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豬周期”通常2-3年循環一次。基本遵循軌跡為: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
但是本輪引起了業內關于“史上最長豬周期”的討論。那么究竟為何周期走勢會拉長呢?
首先是政府行政化去產能的影響。這波淘汰更多的不是養殖戶主動的因為利潤變化去產能,而是在調控和環保的影響之下,養豬戶被動的調整產能甚至是退養、退市;其次是規模化的加速發展。因為企業相對于散戶,產能調整更加謹慎,畢竟床大了也不好調頭。再者,這兩年去產能政策剛性,加之環保成本的增加,很多中小養豬的補欄積極性下滑。所以賣方市場的豬價上漲——刺激補欄以及豬價下跌——淘汰產能的力度均下滑。
隨著氣溫的逐漸下降,肉類需求即將迎來季節性回升的階段,預計近期肉類價格將有所上漲。那么,臨近年底消費旺季的時候,“二師兄”會嗨起來嗎?
其實相比去年同期,今年豬肉價格處于低位,生豬價格業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豬出欄穩定,市場供應充足,屠宰企業采購難度不大,壓價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季節性的消費拉動還未全面體現出來,可以說需求旺季未到,豬價短期內難以大漲。而且,即便是需求旺季來臨之后,供需平衡的態勢不改,需求旺季也是供應旺季,年內豬肉價格并不具備持續大幅上漲動力。所以養殖戶要保持謹慎看漲的態度,反彈時機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