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國內玉米市場可謂起起伏伏。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國際貿易的波動以及國內政策的調整,均對玉米市場形成階段性影響。與此同時,政策端通過儲備調節等手段,穩定市場預期,保護農民利益。雖然上半年玉米市場價格重心整體穩步上移,但4月份華北市場的一波超跌行情,的確超出大部分人的預期。時至7月盛夏,三季度作為玉米市場傳統的供應“空檔期”,玉米價格走勢又將如何?
供應端:余糧逐步枯竭
替代品大幅下降
眾所周知,三季度是玉米市場傳統的“青黃不接”階段,市場價格以偏強走勢為主,不過在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曾出現過多次明顯的大幅下跌行情。正因如此,不少貿易企業、消費主體對近年三季度玉米行情保持高度警惕。
其實,當前玉米市場供需基本面與近幾年三季度相比,存在明顯差異。前幾年這個階段貿易企業手中余糧充足,各大貿易主體存糧頗豐,在價格處于絕對高位的背景下,一旦受到市場消費變化、替代品沖擊以及資金壓力等諸多因素共同沖擊,可能在某個時間節點形成“踩踏”行情。
反觀今年的玉米市場,較前幾年大不相同。首先,中間貿易環節整體存糧數量大幅削減,大規模的持糧主體更是寥寥無幾,在“托盤”資金退出市場之后,現貨市場的杠桿也隨之消失。從貿易環節所存余糧大幅下降分析,現貨端再次出現集中售糧,進而導致價格出現下跌,甚至大幅下跌的概率微乎其微。
再來看替代品,近年國內玉米進口大幅增加,疊加高粱、大麥等替代品大規模進口,玉米在飼料加工領域中,作為能量原料被進口谷物品種大規模替代,進而削減了內貿玉米的整體消費量。但從當前進口谷物到港預期來看,自6月份開始,谷物進口規模呈現出逐步下滑態勢。6月至7月,玉米、高粱及大麥三大替代品月度到港量僅為100萬噸有余,相對于一季度和二季度初期可謂大幅下滑。之前一直在南方港口以及銷區占據主導的進口谷物,三季度后大概率呈凈消耗態勢,客觀上對內貿玉米的消費量呈現出相對明顯的增長預期。
內貿替代品下滑更為明顯。小麥上年收獲期遭遇罕見的“爛場雨”,導致其質量大幅下降,4000萬噸芽麥因無法進入制粉領域,進而被動進入飼料加工領域,作為能量飼料原料去替代玉米。今年小麥整體收成較上年明顯好轉,芽麥替代也因此一去不復返。而從普麥替代的角度來看,結合目前豆粕價格相對低位,以及油脂油料價格處于相對高位,目前小麥作為飼料原料大規模替代玉米,在大多數地區仍然不具備優勢。由此可見,內貿替代品大幅削減,也使得內貿玉米消費量呈現出大幅增長預期。
從近期小麥價格走勢來看,在增儲庫點超過200家之后,各主產區地方儲備也已開始入市收購,麥價因此呈現出穩步上行態勢,價格重心也從低谷的2400元/噸附近上漲至2460~2500元/噸,江蘇麥價已經攀升至2550元/噸以上。
綜合來看,小麥與玉米在華北黃淮流域幾大主產?。òê颖?、山東及河南等地)均保持著80元/噸左右的價差。結合豆粕價格目前低位運行的態勢,整體來看,小麥作為飼料原料去規模性替代玉米,已經沒有明顯的性價比可言。由此來看,在價差進一步縮小之前,小麥對于玉米消費本身潛在的增長預期仍有一定的推動效應。
需求端:養殖逐步復蘇
深加工消費仍高
消費需求方面,深加工端尤其是華北地區的淀粉加工企業,仍然能夠保持相對良好的盈利空間,客觀上使得其在停機檢修方面較往年同期更加謹慎。相比之下,東北地區淀粉加工仍然處于盈虧邊緣,7月份或將因此陸續停機檢修,但考慮到今年東北地區余糧以及加工企業整體庫存量較上年明顯不足等諸多因素,其對東北市場的沖擊也將十分有限。
飼料養殖端,繼“官宣”能繁母豬存欄調控目標已經基本到位之后,疊加目前生豬養殖已經保有一定利潤、豬糧比數據也持續維持在一個良好的區間范圍內,客觀上反映出飼料養殖端最為“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雖然目前區域性的存糧以及屠宰企業的庫存仍然偏高,但整體豬價已從年初的14元/公斤以內上漲至18元/公斤附近,作為飼料養殖端最為主要的需求端,整體普遍盈利已經使得生豬養殖逐步走出困境,其對飼料原料的消費需求也將從谷底逐步復蘇。未來伴隨著養殖端利潤驅動需求恢復、替代品預期大幅下降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內貿玉米消費在三季度勢必呈現出穩步增長態勢。
綜合分析,三季度國內玉米市場形勢已經明朗,階段性供應偏緊局面或逐步顯現。市場傳言的進口玉米(傳言1000萬噸)以及稻谷投放預期尚無確切消息,跳票或延期同樣成為大概率事件。在無突發事件引發系統性風險出現之前,國內玉米現貨市場在三季度尤其是7、8月份整體仍將呈底部夯實、大概率震蕩上行的走勢。(原文刊登于2024年7月6日糧油市場報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