工機械設備,實現了牧草機械化生產,解決了農戶種草收獲難、銷售難等問題,加快了牧草產業化進程。

  這其中,以遠方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模最大、實力最強,是黑龍江第一家采取產業化經營模式的苜蓿生產、加工企業。已建立現代化苜蓿生產基地3萬畝,累計生產銷售苜蓿草捆5萬噸,計劃到2015年種植苜蓿達到10萬畝,并啟動苜蓿葉蛋白提取深加工項目,計劃投資800萬美元,項目達產后,年產值1.2億元,實現利稅1600萬元。

  草業價值,怎樣開發包裝?

  認識不足、缺少國家政策支持、種子繁育體系不健全、龍頭企業少、產業鏈不健全……這些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制約了黑龍江草業的發展。

  黑龍江是全國十大草原省份,且需改造的低產田面積大,降雨充沛、土層深厚、土壤肥力高,非常適合建設人工草地。

  有豐富的資源優勢,更有良好的市場前景,然而,這些年來黑龍江草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步伐很慢,產業優勢還沒有形成。

  長期以來,草業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食物安全,促進畜牧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墾草種糧思想在廣大基層干部、農民的頭腦中仍然根深蒂固,加之糧食漲價、種植糧食作物比較效益高等因素,違法開墾破壞草原現象屢禁不止。

  以自產自用、分散種植為主,產業化程度低、規模小,草產業鏈條短,滿足不了畜牧業發展需求。黑龍江苜蓿種植面積近30萬畝,年產干草近10萬噸。平均每頭奶牛每年只有苜蓿干草120公斤,與2噸的正常標準相差甚遠,與發達國家常年均衡飼喂苜蓿相比差距巨大。而按照一頭奶牛一年需要兩畝青貯和半畝苜蓿的科學營養要求,全省需種植苜蓿300萬畝才能大致滿足奶牛養殖的需要。

  保證現代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首先要保證畜禽“糧食”的充足供給。黑龍江實施千萬噸奶戰略工程,計劃到2012年奶牛發展到320萬頭,奶牛單產達到6噸以上,僅靠現有的天然草原生產能力和秸稈資源,沒有充足質優的飼草供給,特別是沒有青干草、青貯飼料、苜蓿、配合料組成的全價日食是不可能實現的。省畜牧獸醫局洪英華這樣認為。

  “以苜蓿為例,黑龍江僅占全國的1%。黑龍江作為奶業第二大省,苜蓿草業遠落后于甘肅、內蒙古等先進省份。”省農業開發辦副主任孫敬義在座談會上說。

  國家惠農政策沒有涵蓋苜蓿產業,農民種植苜蓿草不能像種植糧食那樣享受直補和種子補貼等優惠政策,這也直接影響到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而且第一年收益較低,擠壓了苜蓿草業發展空間。

  同時,養殖戶們缺少對優質飼草飼料特別是苜蓿的認知,使得苜蓿草飼喂量過低。由于畜禽產品的優質優價機制和監管環境還很不成熟,養殖戶更愿意使用價低質次的劣質飼草料,使本來必需飼喂苜蓿的養殖行業——奶牛養殖苜蓿飼喂量很低,肉牛、肉羊等的苜蓿飼喂量更少。孫敬義介紹,畜牧業發達國家奶牛粗飼料全部喂飼優質苜蓿草,每頭奶牛年均喂飼量2000公斤,而黑龍江奶牛年均喂飼不足70公斤。

  孫敬義說,配套設施和機械不完備,使得持續發展能力受到制約。苜蓿草有效收獲時間僅7天左右,需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打捆、集垛。以2000畝一個作業單元為例,需配套4臺拖拉機、1臺割草機、1臺摟草機、2臺打捆機。而黑龍江目前2000畝苜蓿草只擁有機械1臺套,難以保證苜蓿草及時收儲,因而老化、霉變現象時有發生。

  草種是發展草業的基礎,但黑龍江種子繁育體系不健全、良種供應難滿足,這也是制約草業發展的瓶徑問題。孫敬義說,黑龍江科研部門培育的“龍牧系列苜蓿”等當家品種,年供種能力在4萬公斤左右,僅能種植3萬多畝,遠遠滿足不了現有苜蓿草業發展需求。

