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豆粕的大跌堪比小麥,雖然沒小麥那么兇猛,但勢頭也并不弱,并且牽動著市場的心。
不過,到月末時,開始出現了企穩的跡象。而到了4月份,這種勢頭開始增強,走出了一個期現雙漲的局面,日漲幅達到了100-200元/噸。
按照之前的市場分析來看,豆粕市場仍然是一片黯淡,利空壓制明顯,難有機會回漲。
那為何這回豆粕突然逆勢上漲了呢?
其實,背后的邏輯并不復雜,依然符合我們之前說的“小趨勢、大背景”。
所謂“小趨勢”,即市場階段性因素影響,從而隨之產生的階段性的走勢。
首先,在經歷了3月的大跌后,豆粕市場情緒是比較清淡的,而油廠也很艱難。年后普遍陷入虧損,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一度挺價,但是下游需求太弱,豆粕庫存迅速高企,油廠無奈只好選擇停機降庫存。
另一方面,近期進口大豆到港出現延遲,而一些到港的船只也由于檢疫等問題再次延遲,這使得近期進口豆的供給有所減緩,使得豆粕市場有了喘息的機會。
其次,美國農業部連發兩大報告,釋放利多信號。
上周末美國農業部發布兩大重要報告,其中大豆的庫存以及大豆的播種面積雙雙低于預期,雖然大家也都明白,后續這個預期仍將會變化,但是依然對市場釋放了積極情緒。
受此影響,大豆市場情緒提振,國際豆價上漲,進口大豆成本走高,帶動著豆粕也有積極影響。
三是豆粕企穩后,刺激補庫需求。
之前豆粕價格大跌,企業都在觀望,尋找底價,但隨著供給階段性下降,以及報告的提振,豆粕價格出現企穩回調后,市場也迎來了補庫高峰。
一時間,油廠門前排起了長隊,成交量也不斷走高,于是也進一步支撐了豆粕價格的上漲。
這也是此輪豆粕上漲背后的趨勢影響,但是如果從“大背景”來看,豆粕市場供強需弱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
一方面,雖然美農報告釋放了利好消息,但是從全球大豆市場來看,巴西的天量豐產已是板上釘釘,盡管近期有機構將巴西大豆的產量調低,但是也仍然處于1.5億噸的高位。
而且當前巴西大豆的出口高峰尚未到來。
市場預計,到4月份南美大豆收割完畢,到5月份將迎來賣壓的集中釋放。預計5月份,進口大豆的到港量可能會達到單月千萬噸以上。
另一方面,下游需求仍然不振。
進入4月以后,豬價表現平平,雖然在清明前幾天迎來了小幅上漲,但是很快又跌勢重現。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預計,上半年豬價很難出現明顯的利好,這意味著豬價大概率仍將偏弱震蕩。
再加上經過這輪補庫后,下游需求暫時得以緩解,需求窗口再次延后,對豆粕的支撐也將下降。
所以,雖然短期來看,受油廠開機率下滑,進口大豆到港下降以及利多報告的影響,豆粕出現了逆勢回漲。
但是長期來看,油廠開機延遲只能緩解階段性的供需壓力,而并不能扭轉整個供強需弱的格局,而且后續隨著大豆到港增加,需求孱弱,庫存也將繼續回漲,屆時豆粕壓力重現,需警惕二次下跌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