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的供需關系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改善跡象。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豬肉產量為1583萬噸,雖然同比下降了0.4%,但考慮到能繁母豬存欄量的持續下降,未來供給端可能繼續收縮。
2023年3月,我國能繁母豬存欄持續去化,自2023年初至今,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已經連續五個季度出現下滑。這一趨勢的延續,意味著生豬供給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有所收縮。隨著能繁母豬產能去化的效應逐步傳導至生豬市場,預計2024年生豬供給將進一步收縮,這將有助于市場供需平衡的恢復。此外,隨著養殖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管理的優化,預計養殖成本壓力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得到下降,養殖盈利狀況也有望得到回升。這對于生豬養殖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而隨著能繁母豬持續去化,今年3月以來豬價溫和上漲,有業內人士預期豬周期或在下半年迎來拐點,豬企勝利的曙光似乎近在眼前。
京基智農董事會秘書尚鵬超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從行業來看,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進程加速,競爭格局亦逐步從小散養戶為主過渡至中大型養殖企業主導。規模養殖企業管理水平高、生物安全防控及融資能力強,直接影響到產能去化節奏,改變豬價周期的長短和波動幅度。經歷了連續十幾個月的持續虧損,養殖企業現金流相對緊張,行業普遍減少、暫緩新建項目,對存量項目盡可能壓縮、控制成本。 根據統計局數據,能繁母豬的去化已經持續了9個月,近期肥豬、仔豬的價格均有一定上漲,業內普遍對未來六個月的豬價比較看好,但是長期來看還是存在不確定性。現在生豬養殖行業產能集中度較過去顯著提升,規模化企業出欄量大、產能穩定,并將保持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未來行業周期振幅或將收窄。(資料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