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多來,生豬期貨所發揮的“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兩大功能正在逐步惠及產業鏈各主體。隨著產業鏈企業風險意識的逐步增強,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其中,中糧集團旗下的全產業鏈肉類業務平臺——中糧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下稱中糧家佳康)一直高度關注生豬期貨的推出和運行,自2021年生豬期貨推出后,中糧家佳康就根據自身養殖情況積極參與。
近日,中糧家佳康做客中期協與大商所舉辦的“對話期現”第三季第五期活動,就套期保值在生豬養殖產業的應用做了詳細、深入分享。運用套期保值為企業平滑養殖利潤 中糧家佳康套期保值部總經理陳鳴旭表示,當前,中國的養殖企業在轉型變化之中,考慮到糧食調運、人口分布、環保影響等諸多因素,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從國外的養殖產業發展歷程來看,美國大概用了20—30年的時間完成了產業鏈的整合,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約70萬個商品豬場到2000年不足10萬個,2010年時僅約7萬家,養殖場數量銳減近90%,實現產業非常高的集中度。”陳鳴旭介紹說,規模化發展,可以把生產周期熨平,只剩季節性周期為主要的周期。
據他介紹,當前我國的豬場結構呈現“金字塔型—紡錘型—倒金字塔型”的演變,在2010年“金字塔型”結構時,集團大客戶只占7%,中型規模場、小型規模場和散養戶分別占9%、19%、65%;發展至2018年的“紡錘型”結構時,集團大客戶、中型規模場、小型規模場及散養戶分別占31%、16%、27%、26%;預計到2030年時結構將呈現“倒金字塔型”,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集團大客戶、中型規模場、小型規模場及散養戶分別占55%、12%、17%、16%。
“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等機會成本的增加、環保監管等因素的影響,散養戶退出明顯,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化的程度明顯提升。2019年經歷了非洲豬瘟疫情的重挫,我國豬肉供應保障面臨巨大的壓力,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以扶持生豬產業,2021年,我國生豬生產快速恢復,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首次達到60%,但整體集中率水平仍然不夠,未來規模化養殖仍將是生豬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中糧祈德豐(北京)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昊表示。
隨著生豬產業結構的演變,對于一些集團化企業來說,產業鏈的延伸、產品線的擴大、跨行業擴展隨之而來。對此,陳鳴旭表示,產業鏈越健全的企業,抗風險能力越強,單一環節風險大,利潤率很難保證,形如油脂行業,產業鏈上有小包裝的企業,對抗風險的能力最強。飼料行業、屠宰行業、食品行業向上下游延伸,通過延長產業鏈去對抗風險,可以實際操作也可以虛盤操作,生豬期貨正好給予了這種機會。
事實上,長久以來我國生豬養殖企業一直都面臨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挑戰。從生豬養殖利潤的變化情況來看,從2018年5月18日的負362元/頭到2019年11月1日的正3080元/頭,再到2021年10月8日的自繁自養單頭最大虧損1570元,波動率極大。養殖行業持續的高利潤是市場和行業給的機會,產業企業不能將其認為是經營的常態。
“從近四年中國生豬養殖頭部企業排名情況來看,變化是很明顯的,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幾家有代表性的企業興衰,為我們企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陳鳴旭說。
基于此,合理利用生豬期貨規避價格波動風險顯得尤為重要。“從母豬配種到產仔、育肥、出欄,大概需要10個月的時間,但是行情是瞬息萬變的,養殖時間較長,價格波動風險大,作為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我應該如何去處理這個問題呢?那就是套期保值,通過套保,企業能夠保證生產經營的基本利潤,達到穩定現金流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套期保值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也放棄了投機性收益的機會。”他表示。
“現代套期保值理論是不局限于現貨市場生產經營保值的需求,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企業資產管理的主要工具。”陳鳴旭認為,企業進行套期保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在開始之前,首先要確定企業的發展需求,并根據企業的發展需求設計風險控制策略,同時最重要的也要得到公司經營層面的支持。此外,建立起科學的套保架構也是企業在參與期貨市場前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
在馮昊看來,企業直接運用期貨對現貨進行套期保值,轉移現貨價格風險,鎖定飼料成本、銷售價格及養殖利潤,減少資金占用,通過期貨市場管理原料庫存和銷售存欄。套保適用于對期貨市場認知較深的企業,自身財務管理能力和投研能力均較強,能夠運用期貨工具進行套期保值操作。
此外,馮昊表示,利用包括場外期權以及場外互換等產品的場外工具,也是相關企業參與期貨衍生品市場的重要方式。“從場外工具服務生豬產業的模式看,主要有幾種方式:一是通過傳統看跌期權工具,可以對現有存欄進行保值,并可根據實際需要逐步調整保值規模。傳統看跌期權保護性強,適合穩健的保護風格或在較明確觀點時使用。二是根據經營需要的每日銷售的場外策略,該策略在判斷市場波動較為穩定時,可以用于提高銷售價格增收。三是根據生豬與飼料(豆粕、玉米)的相關性,可以參與生豬養殖利潤的場外互換或者價差場外期權,該產品適用于公司整體養殖成本考慮,特別是在達到期望養殖利潤時可用于鎖定利潤。”他說。
生豬期貨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對于無法直接參與期貨套保的產業客戶或中小養殖戶,可以參與‘保險+期貨’。”陳鳴旭介紹說,“保險+期貨”模式是中國期貨業與保險業為解決農民收入保障問題合作探索出的一種新模式,最早由大連商品交易所于2015年聯合會員單位探索實施。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自此連續7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表述也發展至今年的“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據介紹,“保險+期貨”模式中,由保險公司為農民提供農產品期貨價格類保險產品,由期貨公司等專業機構為保險公司提供類似“再保險”的風險轉移方案并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沖,最終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價格上漲或產成品價格下跌等市場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承擔。
“‘保險+期貨’可以說是場外期權的另一種形式,期權的買方不是涉農主體而是保險公司,在涉農主體購買了期貨價格或收入保險后,保險公司為轉移價格風險,向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子公司購買相應的場外期權,到期產生的收益,由風險管理子公司向保險公司支付,保險公司再向涉農主體理賠。”馮昊表示,“保險+期貨”雖然直接服務的主體是保險公司,但實質上是為廣大的農戶做風險管理服務,普及性高,參與門檻低且交易所及政府對應的保費補貼政策也較多。“保險+期貨”具有易理解、門檻低的特點,與傳統政策類生豬保險可以結合推廣,保險公司在分支機構及推廣能力方面對期貨公司相關風險管理業務推廣方面形成了很好的補充。
“生豬期貨上市后,同玉米、豆粕等期貨期權一起,形成了從主要飼料原料的種植、加工到養殖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風險管理體系,有效提升了產業上下游客戶風險管理能力,對生豬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雖有較大提升,但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形式的養殖主體仍廣泛存在,應對豬價大幅波動風險的能力較弱,生豬期貨的上市,為廣大中小型養殖戶利用‘保險+期貨’模式管理價格風險提供了途徑,養殖戶可以通過購買生豬價格險、飼料成本險及養殖利潤險,為生產經營做好保障。”馮昊說。
在陳鳴旭看來,生豬期貨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比較大,市場的潛力也非常大。他表示,作為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結合的產物,其起點是比較低的,因此其成長性會相對較高。在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趨勢下,產業客戶利用期貨進行避險,能夠平滑周期,有助于生豬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期貨日報 鄔夢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