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H7N9流感疫情對活禽交易帶來的影響與對家禽生產造成的沖擊, 如何不失時機加強引導, 推進家禽業轉型升級和培養公民健康生活方式, 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 H7N9 對農業部門來說, 既是壓力, 更是動力, 可謂“恨愛交加”
1 “恨”在疫情對家禽產業的沖擊巨大
H7N9 對于養殖者而言, 可以說是“痛不欲生”! 從2004 年國內首次發生家禽H5N1 流感疫情開始, 十年來, 疫情對家禽業的沖擊一波勝過一波。 以人感染 H7N9 流感病例為例, 2013 年 3月 31 日上海首發疫情后直接造成當年全國家禽業損失高達 1 000 億元! 疫情的發生, 令生產管理部門揪心、養殖場戶痛心、習慣了活禽消費的市民灰心! 雖然養殖場檢測少異常, 養禽者健康無感染, 即使是感染病人也約有 30%沒有與禽鳥接觸史。 雖然流感病毒對人的感染、傳播途徑尚不夠清晰, 但對家禽產業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對家禽產業的發展帶來的挑戰是嚴峻的!
2 “愛”在疫情的發生對家禽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有力的促進
從疫病科學防控與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 直接取消活禽交易的效果顯而易見: 一是活禽長途運輸極易因污物及羽毛飛揚造成病毒擴散致疫情傳播, 二是活禽在運輸途中產生的大量污物, 對沿途環境衛生影響大, 而且抵達地多為大中城市農貿市場或加工企業或其近郊的批發市場, 最終對目的地城市環境衛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H7N9流感疫情的發生, 家禽產銷因疫情帶來的風險頻發且加劇, 既推動了消費者消費理念的轉變與習慣的改變, 也為家禽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和內生動力。
二 順勢而為, 大力推進“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配送、冰鮮上市”, 促進家禽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大力推進“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配送、冰鮮上市”, 既是農業部門履行新職(去年底中央明確將畜禽屠宰管理職能從商務部門移交到農業部門)后的主動擔當, 也是適應疫情新形勢推進全產業鏈轉型升級的主動作為, 同時還是建立和完善動物疫病穩定控制機制、保障人畜安康的現實選擇。
1 宏觀管理職能的調整, 順應了產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
去年底中央對屠宰行業管理部門做了調整,將屠宰行業管理職能交給了農業部門, 這一職能調整的新變化, 順應了產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為家禽產業以及整個畜牧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
2 規模養殖的快速發展, 為生產方式加快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江蘇省肉禽規模養殖比重已經高達95%。
3 禽類加工企業高起點發展, 為集中屠宰提供了重要示范
據了解, 江蘇省有禽類加工企業 62 家, 雖然遠遠少于生豬屠宰加工企業(900 多家), 但其加工規模與水平遠超生豬, 且基本實現了流水化作業、機械化操作。
4 市場布局新變化、建設管理新要求, 也為推動冷鏈配送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
過去批發市場遍地開花, 管理混亂, 現在推行定點集中、規范管理。 比如南京市政府主導建成的眾彩物流中心取代了過去遍布城區的各類批發市場; 無錫市建立了兩家活禽批發市場, 負責對全市家禽統一批發; 南京市今年 4 月以來全面禁止城區活禽交易, 并正在著力將此項政策往長期化、制度化、法律化方向推進。 江蘇省有關部門針對全省各地不同情況, 對活禽交易市場管理提出并推行“四分開一禁止”: 活禽交易區與其它農產品交易區相對分開, 水禽與旱禽經營相對分開, 活禽存放區與采購人群相對分開, 活禽存放區與屠宰區相對分開, 禁止將購買的活禽帶出市場。 同時在全省所有家禽交易市場實行“定期消毒、輪流休市”制度。 目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凈化市場環境、減少消費者與活禽接觸機會, 降低染病風險。
