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別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長樂先生: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學或者社會倫理學可以輔導人們,但是,我覺得佛教更有教化人心的作用。《華嚴經》就特別提倡佛教圓融的精神,而且強調“包容必均”的思想。
星云大師:“包容必均”很難,社會中矛盾是難免的。在我們的家庭里,親如父子也會有矛盾;夫妻那么相愛,彼此也會有摩擦。尤其中國社會的婆媳關系,幾乎一半以上都是有矛盾的。這個很可惜。本來是因情愛結成一家的人,為什么造成矛盾、添加仇恨呢?就是由于沒有共識,沒有溝通,彼此沒有愛心,彼此是用成見來看對方的。
我舉一個例子,端午節那天,一個婆婆叫媳婦包粽子。現在年輕的媳婦哪里會包粽子,不過婆婆指示了也不得不勉強去做。媳婦從早忙到晚,粽子包好了,慢慢煮,慢慢煮,終于快要煮熟了,總算對婆婆有交代,卻聽到婆婆打電話給小姑:“女兒啊,你趕快來,我叫媳婦包了粽子,你快回來吃。”媳婦一聽,豈有此理,我辛苦了一天,才剛煮好,你就打電話叫你女兒回來吃。她一氣之下丟開圍裙,回了娘家。剛到門口,手機響了,是媽媽打來的:“女兒啊,今天我讓你嫂嫂包了好多粽子,你趕快回來吃吧。”這時候,她不禁淚流滿面。 你看,原來天下的母親對女兒就是對女兒,對媳婦就是對媳婦。自己本身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就不會有意外的糾紛。那么,婆媳關系產生了矛盾,怎么辦呢?這就要學習跳“探戈”了。你進兩步的時候,我就退兩步;我進一步的時候,你也退一步。彼此都能進能退,就能和諧了。其實,不論友情、愛情或是親情,人際間的相處要多包容,少排斥,給對方留一半的空間,自然會減少沖突摩擦的發生。 長樂先生:和諧,其實是兩方或多方相互體諒寬容的結果。
星云大師:是啊,兩方相斗,會造成兩敗俱傷;若是兩人相讓,則兩人都有所得。讓步不一定吃虧,從禮讓中,才能和諧雙贏。忍讓一下,看似吃虧,實際上就是占便宜。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閻羅王對兩個小鬼說:“你們兩個可以到人間投胎去做人了,現在我手里有兩個名額,一個呢,一生都要忙著給別人東西;另一個呢,一生都從別人那里拿東西,你們愿意做哪一個啊?”
小鬼甲搶先跪下來說:“閻王老爺,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那兒拿東西的人。”
小鬼乙只能讓步,選擇了一生都要給予的那一個。
閻羅王也不嗦,撫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到處向別人要東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裕厚德的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
長樂先生: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以佛教的因果論來解釋,貧窮通常與慳吝貪得、不肯施舍、不能與人結緣有關。我們反觀現實,只想獲得、不能施予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很好的人脈關系;每次都為了最大利益機關算盡,不給對方留一點余地的人,最終可能導致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星云大師:為一點小利就去害人,日久自然大家都不愿意跟你合作。為了得到一瓢水,不惜把整個水源都污染了,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長樂先生:儒家就講,德是本,財是末,德是發財的基礎;“外本內末”則會“爭民施奪”。“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如果沒有與民同樂的德養,即使有了巨大的財富,有誰愿意為你維護基業常青呢?如果人家都愿意跟著你,真心實意地為你出力,又何愁事業做不大做不強呢?這些道理,其實我們儒家的《大學》里講得一清二楚,誰說我們的中國哲學里面沒有經濟韜略?這些都是根本的至理。 星云大師:我們做人要學習吃虧、包容,常以慈悲布施之心待人,對于所擁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常想“我能給別人什么”,自然能夠胸懷大眾,心中常樂。
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
