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頭、虧一頭,大家都在熬,看誰能撐到最后,熬過這個‘寒冬’。”湖南、四川等地多位生豬養殖企業老板“大倒苦水”。臨近春節,生豬養殖行業沒有等來旺季賺錢的機會,市場行情持續低迷,養殖企業繼續承壓。
近期,養殖行業結構已發生較大變化。隨著大量缺少技術和資金支持的散戶退出,產業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盡管當前生豬產能處于飽和狀態,但規模豬企因為前期投入大加之“賭行情”心態,主動去產能的并不多,致使去產能進度遲緩,豬周期“磨底”時間拉長。產能去不掉,市場得不到改善,養殖企業還得苦熬“寒冬”。
專家認為,行業“寒冬”仍未走到盡頭。即使2024年下半年供需形勢有所好轉,生豬市場實現溫和回升,生豬養殖行業也只會步入微利期。
“一年三節愣是沒漲價”“前年剛擴建的廠房回本不知道要等到啥時候”……湖南、四川等地多位豬企老板向記者“大倒苦水”。
每年春節前,生豬養殖行業通常會迎來消費旺季,豬肉需求集中釋放。然而,今年這個旺季讓養殖企業很失望,市場原本預期的豬行情并未到來。當前,生豬產能處于飽和狀態。在經歷幾輪豬周期之后,養殖行業規模化水平大幅提高,散戶市場份額下降至約三分之一。整個行業抗風險能力顯著提高。
“規模養殖廠多了,散戶少了,去產能難度隨之提高。”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王祖力介紹,產能“去不動”主要原因是整個行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2018年非洲豬瘟傳入我國并迅速擴散蔓延,對行業造成很大影響。生豬養殖生物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加上養殖成本抬升,大量缺少技術和資金支持的散戶退出了行業,大中型生豬養殖企業發展速度加快,產業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數據顯示,2023年末,生豬養殖規模水平約為68%,比2017年提升了21個百分點。
“規模豬企因前期投入大舍不得去產能,現金流充足的豬企有信心對抗行業‘寒冬’而不愿意去產能,加上‘賭行情’心態,這些因素共同造成去產能進度遲緩。”王祖力稱。
盡管去產能成為當前行業共識,但“下狠心”去產能的規模養殖企業并不多,一些豬企甚至計劃2024年提升生豬出欄量和能繁母豬存欄量。
王祖力說,雖然市場行情持續低迷,但2023年生豬均價約為15元/公斤,2023年11月平均養殖成本約為15.8元/公斤,行業并沒有出現深度虧損,現金流、資金鏈壓力不是特別大的養殖企業大部分不會主動縮減產能。
另外,二次育肥現象增多,實質上相當于增加了產能。“行情差、豬價低的時候,不少企業把已經達到出欄標準的仔豬多養20-30公斤才出欄。”湖南一家豬企負責人黃永民告訴記者,二次育肥無形之中增加了供給,同時會造成產能總量數據難以統計。“豬企搞二次育肥,相當于一豬兩賣,導致總體存欄量數據很難準確測算。”
王祖力判斷,當下生豬產能處于飽和狀態,接下來一段時間行情不樂觀。
長江證券研究所農林牧漁行業資深分析師顧熀乾表示,綜合來看,養殖板塊去產能進程或延續到2024年上半年。“能繁母豬存欄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生豬供給。通常能繁母豬懷胎需要4個月左右,而仔豬從出生到可出欄,需要經歷6個月左右的育肥期。”
從主要養殖企業2024年出欄計劃看,華安證券研報顯示,牧原股份超過7000萬頭、溫氏股份3000萬-3300萬頭、新希望1700萬頭左右、華統股份400萬-500萬頭、唐人神450萬頭。
“一頭豬從保育到出欄,飼料成本1600元左右,算上疫苗藥物、折舊的錢,每頭豬成本至少2000元。現在生豬每斤7元,按出欄豬280斤算,一頭豬只能賣到1900元左右,每頭豬要虧幾十元。”湖南郴州一家養豬場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在供需博弈下,豬企利潤空間遭到擠壓。
豬企披露的2023年三季報顯示,新希望、牧原股份、溫氏股份2023年前三季度分別虧損38.58億元、18.42億元、45.3億元,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42.52%、221.82%、760.77%。
苦熬豬周期“磨底”的上市豬企負債率持續攀升。
Wind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生豬養殖行業(申萬)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值為68.34%,2022年與2021年同期分別為66.48%、62.18%。新五豐、溫氏股份、新希望、羅牛山、天邦食品資產負債率均超過60%,*ST正邦資產負債率高達162.21%。
新希望方面稱,近幾年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在行業里偏高,希望通過近期的引戰,有序降低資產負債率,使得資金流動性更健康,應對周期風險。