5 活禽市場“重度污染”與人感染 H7N9 病例的高度相關, 為促進家禽產業流通業態的改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從有關單位在疫情溯源采樣檢測后提供的相關數據看, 相關市場活禽樣品病原學陽性檢出率50%以上, 環境樣品陽性檢出率高達 80%, 但活禽的抗體檢測結果呈陰性,說明活禽在市場感染的可能性極高,極有可能是“干凈身子進市場,臟了身子進廚房”。 另據有關專家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活禽市場檢測陽性城區人感染病例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且影響范圍達到方圓 5 千米。 因此, 加快城市鬧市區活禽市場外遷,切實改變城區長期存在的活禽交易市場格局顯得尤為緊迫而重要。
6 群眾對消費習慣的自覺反思與衛生要求的提高, 更是為家禽產品冰鮮上市打下了積極的群眾基礎
受近年來 H7N9 流感疫情的影響, 廣大居民自覺反思傳統消費理念與生活習慣, 并自覺悄然地加以改變, 追究健康生活方式, 雖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但畢竟已經開始發生影響, 居民的自覺行動是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三 從積極引導群眾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出發, 全社會都應該為加快家禽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吶喊、助力
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
1 人類要遠離人獸共患病, 就必須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經濟越發達, 人與動物關系越密切。 然而,正因為人獸共患病的客觀存在, 動物疫病對人類健康構成的威脅逐漸加大。 研究發現, 60%的人類病原是人獸共患病病原。 艾滋病是從猴子身上傳過來的, 天花的源頭是牛瘟, 鼠疫的罪魁禍首是老鼠, 狂犬病的首兇是犬(包括貓), 蛔蟲的重要傳染源是豬……80%的動物病原感染多個物種(多宿主), H5N1、H7N9 等流感病毒, 布魯氏桿菌, 結核桿菌, 狂犬病病毒, 日本血吸蟲……75%的新發傳染病是人獸共患病, 也就是說病原體來自于動物宿主(動物不一定表現臨床癥狀), 比如艾滋病 、“SARS”、人感染H7N9 流感疫情……專家研究預測, 新發人獸共患病的現象仍將繼續下去。 原因之一是病毒不斷變異。 僅以禽流感病毒為例, 2004年傳入我國的禽流感 病毒是H5N1-5 株, 2008 年出現了變異的 H5N1-4 株,2013 年出現了新毒株H7N9。 到目前為止, 已知的 A 型流感病毒已有 18 種 HA 亞型(H1~ H18)和 11 種 NA亞型(N1~ N11), 試想會組合成多少亞型的毒株? 而且科學研究表明 A 型流感病毒是最容易發生變異的。 原因之二是新病“層出不窮”。 僅以人獸共患病為例, 2003 年來勢洶涌的“SARS”, 2004 年高致病性禽流感, 2005 年生豬鏈球菌病。 因此, 我們每一位居民, 都應該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包括健康的消費方式。
2 社會各界應該形成共識, 合力推進家禽業全面轉型升級
家禽業全面轉型升級的內涵是十六個字“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配送、冰鮮上市”。 這四個詞雖然分屬于畜牧產業鏈的不同環節, 但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1) 發展規模養殖, 既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 讓養殖者多賺錢, 還有利于管理部門加強養殖環節的監督管理, 從源頭保障畜產品質量, 以及畜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實施, 可以說此舉是“三得利”: 養殖者開心、政府省心、消費者放心。 試想沒有好的養殖基礎、沒有相對集中穩定的養殖單元, 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如何建立起質量追溯體系、保障畜產品質量和安全?
(2)推進集中屠宰、冷鏈配送, 既有利于切斷運輸環節病原微生物污染擴散的途徑, 有效降低疫病傳播蔓延的風險, 也有利于減輕大中城市因屠宰需要產生的環境衛生治理成本與壓力。 試想如果我們生活的城市里到處有雞鴨鵝豬牛羊的交易市場或屠宰加工廠, 噪音此起彼伏, 污水四溢橫流, 我們的工作、生活談何舒適、舒心? 推進冷鏈配送, 還減少了動物在運輸途中的應激反應, 既保護了動物福利,也提高了畜產品質量。
(3) 引導禽產品冰鮮上市, 既減少了消費者與動物接觸的機會, 也保證了畜產品的營養價值。 所以說, 在引導生產與消費方式轉變中, 社會各階層都是受益者。 因此社會各界都應該在推進家禽業轉型升級、引導消費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上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