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就一直擔憂中下旬市場的集中出欄行為,因為每年幾乎都是這樣,越是臨近雙節,越會出現集中出欄行為。
首先,規模豬場的出欄行為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他們的生產都是有計劃性的,規模企業從開始是陸續必然導致市場供應的明顯增加,如果規模豬場沒有挺價的動作,豬價會出現明顯的波動甚至是下滑。其次就是中小散戶,真正的壓欄者。這其中有一直壓欄的、有二次育肥的,目的就是要等待雙節出欄。
但同時業內認為今年8月份養殖戶市場牛豬、大豬的積極性較高,而9月份生豬欄體重也有所下降,所以今年集中出欄的情況或有所緩解。但還是建議養殖戶能夠分批出欄,畢竟一切都不是定數,屠宰企業的壓價也不好對付。
從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可以看,2011-2015年食品類的CPI權重在32-33%左右,但2016-2017年已降至28-29%。可以說由于居民的消費結構在發生變化,所以CPI食品的波動幅度在減小。那么就需求而言,豬肉需求量的增加是比較平穩的,不會大幅快速的增長,甚至還會有所下滑。
業內表示,由于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在費升級的影響下,大家可能把消費的目光更加鎖定在品質較高的蔬果以及水產品等方面,以及高端的肉類,盡管目前來看,需求端的這種變化較為緩慢,但是越是往后越是明顯。所以說,后市決定豬價的力量更多集中在供給端,而現在供給端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陣痛期,環保導致產能大量退市,規模化異軍突起,飼養結構正在調整之中,供應能力也在發生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