  于宏說,外省和國外的種子大部分適應不了黑龍江的高寒氣候,致使越冬率低,產草量不高,一遇少雪低溫的氣候即大面積凍死,影響了種植積極性。

  黑龍江苜蓿產業鏈條不完善,深加工領域尚屬空白,粗加工也僅限于物理性狀的改變,除青刈鮮喂外,打捆產品占加工產品總量的80%以上。孫敬義不無擔憂地說,發達國家已進入提取葉蛋白、葉黃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取白蛋白等高附加值醫藥產品階段,我國與之相去甚遠。

  黑龍江缺乏牽動力強的草業龍頭企業,苜蓿生產未形成規模,致使苜蓿產業化程序低,達不到均衡供應。于宏說,現有的草業企業數量少,而且規模小,牽動力弱,多數企業只從事苜蓿產品經銷,極少建立穩定的苜蓿草種植基地,市場競爭力弱。

  龍江小草,如何扶強扶壯?

  很多專家認為,應該像重視農作物一樣重視飼草,像抓菜籃子一樣抓飼草生產。一句話,轉變意識重視草產業才能使小草從弱小逐步壯大。

  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被視為一個大產業的草業,在中國尚屬新興產業。黑龍江的草業如何才能形成產業、真正“茂盛”起來?

  辦法總比困難多。

  全國牧區工作會議確定,從2012年起,黑龍江15個牧區縣將啟動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為黑龍江草業帶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

  黑龍江農村80%以上的家庭養畜,由于草原面積有限,多數養畜戶沒有承包草原,按照國家對西部八省所實施的政策,沒有承包草原的養畜戶得不到牧業綜合補貼。為此,洪英華建議,請國家考慮黑龍江、吉林等省的現實情況,盡可能讓所有養畜戶或以牧業收入為主的養畜戶全部享受牧業綜合補貼政策,并對其自行建設飼草料基地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政策。

  孫敬義建議,把苜蓿草業納入全省農業重要戰略產業。根據哈、大、齊、綏等農牧業發達地區的氣候特點、水利條件、輪作體系、精深加工以及發展目標等進行統一規劃,促進黑龍江苜蓿草業科學發展。建立良種繁育機制、專業分工機制、內部協作機制、龍頭企業、科技、基地和農戶的鏈接機制。

  李繼純說,龍頭企業帶動很重要,遠方草業等龍頭企業的作用巨大,而種草科技含量高,亂種不行,應產學研相結合。

  目前省內東北農業大學、八一農墾大學兩所大學都開設了草原專業,每年可培養飼草飼料方面的畢業生上百人。省畜牧研究所、省農業科學院兩個院所都設有草原飼料研究室,草業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

  隨著黑龍江草原承包采取草畜分離、長期有償相對集中承包到戶經營政策的實施,黑龍江出現了以專門生產、經營青干牧草的經營者,每年為省內外牲畜養殖企業(場)提供大量優質青干草。

  專家認為,要把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作為產業化經營的關鍵來抓。對具有帶動作用的草企業,實行政策傾斜,從人力、物力、財政上予以重點扶持,促使其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發揮其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培養龍頭企業的同時,建立穩定的牧草示范基地。王貴江認為,種草對農民來說還是“新生事物”,需要建立大面積的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對農民的示范引帶作用,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面積發展牧草產業奠定基礎。

  專家們認為,黑龍江還應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重點支持草業龍頭企業壯大種植規模、乳品企業建設種植基地、草業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種植苜蓿草、苜蓿草種子基地建設。此外,黑龍江還應該注重牧草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李繼純說,黑龍江應該整合各方面的資金,成立專門機構,統籌管理,把錢用在刀刃上,規范運行。而且不能看到國家有了政策,而一哄而起,應循序漸進的發展。

  “力爭到2015年,全省飼草料總產值實現136.5億元,把黑龍江建成全國優質飼草料基地,為黑龍江十大工程、生態建設工程和綠色食品產業工程提供重要的飼料支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洪英華對黑龍江草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