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下旬開始,豬價開始悄悄抬頭了。
中旬時還在磨底,一度跌到了“6字頭”,甚至是跌破了去年一年的低點。
而到了下旬,豬價開始曇花頻現,漲幾天、跌幾天的輪換頻率越來越高,而豬價也在這種漲跌頻繁輪換中價格重心也逐漸提高。
而近日,豬價更是按下了“上漲”鍵,不僅重新回到了“7字頭”,而且開始逼近7.5元/斤,并且大有要沖擊“8元”的意思。
對于這種上漲,市場也是又驚又喜。
喜的當然是豬價終于漲了,并且多地漲幅也并不低,達到了六七毛,但同時也擔憂,這又是“曇花一現”。
之前我們也曾有過一些判斷,主要是認為,在年前豬價有望迎來一波拉漲,而最有可能出現的時間段就是在春運前后。
而從目前市場的表現來看,也正符合這個預期。
那么,為啥是“春運”呢?
嚴格來說,其實春運和豬價沒什么聯系,但是在近兩年的數據中,我們確實發現,隨著春運的開啟,豬價有明顯抬頭的趨勢。
要硬說有什么關聯,大概就是隨著春運啟動,意味著游子們開始陸續踏上歸鄉的行程,家里人也就開始著手置辦年貨了。
而年貨的大頭,當然還是豬肉。
別看二師兄消費一直不咋給力,但是年夜飯卻依然是重頭戲。
而事實上,下游消費的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
首先是,距離春節越來越近了,集市上的人開始變多了,豬肉當然是采購的必需商品。
不少屠宰場也反映,近期白條走貨節奏確實加快了,消費已經有了一定拉升作用。
其次,市場供應放量還沒有明顯激增。
一方面是臨近放假,不少大企業的年度出欄計劃已完成,再大幅出欄的意愿也并不高,再加上臨近假期,運力開始緊張,調運阻力增大,所以生豬供應沒有明顯放量。
供需壓力出現階段性的緩解,于是豬價應勢上漲。
但同樣,從前兩年的表現來看,雖然隨著春運的開啟,豬價有一波拉升,但是持續的時間比較短暫。
而預計今年這一特點會更加明顯。
一方面,供應沒有明顯放量只是暫時的,后續仍存在放量的可能。
因為豬價不景氣,而年后又是大家公認的淡季,因此很多養殖戶都打算在年前落袋為安,因此后續出欄的壓力仍然不小。
即便是市場消費依然持續,呈現出供需雙增的局面,但大概率需求的增量要小于供應的增量,因此仍然壓制豬價的上漲。
另一方面,消費的預期可能依舊不如往年。
消費在變,消費結構在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在改變。
過去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大口吃肉,但現在大魚大肉幾乎成了家常便飯,所以大家對豬肉的興趣也沒那么高了。
再加上整體消費動力依然不足,所以豬肉消費的增量也將變得有限。
春運可以說是春節的“特別專列”,而同時也是二師兄今年最后一趟“班車”了。
因為春節過后,將進入每年的豬肉消費淡季,要知道旺季都沒旺起來,更何況是淡季。
所以這大概也是年前豬價最后一次上漲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