傲農生物面臨的局面更為窘迫。傲農生物1月10日公告稱,截至1月9日,傲農生物在銀行、融資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累計逾期債務本息合計約88544.47萬元(扣除已償還部分),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35.36%。公司存在因債務逾期面臨訴訟仲裁、銀行賬戶被凍結等風險,可能對日常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影響。公司將積極與相關債權人協商,妥善解決上述債務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市場出現向好的苗頭。根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網站發布的數據,2024年1月第4周全國豬料比價為4.57,環比上漲4.58%。按目前價格及成本推算,未來仔豬育肥模式的生豬養殖頭均盈利為38.72元。受豬價持續低位及大范圍降雪天氣影響,本周養殖單位抗價惜售情緒較濃。
產能“去不動”,市場未見起色,養殖企業虧損壓力加大。如何扛過“寒冬”?首要任務是想辦法“活下去”。大型養殖企業憑借技術、資金“護城河”有望率先熬過“寒冬”。
降成本成為豬企的共同目標。溫氏股份董事長溫志芬表示,把成本降到平均水平以下,領先行業水平,就能夠活下去。
牧原股份表示,2023年1-11月,公司生豬養殖完全成本在14元/公斤以下的養豬場出欄量占比為20%左右,成本在16元/公斤以上的養豬場出欄量占比在15%左右。未來,公司將消滅成本在16元/公斤以上的養豬場,實現整體成本下降。
新希望表示,公司2023年11月的生豬養殖成本從2023年一季度的17.4元/公斤降至15.6元/公斤。如果飼料原料價格不大幅波動,公司預計2024年生豬養殖成本能降到15.5元/公斤,年底可以下降到15元/公斤以內。
“公司+農戶”是上市養殖企業采用的重要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廠房和設備由農戶投入,上市養殖企業只需提供豬苗、飼料等,可以實現輕資產運營,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另外,這種模式養殖場較為分散,大規模感染疫病幾率較小。
“我合作過的豬企比較多。”湖南郴州的養殖戶劉慶介紹,自己已經為上市公司養豬4年,曾和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合作過,目前在為海大集團養豬。
同時,豬企發力品種改良,一方面降低豬的死亡率,另一方面降低料肉比。“豬仔不行的話,死亡率太高,對我們農戶來說成本就提高了,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成本同樣會提高。另外就是料肉比,正常的料肉比為2.4-2.5,大約2.5斤料生產一斤肉。通過品種改良,料肉比降到2.2,每頭豬可以節省100塊錢成本。”劉慶說。
新希望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生豬養殖各個環節,公司大力推動生產管理水平提升。“在生產母豬及斷奶仔豬環節,公司通過生產、健康、營養等多個部門聯動,合力提升生產管理能力,促進均衡、高效、滿負荷生產,多個生產指標改善明顯。在育肥豬環節,針對自育肥模式,統一梳理育肥全環節標準作業流程,提升育肥體系能力;針對育肥階段最為重要的飼喂管理,公司結合原料行情及時調整飼料配方和育肥飼喂程序。此外,在放養育肥領域推動生豬養殖保險參保全覆蓋,降低死淘成本。”
為抵御“寒冬”,豬企努力加快現金流回籠。1月8日晚間,新希望披露了關于白羽肉禽與食品深加工業務引進戰略投資者等事項的進展。新希望已分別收到中牧集團和海南晟宸支付的第一筆股權轉讓價款,正在進行交割相關準備工作。據悉,新希望引入戰投的兩塊業務整體估值接近80億元。如兩項資產轉讓計劃順利交割,新希望將回籠42億元現金。公司表示,引入戰投后負債率會下降4%-5%,同時可以給公司帶來一定投資收益。
能繁母豬去化節奏存在變數,2024年豬價波動幅度大概率增大。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預計,2024年下半年供需形勢會好轉,生豬市場有望實現溫和回升。
即便看好2024年下半年生豬市場,但業內普遍認為2019年豬價大幅上漲的情況將不復出現。王祖力預計,行業將進入持續微利期。
當前,豬周期出現一些新特點。財通資管基金經理林偉認為,行業大周期中往往套著小周期,二次育肥、凍肉庫存等因素都會改變豬肉供給結構,從而影響豬肉價格。
展望2024年生豬市場,一位從業者對記者直言:“現在豬周期就是沒有周期,磨底遠未結束。”
朱增勇表示,生豬養殖是重資產、資金周轉時間較長且微利的產業,生豬養殖不是暴利產業。在前幾輪周期中,生豬產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非洲豬瘟等因素給生豬供給造成巨大波動,導致豬價出現超預期上漲,甚至達到歷史高位。
牧原股份同樣給出養豬業已經進入“微利期”的判斷。牧原股份認為,隨著生豬產業鏈的完善,行業逐步趨向成熟,養豬業將進入微利期。公司最大的成長性來自于每一頭豬的生長潛能,每頭豬身上還有600元的成本空間可以深挖。
2023年,農業農村部持續落實《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引導養殖場(戶)合理調減產能,將規模養殖場保有量指標分解到各地,公布掛牌1.3萬個國家級和省級產能調控基地,基地總出欄量約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調控基地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同時,農業農村部探索運用信息化手段動態監測能繁母豬數量。“通過對能繁母豬的動態監測,預測未來供給情況,從而采取對應措施。”一位生豬養殖企業負責人說。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國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