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生豬屠宰場和豬肉市場從業者更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
來源: 作者: 時間: 2022-03-03
冬春季節,戊型肝炎進入流行高峰期。
2月22日,刊登于學術期刊雜志《One health》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通過系統考察廣州當地豬肉和禽肉供應鏈上不同從業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情況,揭示該病毒具有職業感染風險,且在生豬屠宰場和豬肉市場環節的感染風險最高,對制定可行的干預措施具有參考意義。
該論文由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教授陸家海,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袁俊等多位專家共同撰寫。
戊型肝炎,即“戊型病毒性肝炎”,是因感染一種腸道RNA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而導致的急性傳染病,引起人體自限性肝炎,屬于我國法定乙類傳染病,在冬春季高發。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尿色加深、黃疸、肝功能異常等,可伴發熱、關節痛等癥狀。多數患者出現肝腫大,脾大較少見。器官移植者和免疫缺陷患者感染HEV后能夠發生持續性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戊型肝炎是一種人畜共患病,HEV病毒在包括人類、豬、兔、鹿、貓、鼬、鳥類等多種宿主中廣泛增殖,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給人類,食用源包括帶有HEV病毒的生肉,如未煮熟的豬肉或未經加工的海產品等。
戊肝對孕婦、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及嬰幼兒的感染力較強。相關研究發現,每年全球發生約2000萬例HEV感染,臨床病例約33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4萬例。
據《信息時報》此前報道,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我國戊肝報告發病連續8年超過甲型肝炎,居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和甲肝相比,戊肝的病死率要高10倍以上,特別是老年人、孕婦以及慢性肝炎人群。如果在孕晚期(孕期最后3個月)感染戊肝病毒,孕婦的病死率可能達到10%-50%,遠高于甲肝和乙肝。
研究者對比廣州當地豬肉屠宰場人員、家禽養殖場人員和普通人的血清樣本后得到的數據
陸家海課題組在《One Health》雜志發表的上述論文題為“中國廣州肉類供應鏈上從業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職業風險(An occupational risk of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in the workers along the meat supply chains in Guangzhou,China)”。研究者對比廣州當地332名豬肉屠宰場人員、296名家禽養殖場人員和134名普通人的血清樣本后發現,HEV具有職業感染風險——47.0%的豬肉屠宰場人員和40.2%的禽肉養殖人員的血清檢測呈HEV陽性,而普通人的陽性率較低,僅為26.1%。
該研究還發現,豬肉供應鏈上HEV的感染風險呈上升趨勢——其中生豬屠宰場和豬肉市場相關從業者的感染風險最高。而家禽養殖業人員感染HEV的風險未見顯著上升。
陸家海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HEV在畜禽肉供應鏈中感染風險較高,所以相關環節的從業人員應注意清潔、消毒并且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在這些場所中采取有效措施,特別是生豬屠宰場和豬肉市場,對控制戊肝病毒感染至關重要。”
目前,國內批準上市的戊型肝炎疫苗(HEV 239)可以有效預防HEV感染。他建議,相關從業人員應積極接種,尤其是在高發季節。
陸家海還表示,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圍內肆虐,采用“人類-動物-環境衛生”整體視角,已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共識,也是解決人畜共患病的前沿研究理念。這種跨學科、跨地域的協作交流新策略,被稱為“同一健康(One health)”,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接受。
陸家海認為,采用這一整體視角,不僅能夠更好地監測潛在病原體,也能為相關疾病預防控制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論支撐,幫助構建更加綜合的傳染病預防網絡。
上一篇 | 多家養豬企業巨虧 穿越周期需具備三點能力
下一篇 | 擅自屠宰病死豬予以銷售需承擔巨額懲罰性賠償
一周熱點
- 2022-09-09關于再次延期舉辦2022中國飼料工業博覽會的緊急通知
- 2022-09-092022年各主產省大豆產情及氣象形勢分析
- 2022-09-092022年我國玉米產業發展及市場形勢展望
- 2022-09-08海關總署:8月份中國大豆進口量同比降低24.5%
- 2022-09-072022年新季國內玉米市場分析與展望
- 2022-09-05玉米上躥下鐵 新糧上市后還會深跌嗎?
- 2022-09-05局地新豆收購價高達6000元 什么情況?
- 2022-09-05黑海聚焦:烏克蘭谷物出口加快 而俄羅斯小麥出口步伐遲緩
- 2022-09-019月份豆粕展望:大概率維持高位運行
- 2022-08-31中國大豆擴種見成效 USDA調低中方需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