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我國生豬出欄量減少超過5000萬頭。與此同時,2016年豬肉進口160多萬噸,比2015年翻了一倍。養豬業在一些地方遭遇生豬“無處容身”的“生死關”。
環保“逼遷”逼出了一批高新技術豬倌,記者了解到,有企業甚至憑借新技術,以農業企業的身份拿到了新興產業占據大頭的“高新技術企業”稱號。“高床發酵生態養殖技術”就是其中一種。這一技術基本實現養豬污水“零排放”,有一石三鳥功效:減少糞污排放,解決養豬污染問題;用墊料通過生物發酵技術將豬糞加工成有機肥,可改良土壤;墊料用秸稈制成,可為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創造有利條件。
一斤豬肉有25斤豬糞待處理
根據農業部數據,我國每年生產1.5億多噸肉蛋奶,也即是每天要消耗4.1億公斤肉蛋奶,保供給任務艱巨。但相應地,也產生了畜禽糞污約38億噸。民眾每吃一斤豬肉,就有25斤豬糞要處理。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中,養豬產生的糞污占比最大。以我國生豬消費和養殖大省廣東為例,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廣東省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為畜禽糞污、化肥、農藥、秸稈、生活污水等。種植業和畜牧產業COD排放量占農業總排放量約八成,氨氮排放量超過農業總排放量九成。而在畜牧產業的排放量中,養豬行業的COD排放量占據61.77%,氨氮排放量占90.55%。
新環保法實施之后,對地方政府的環??己酥笜酥?,就是河流進、出相應行政區域的斷面水質。禽畜糞便,直排入江河的環保威脅自不待言,就算是排入山間田野,也會通過地下水滲入河流。法定禁養區“一只都不能留”,非禁養區也紛紛“條件成熟一個清拆一個”。豬周期供過于求的低潮期,農戶少養、停養,正是清拆條件最“成熟”的機會。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相比2014年,2016年我國生豬出欄量減少達5008萬頭。
高床發酵生態養殖有望“零排放”
在生存壓力下,有企業摸索出“高床發酵生態養殖”模式,效果明顯,或可“一石三鳥”——減少污水排放,生態友好;變糞污為有機肥,廣泛施用有助我國土壤改良;墊料消納秸稈,為解決秸稈焚燒創造有利條件。
廣州東北方向300公里的龍川縣豐稔鎮十二排村,群山之中,坐落著廣東東瑞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的龍川養殖場——世界銀行貸款項目“高床發酵生態養殖示范豬場”。
所謂“高床發酵”,簡單說就是豬住在二樓,一樓鋪滿木糠或秸稈等制成的墊料。豬糞尿由通透的地板掉落到一樓,與一樓的墊料混合進行生物發酵,再送到配套的肥料廠加工成有機肥,肥料分包上市銷售。養殖場場長阮強說:“我們從豬苗進來到出欄上市,全過程不沖水,整個豬舍都是干的。沒有源頭,自然沒有污水。”
廣東省農業環保與農村能源總站副站長饒國良說,在傳統模式下,豬舍用水沖洗,糞污歸集到配建的污水處理池。每天,每萬頭豬要產生100噸糞污,污水處理池運行費用大約700元。“高床發酵”技術減少了九成以上的用水。
養豬場里排著一溜十幾棟灰白色的房子,穿行其間,既聽不到豬叫,也感覺不到特別的氣味。如果不事先告知,很難把它們與豬舍聯系到一起。
“豬舍是封閉的負壓空間。抽風機把豬圈空氣抽出來,做噴霧除臭處理,消除了大部分臭味。”阮強說,豬舍里還配有溫控和通風設備、自動投料和喂水系統,人力需求減少,生產效率明顯提高。按照以前的模式,這個養豬場要130多人,現在只需50多人。
廣東河源東瑞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建康和饒國良等人認為,高床發酵生態養殖模式,提供了一種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有效路徑和方向。
從治理理念和方式上看,這一模式實現了從“先污染后治理”向生產過程中治理的轉變。高床發酵生態養殖在養殖過程中就處理了廢棄物,直接減少污染的同時,也降低了污染治理難度。
從具體治理操作上看,高床發酵生態養殖“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治理方法實現了養殖廢棄物的變廢為寶。原本是污染物的糞污變成了有機肥,每5萬頭豬一年大約能生產5000噸有機肥。
有機肥類“固糞還田”三道坎待解
高床發酵生態養殖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且在9家養豬場推廣開來。但要發揮其社會價值面臨三大障礙,宜加大引導扶持和改良推廣力度。
一是資金門檻高。龍川“高床發酵生態養殖示范豬場”年養殖規模為10萬頭,投資過億,非一般養殖戶能承受。袁建康坦承,高床發酵生態養殖模式比傳統養殖多出的投入,需13年左右才能收回。“但這一模式解決的是養豬場的生死問題,不僅要看經濟效益,還要看生態效益,如不消除污染,養豬場都開不下去,更別談賺錢了。”二是這一技術的適用范圍較小,需因地制宜改進提高適應性。當前這一技術適用地區條件有三:其一是冬季氣溫不能過低,只能在華南地區使用;其二有廣泛、穩定的秸稈等墊料原料來源;其三是周邊一定范圍內有經濟作物種植地,保證有機肥銷售市場。
一些農業干部建議高床發酵生態養殖模式能推廣到中小型養豬場。饒國良說,廣東有7萬多個養殖場(戶),萬頭以上的僅有338家。萬頭以下的養豬場生豬出欄量占全省83%。當前高床發酵生態養殖項目僅限于萬頭以上的超大養豬場,而對廣東水環境造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來源于大量的中小型養豬場。建議在“十三五”期間,政府用補貼支持一批中小型高床發酵生態養殖養豬場。
三是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培育農民使用有機肥的習慣。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化肥施用過度,造成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土地板結肥力退化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約束。加大對種植生產中有機肥使用習慣的引導,不僅有利于直接減少面源污染改善地力,也可為“高床發酵”的有機肥提供消費市場,形成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