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有一句俗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就是今天的圈子。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個或者多個圈子,圈子里的人或有著相同愛好、興趣或者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聯系在一起。事實上,大多數人在組建圈子的時候沒有想太多,但有的人卻可以充分發揮圈子的效應,為營銷服務。
在這方面,英國人胡潤可能走在了大多數中國人前面。他把富豪榜變成了一個圈子,所以他可以在富豪圈子或者人們相信是富豪的圈子效應下組織活動,發起更多的商業活動,也的確有很多地方或者公司希望和他合作能用上他的高端圈子效應。
事實上,現在很多人都在嘗試著利用圈子做點事情。目前紅極一時的開心花園也是一種,人們把自己的社會關系在網絡上顯現出來,除了透過游戲與其他活動加強關系之外,還可以在網絡上衍生與發展社會交往關系,甚至能夠發揮口碑效應。我的好朋友張玉川的公關事務所也能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組織活動,讓不同界別的人能夠交往與互相切磋。甚至我會注意到政協、青聯、工商聯、歐美同學會、華商協會等不同的組織均能起到圈子化與加強交易功能的作用。
尋找屬于自己的圈子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甚至是工作、生活的必要因素,而且越向社會的高端看去,圈子化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明顯的現象,也就是說進不進圈子成為說不說得上話的重要門檻,甚至高球會、帆船會、EMBA 同學會都已經是圈子化的重要所在了,而精明的人知道圈子是多么重要,明白這一點你就會知道,為何有的人一個接一個上了四五個大學的EMBA 或者總裁班了。我去參加過楊暉公司制作的波士堂節目,她很精明地把所有參與節目的BOSS 都發展成為一個圈子了。
認識了圈子營銷的效應后,我們就要認真思考我們在圈子營銷方面的作為,我說上EMBA 是屬于加入圈子的行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很多業余愛好行為完全可以成為發展圈子的資源而不只是休閑之舉。而在這個之外,人們也可以嘗試建立圈子——那些加入阿拉善協會的老板就是一個圈;那些能參加南都基金會徐永光先生發起的非公募基金會議的人是一個圈;那些能參與任何一個校友會活動的人是一個圈;那些把開會的人弄出一個會議業聯盟的 也是一個圈。
圈子就是力量,能建立圈的人就能在圈里兜售出去很多東西。但是如何建立圈子也考驗你的網絡資源與其他資源,在很多時候弱勢的建圈者也需要聯合更多的資源擁有者聯合建圈。我曾經參加一個醫藥企業建立的論壇活動,這個論壇是個年度活動,里面有多達上千位中國最著名的大夫,他們參加活動、聽趣味講座、刷消費卡、唱卡拉OK,然后他們成為了這個醫藥公司很好的朋友,這也是建立圈子進行營銷的很典型的例子。
圈子營銷在大多時候是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B2B 企業或者其他不是直接面對最終個人消費者的服務與產品在開展營銷的時候,圈子營銷的方式也是普遍可以借鑒的,因為當品牌與個人得到圈子認同之后,它能夠在交易機會與交易頻率上產生不同尋常的表現,而這樣的圈子活動在北京的九華山莊一年到頭天天可以觀摩看到。圈子就是力量,能建立圈子的人就能在圈子里兜售出去很多東西。但是如何建立圈子也考驗你的網絡資源與其他資源,更多時候弱勢的建圈者也需要聯合更多的資源擁有者聯合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