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么短短兩天時間,小麥就再次上演了頻繁“變臉”的行情。
先是小麥維持已久的漲勢突然戛然而止,市場心里跟著一緊,但轉眼第二天,又漲了。
如此頻繁“變臉”,也令市場摸不著頭腦,小麥這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呢?
其實對于小麥的行情,我們也分析過多次了,萬變不離其宗,總結起來就是8個字:供強需弱,政策托舉。
小麥收獲上市之前,行情那叫一個慘,在輪換小麥不斷投放下,快速跌破了2400元/噸的大關,甚至市場認為,小麥一度要跌破最低收購價了。
但是隨著新麥收獲上市,政策開始發力,托舉小麥的意圖十分明顯。也正是在政策的托舉下,小麥行情逐漸回暖。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這是政策在硬托著,小麥的供需是撐不住行情的。
第一,市場并不缺麥。
無論今年是否豐產,小麥并不短缺,因為一是庫存有儲備,二是進口小麥連續兩年激增,小麥供應十分充足。
所以,炒作小麥短缺的大可不必了。
第二,需求不給力。
如果從全年角度來看,面粉需求基本就那樣,總體差別不大,但是如果分階段來看,當前正值小麥消費淡季,再加上小麥副產品麩皮需求也被擠得厲害,所以面粉企業開機率較低,糧源消耗較慢,補庫也就不積極。
而飼用方面,雖然有部分飼料企業已經開始關注小麥了,但是也是不著急采購,都是坐山觀虎斗,看看最終小麥玉米誰能勝出。
所以小麥的行情就陷入了僵持,也就是我們看到的,漲也漲不動,跌也跌不動。
而就在這時候,更大的消息來了,據悉,多地小麥儲備收購已經接近尾聲。這對小麥市場來說,更是晴天霹靂。
因為儲備采購一旦結束,意味著小麥行情將回歸供需,而在供強需弱的格局下,小麥的支撐顯然不足。
于是,市場擔心,小麥會不會要撐不住,開始下跌了?
觀觀認為,行情雖然看似亮點較少,但是大跌應該并不至于。
第一,除了儲備采購以外,增儲還在持續。
政策對小麥的托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儲備收購積極入市,把行情穩住;而另一個就是像玉米一樣,在多個小麥主產區開啟了增儲模式。
這一點其實可以參考玉米。
增儲有兩個特點:
一個就是為了托住行情,避免出現大跌,造成行情的大起大落,谷賤傷農;
另一個就是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維穩市場。
所以在增儲的助力下,小麥行情不會出現大起大落,依舊以大穩小動為主。
第二,需求不好,但也不壞。
雖然說面粉開機率較差,采購補庫積極性也不高,但是基本剛需仍然穩定,畢竟小麥的口糧,總體消費是比較穩定的。
雖然面粉企業也并不看好后續小麥的行情,但是并不是全然不采購,逢低采購的心態也比較明顯。
所以斷斷續續的需求也在支撐著小麥行情。
所以雖然地方儲備接近尾聲,小麥支撐力減弱,但并不意味著小麥就要大跌,更大的概率仍然會僵持著,并且這個僵局短期內也很難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