星云大師:患得患失,不明就里,這樣的惑,自古有之。佛法里的四圣諦——苦、集、滅、道,是佛陀教導我們知苦、離苦,解決宇宙人生問題的方法。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的關系不調和。這一切都起因于我們心中有了種種分別、執著、妄想,因此才會迷惑顛倒、煩惱重重。
長樂先生:在當今嘈雜的社會環境之中,要保持平靜心態,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幾乎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儒家也講:“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我們的心性的確是變化無常的。今天我高興,就做一點慈善的事;明天我心煩,就大開殺戒。生命中充溢著這些反復無常、剪不斷理還亂的惑。
星云大師:所謂“管事容易,管人難;管人容易,管心難”,有時候,我們責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今天要求這樣,明天希望那樣,總是翻來覆去,心猿意馬。講一個例子,比如今天我在市場上買到一個青花瓷瓶,價錢公道,精雕細刻。回家以后,一會兒擦擦,一會兒端在手里看看,喜歡得不得了。朋友來了,拿出來展示,結果被他澆了一盆冷水,“現在誰還買這樣的老古董?早過時了,你看人家買的玻璃擺設,那才叫有品位呢。”等朋友走了,再把瓶子端在手里看,這下真不得了,瓶子一下子變得很難看,原先精雕細刻的手工,顯得粗陋無比,原先的價錢公道也變成了低賤不值。愈想愈氣,拿起瓶子就摔。這時,又有一個朋友來敲門,他是個收藏家。他撿起地上的碎片一看,不禁驚呼一聲:“這可是寶貝啊!”然后把這個瓶子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這時我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在這個過程中,瓶子有貴賤、新舊的變化嗎?沒有。變化的只是我自己的感覺。為什么我會突然改變自己的態度呢?因為我聽信了別人的話。那么,我為什么那么容易聽信別人的話呢?因為我沒有自信。為什么沒有自信呢?因為在購買瓶子的時候,我根本不懂得它。那我為什么要買呢?因為人家說,這個瓶子可以升值,所以我一沖動就買下來了。沖動,就是心中產生了妄念。
長樂先生:看來,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我們是否掌握了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判斷,就會陷入恐慌、焦慮、浮躁,被人牽著鼻子走。所以,找回自己的心性,找到是非真假的判斷力,就是從根本上奪回自己生存發展的主動權。 惑之所以難耐,通常是因為我們已經付出了,付出前沒有搞清背景實情,沒有掌握客觀的評價標準,因此無論我們如何私下揣摩,患得患失,結果反倒損失更大。
星云大師:我們的心除了反復無常外,疑心、自私、貪婪等毛病也不少。有一則笑話說:一位患有神經質的病人,總是疑心他的肚子里有一只貓在做窩,真是寢食難安。心理醫師與精神科醫生百般地治療輔導,始終無法消除他心里的疑慮。后來醫師們只得為他做一次象征性的手術。手術后,當病人從麻醉中醒來,醫師抱著一只貓告訴他:“你肚子里的貓已經取出來了,以后你就不必再擔心了!”豈知病人看看那只貓,滿臉愁容地說:“我肚子里的貓是黑貓,不是這一只白貓啊。”
所以,當我們的心生病了,就要用佛法的“心藥方”來對治,例如:貪婪的毛病要用喜舍來對治,嗔恚的毛病要用慈悲來對治,愚癡的毛病要用智慧來對治,傲慢的毛病要用謙虛來對治,疑慮的毛病要用正信來對治,邪惡的毛病要用正道來對治。
我仿石頭希遷禪師的“心藥方”,開了一劑生命的藥方:“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塊,信行要緊,老實一個,中直十成,豁達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藥,用包容鍋炒,用寬心爐燉,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于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思為本,鼓勵做藥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果能如此,百病消除。
長樂先生:現在,我們知道了迷惑來自人性的弱點,但作為人本身,我們如何能夠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缺陷呢?在日益紛繁復雜的社會氛圍中,我們又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良知不受污染呢?
