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消費增速放緩、養殖成本高企、奶源相對過剩帶來的奶價持續下行,讓上游牧場經歷了“凜冽寒冬”,這也體現在相關公司的財報中。
“奶源過剩、需求不足是牧場虧損的主因。”乳業分析師、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專家組長宋亮表示,“2023年國內奶牛存欄數約減少100萬頭,但由于奶牛單產的提升以及這兩年新增牧場產能的逐步釋放,原奶供過于求的問題仍沒有完全改善。”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稱,牧場上市公司去年“增收不增利”甚至虧損,主要是因為市場需求不足和競爭激烈所致。此外,飼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也是重要原因。
據了解,自2019年起,受奶牛養殖高收益吸引,在奶業振興政策支持下,各地奶源基地建設加快,奶牛存欄量穩步回升,單產水平穩步提高,多因素共同推動牛奶和乳制品產量再創新高。
據奶業專業雜志《荷斯坦》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新擴建牧場項目166個,2022年約148個。2023年隨著越來越多的牧場投產,奶源供給過剩情況嚴重。
“養殖企業面臨階段性奶源過剩導致價格下行,反映出當前我國奶產品供需結構仍不平衡、奶類消費培育不足等問題。”中國食品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朱丹蓬表示。
受下游需求不足以及供需不平衡的影響,奶牛養殖行業的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部分企業面臨生存困境。業內專家認為,扭轉供求關系是破局關鍵。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表示:“2024年適當壓縮奶牛產能,自然增長率由慣性的3%下調到-5%,增加淘汰成母牛約30萬頭,每天減少8000噸原奶產量,才能大幅緩解產能過剩。”
快消行業分析師康定平表示,進入2024年,乳制品行業消費復蘇有望加速,但效果或在下半年才能顯現。
宋亮也表示,預計今年國內原奶市場的供需關系調整會逐步到位,但進程還有待觀察。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