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記者在第三屆畜禽種業科技創新大會上了解到,我國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75%,良種對產業貢獻率達40%,為保障我國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其中生豬經過多年培育改良提升,已基本實現本土化,核心種源自給率超90%;白羽肉雞種源實現零的突破,國產品種替代正在加快推進,黃羽肉雞、肉鴨全部為國產品種,自主培育高產蛋雞市場占有率超過70%,生產性能國際領先,可以完全自給;奶牛、肉牛等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
我們是養豬大國,每年大約需要4000萬頭左右母豬,原種核心曾祖代大約需要50萬頭左右,核心群每年更新15萬頭左右。近5年我國平均每年進口種豬僅10000頭左右,主要用于補充外血,僅占我國種豬更新需要量的10%。”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王立賢說,我國90%的曾祖代和祖代種豬更新都是靠自主選育,種豬基本可以做到自主可控。
近兩年來,我國以推進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為目標,種業振興行動在良好開局基礎上再邁出了堅實一步。“在種質資源保護上,開展了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新收集畜禽遺傳材料33萬份,新發現豫西黑豬等畜禽地方品種18個,搶救性保護了河套大耳豬等一批珍稀瀕危資源。啟動建設國際一流的畜禽種質資源庫,初步構建了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區域級基因庫、活體保種場保護區三道保護屏障。”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一級巡視員孫好勤在大會上介紹,啟動實施了以10大優勢企業自主攻關為塔尖、以10大主要糧食和重要畜種聯合攻關為塔身、以64個重要特色物種攻關為塔基的“金字塔”式國家育種聯合攻關。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等3個自主培育白羽肉雞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打破了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育成了遺傳性能穩定、生產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專門化肉用牛新品種——華西牛,降低了我國對國外種源的依賴度。同時,生豬、奶牛等遺傳進展都明顯加快,蛋雞、肉雞、肉鴨集中度顯著提高。2022年新遴選確認了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良種擴繁推廣基地43家,總量達到300家,保障了全國3/4的種源供給。
同時,孫好勤表示,我們和自身比取得很大進步,但與世界先進水平比,一些品種在生產性能水平,基因組選擇育種、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應用等方面還有差距,要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畜產品安全穩定供給,還需要科研企業等各方面協同配合,攻堅克難,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雷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