星云大師:良知就是良心。有良心的人,說話、做事、與人相處,都能本諸良知,如此必不會錯到哪里去。反之,則前途堪慮。所以,一個人可以沒有金錢、官位、權勢,卻不能沒有良心。良心人人本具,只是忘失,需要找回。做事之前,必先摸摸良心,問自己這么做是對還是不對,千萬不能昧著良心,事后再來追悔,就為時已晚。
長樂先生: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利用自己的心靈空間,不能用正知正見來護佑,心就會被外界環境所吞沒,隨波逐流,變成一條任人污染,又無力肅清的溝渠。
星云大師:是的,所以要常發慚愧心,要肯認錯,要懂得感恩。能夠行事不昧、自我反省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人。此外,對于那些良心生起、懺悔過往的人,要給予包容、協助,這也是人性的善美、光輝、偉大之處。
財富會空,真空能生妙有
星云大師:有人問我,創建佛教事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我說,利用每一天的零碎時間,用心思考。“韶光易逝,歲月荏苒”,光陰是最無情的,你稍不留意,它已消逝得無影無蹤。常常會有人稱贊那些有錢人:“哎,你好有福報啊!”其實,福報就像銀行里的存款,即使數量再多,如果只取不存,也終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人人都應努力勤奮,否則懶惰懈怠,即使財神爺把寶物送來,也會因為懶得開門,而錯失得到財富的機會。
在佛經上,有一個譬喻:一個男人很有福氣,祖先留給他很多的家產,結果他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就連吃飯也要太太來喂。有一天太太有急事回娘家,臨走前做了一個大餅套在他的脖子上,告訴他:餓的時候,張口吃就可以了。等太太回來,發現丈夫已經餓死了。原來他只吃掉了嘴邊的餅,其余需要費點力氣轉動才能吃到的,卻一點也沒動。
還有一個有關富翁的故事。這個富翁養了幾個好吃懶做的兒子。他臨死前把兒子們叫到床前說:“我在屋后的田里埋了幾甕銀子,你們可以挖出來用了。”富翁一咽氣,幾個兒子立刻拿鋤頭去田地里尋找銀甕。從早到晚,幾十頃的田地都挖透了,卻沒挖到銀子。第三天第四天,他們又從頭到尾挖了幾遍,仍然一無所獲。幾個人垂頭喪氣,恨聲不絕。看著播種季節已到,他們無可奈何地往地里撒上了糧籽。想不到,這年四鄉八鎮都鬧欠收,唯獨富翁家田里的禾糧長得又高又壯。原來,田地翻了多次,利于秧苗生長。這時候他們才知道,父親并沒有騙他們,土地本身即是金銀,財富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兄弟幾個年年翻土耕種不遺余力,家道也更加富裕了。
長樂先生:這兩種結局說明了,懶惰懈怠是財富的天敵,如果能夠改換心性,勤勉持家,財富終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星云大師:還有一個也是牽涉財富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信徒向一休禪師告辭:“師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殺。我經商失敗,無法應付債主們逼債,只有一死了之啊!” “難道就沒有別的路了嗎?”
“沒有了!我已經山窮水盡了,家里只剩下一個幼小的女兒。”
禪師說:“我有辦法幫你解決,只要你把女兒嫁給我。”
信徒大驚失色:“這……這……這簡直是開玩笑!您是我師父啊!”
禪師揮揮手說:“你趕快回去宣布這件事,迎親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你的女婿。”
這位信徒素來虔信一休禪師,只好照辦。迎親那天,看熱鬧的人把信徒家里擠得水泄不通。
一休禪師安步當車抵達后,只吩咐在門口擺一張桌子,上置文房四寶,圍觀的人更覺稀奇,一個個屏氣凝神準備看好戲。一休禪師安安穩穩坐下來,輕松自在地寫起書法,一會兒工夫就擺了一桌的楹聯書畫。大家看一休禪師的字寫得好,爭相欣賞,反而忘了今天到底來做什么。結果,禪師的字畫不到一刻鐘就被搶購一空,錢堆成小山一樣高。
禪師問這位信徒說:“這些錢夠還債了嗎?”
信徒歡喜得連連叩首:“夠了!師父您真是神通廣大!”
一休禪師輕拂長袖說:“好啦!問題解決了,我也不做女婿了,還是做你的師父吧!”
長樂先生:萬變不離其宗,這也是“真空生妙有”的道理吧。
星云大師:所以,我常常講,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問題是不能解決的,有佛法就有辦法,只要肯靜下心來,定下神來,傾聽自己的心,懂得因緣際會的妙用,一切就會變得美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