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豬價偃旗息鼓了。
本來根據市場二次育肥的積極操作,以及整個市場高亢的看漲情緒,6月份的豬價很有可能提前沖高的。
所以,市場也是抱了不少希望。
但是結果大家都看到了,6月中下旬以后,豬價突然就漲不動了,甚至開始掉頭下跌,更是從18元/公斤的神壇跌下。
這令市場一片嘩然。
畢竟市場對于下半年生豬的期待是十分高的。
而到了7月份,豬市的走勢卻變得更加怪異。
一是震蕩更加明顯,在18元/公斤的位置反復上躥下跳。
比如,前兩天還是偏弱的走勢,在接近18元/公斤的位置上來回徘徊。而到4日,又突然發力上漲,沖破了18元的大關。
但是市場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大家知道,這種上漲很難持久。
二是養殖端情緒開始出現分化。
如果說6月份養殖端情緒是空前一致的看漲,但是到了7月份,就出現了分化。
一部分觀點依然認為,豬價只是暫時緩和一下,并不妨礙后續三四季度繼續沖高。
而另一部分觀點則認為,豬價行情折騰得差不多了,再疊加前兩年吃過的虧,于是出現了不少認賣的現象。
而這些變化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生豬市場。于是,有人開始猜測,豬價如此反復橫跳,是不是又在醞釀什么“大事”呢?
其實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到了今天,生豬市場可以說是明牌了:
第一,生豬供應縮量,但消費跟進不及時。
這一點是大家都認可的,根據生豬產能來倒推,當前7月份的出欄是受前10個月,也就是去年9月份的產能影響。
去年9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為4240萬頭,呈逐月遞減的趨勢,那么也就意味著,7月份生豬出欄量仍然是一個縮減的趨勢。
但是所謂供需,不僅要看供,還要看需,需求方面,總體依然是疲軟。
當前屠企開工率處于低谷,也印證了下游走貨不暢,所以接下來消費是豬價的關鍵因素之一。
第二,產能是支撐豬價的重要因素,但是并不是決定性因素。
之前市場一度看漲豬價,主要就是基于產能的下降。尤其是自從農業農村部重新調整了生豬產能數據以后,產能回落比較明顯,已回落至4000萬頭以下。
很多人以這個數據為基礎,認為豬少了,豬價就要上漲了。
但是其實這要分兩個部分來看:
一是豬少了,但是肉未必少。
市場消費的是豬肉,而并非是生豬,所以當二次育肥導致中大豬過多時,就會出現豬少肉多的現象,這時候雖然產能下降了,但是市場豬肉供應依然不少,也會反過來抑制豬價的漲勢。
二是出欄節奏。
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個因素,出欄節奏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著階段性的生豬供應。
尤其是經過兩年多的產能去化以后,中小散戶大量退出,養殖集中度明顯提升,而這時候大企業們的出欄節奏對生豬市場就有重要影響。
基于這些因素,我們就可以分析,生豬市場并沒有醞釀什么大事,當前的回落是供應端情緒的不穩定以及消費跟漲不及時的真實反應。
后續豬市也要注意兩件事:
一是二次育肥對后續市場的影響。
雖然說三四季度是豬肉消費的旺季,但是二次育肥積極性仍在,部分育肥大豬可能會集中出欄,增加市場豬肉供應。
二是天氣對養殖業的影響。
去年天氣變化較大,多地豬病頻發,一度使得生豬出欄增加。而今年來看,極端天氣并不少,所以也要警惕天氣對養殖端的影響。
所以對于后續豬價行情,需理性看待。當然也有人說,6月份就已經是年內高點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