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創業者常常會感嘆生不逢時,羨慕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創業者們所面對的大量的市場空白、賣方市場,那時候似乎只要膽子夠大、能夠找到錢,無論上什么項目都不愁銷路。而當前的市場上,似乎任何領域都有著大量的競爭者,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即使是有前景的市場領域,還沒有做起來就陷入惡性競爭,比如說網絡視頻,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進入贏利經營階段,但是根據一些統計,已經有高達10萬家的視頻網站在爭奪這塊蛋糕了。
這說明依靠信息、資源的稀缺性來實現創業成功的路徑已經越來越窄,利用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獲取暴利來實際第一桶金的夢想也越來越不具有操作性。
從政府管理的角度,成立公司的門檻日益降低,任何一個人只要有創業的想法,只需要有少量的資金就可以注冊成立一家自己做老板的公司,所以可以說,做老板已經越來越容易,但是要做一個成功的老板卻并不容易。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現在已經沒有了創業成功的環境,事實上,和上個世紀創業的前輩們相比,新世紀的創業者中,成功的佼佼者發展壯大的速度要快得多,比如盛大、分眾、百度等互聯網創業企業,其創業者個人財富在幾年之內的積累,就迅速趕上并超過傳統的創業企業需要十多年才能實現的發展高度。也就是說,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創業模式,即使在美國那樣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中,依然不斷有新生的創業公司走向成功,甚至有像微軟、戴爾、谷歌這樣的創業公司發展壯大為主流企業,所以,創業者們需要思考的是,在現在的環境下,應該怎么做更容易成功,而不是對別人已經走過的成功道路已經被堵死而耿耿于懷。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過一句話:大家都看到的市場機會,其實已經不是機會了。這一點上是共同的:任何時代的創業者,都需要有見人所未見的超前眼光和獨辟蹊徑的智慧,才可能走向成功。
每個創業者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可以說都是獨特的,而且每個創業者的性格和方式也是千差萬別,應該說不存在一種適用于所有創業者的立竿見影的秘方,但是結合現在的宏觀經濟和社會環境,我們依然可以在總的思路上給創業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
首先,是如何選擇創業的領域,即在哪里創業的問題。一般來說,創業之初,創業者除了需要有一定的創業資金之外,還需要在所創業的領域具備一些其他的特長和資源,如擁有技術專利、社會資源、人脈資源、對行業的洞察力以及深刻的了解等,另外如果創業者對希望創業的領域有發自內心的興趣,也更有助于創業的成功。比如分眾看起來發現樓宇電視廣告領域有點偶然,但實際上江南春從事廣告業務已經有了數年的積累。史玉柱能夠從保健品領域轉到網絡游戲領域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和史玉柱做為一個骨灰級的玩家,從用戶角度對網絡游戲有著深刻的理解有非常大的關系。
所以創業看起來是白手起家,實際上是把自己所擁有的潛在資源進行變現的一個過程。如果不擁有相關資源、對從事的領域既沒有興趣,也沒有深刻的理解,只是看到市場熱點盲目跟風,往往會成為創業的犧牲品,即使做起來也不容易發展壯大。
第二,在堅持與靈活之間保持平衡,渡過生死關。生死關是創業者需要面對的第一個關口,即使再好的技術、再好的設想、再好的市場前景,在進入良性發展之前,都面臨著用戶不接受、社會不支持、資金面臨枯竭等各方面的困境,每年有大量新生的創業者,也會有大量沒有走出生死關的公司倒下,這其中可能不乏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項目。好的創業項目為什么卻被做死了?這固然和創業者所面臨的各方面資源短缺的捉襟見肘有關,但也往往和創業者過于樂觀的估計發展的形勢有關,以為自己看好的項目一出來就應該橫空出世,萬人側目,市場爭購,但正如我們所熟悉的一句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光明的前景無法替代曲折的發展道路,阿里巴巴總裁馬云有一個說法對創業者所面臨的困境的描述很形象:今天會很殘酷,明天會很殘酷,后天會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會死在明天晚上。
所以,創業成功的第一步是生存下來,為了生存,在保持對未來的發展大方向有清晰的認識的基礎上,在發展的節奏、路徑、做事方式上,不妨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其實,和成形的大公司相比,資源短缺、實力弱是小公司的弱勢,但靈活、決策快、執行力強卻是小公司的優勢,百度現在已經是互聯網公司中最具成長潛力的公司,但是在創業之初,盡管有搜索技術方面的獨特優勢,仍然不惜委身為大的網站做后臺支持,和直接推出自己的搜索網站相比,這種方式不但避免了和比自己強大的多的公司的直接競爭,而且還可以借助它們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
第三,要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是互為表里的,擁有良好的商業模式的公司的優勢在于,它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低成本的復制和擴張,而核心競爭力可以讓這種商業模式不容易被別人模仿和復制。如果一個公司的成長形成了自己可以低成本擴張而別人卻無法模仿的業務結構,實際上就進入了騰飛的起點。形成商業模式實際上就是建立自己的“一”,有了這個“一”,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企業在渡過生死關之后,不應該急于亂擴張,反而應該對業務進行從內到外的梳理,從中提取可以進行復制和擴張的元素,包括對人力資源、技術、社會資源、資本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整合。這可能會引起公司業務在短時間內面臨著一定的動蕩或倒退,但是有了這個“屈身”的過程,可以為下一步的擴張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
第四,要善于利用資本市場等各種社會資源。對于創業者來說,現在外部環境的一個有利變化,就是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正在快速形成和完善,比如以前的創業者除了自己通過親朋好友籌集資金,就是通過銀行貸款,但是小企業又往往缺少抵押資產和銀行信用,在銀行貸款上往往受到歧視。但現在包括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等在內的多種融資市場正在逐步形成過程中,可以預見,以后資金問題將不再是困擾創業者的一個主要問題,相反,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利用外部資本市場,將給公司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中央電視臺舉辦的《贏在中國》節目,實際上也是投資方和創業者的一個對接平臺,當然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投資資金的創業者只是少數,但由此可見,一個新型的創業成長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過程中。
因為銀行貸款輸入債務融資,有資產抵押才能貸款,但股權融資是根據未來的現金流折現,理論上即使你沒有資產,只要未來前景好,都可以獲得融資。如果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形成,那么一些小企業可能從創業、到成長到壯大的整個過程,都會受到投資的輔助。而不像現在小的時候完全靠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發展,只有到一定規模之后才能進入資本市場
這個當然是說起來容易,但是要真正形成市場,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對于企業來說,實際上涉及到要從根本上轉變經營模式,比如原來的經營,只要自己看得懂、認為好就可以,但現在就不但要自己覺得好,還要讓別人也覺得好,但現在實際上是兩張皮,資本方認為沒有好的投資項目,而企業缺錢卻找不到投資。一些企業還習慣于采取一些上不得臺面的“陰謀”去經營企業,或者很多企業實際上看起來不錯,但是內部有很多問題,這些都不利于吸收外來投資。這也是我們在上面倡導企業要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的原因所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而獲得騰飛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