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從事銷售的人員,據說有5000-8000萬。不必去糾結真實數據到底是多少。我敢說,銷售職業,絕對是中國現階段從業人數最多的職業之一。
銷售人員從入行到結束大約10-15年的職業生涯里,算得上成功者,畢竟是少數。(成功的定義歷來眾說紛紜,筆者在此文中狹義的定義是:混到企業中高層,當前年收入20萬以上,這個數據大體符合中產階層的物質及職位方面的準入條件。當然20萬只是一個經驗值,比如在“北上廣深”,年收入至少也得30萬以上)
筆者何以如此武斷?答案如下:
1. 中國現階段社會結構遵循2:8原則,即20%的人占有80%的財富,控制80%的資源。在中國,這個數據已經是相當保守,真實的數據,遠比這個數據更為夸張,更觸目驚心,更讓人絕望。限于本文的閱讀對象,本文不想去深入探討并挖掘背后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中國,經濟方面的平庸者,占多數。
2. 銷售人的職業性質決定,一個企業營銷總監只有一位,大區總監或部門經理數量其次,居于底層人數眾多的是區域經理、業務員、導購員。筆者取一個保守值,一般的中國企業,符合筆者定義的中高層與中下層之間的比例估計在1:10以下。
盡管當前的“大勢”決定了多數營銷人不可能成功(不符合中產標準),但我想,具體到每個人,仍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筆者相信,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仍起到主導作用。中國人早有“盡人事,聽天命”的說法,這是典型的中國智慧,參透了,夠我們受用一生。客觀因素是大勢,個人永遠只能順勢而為,不可逆時而動。所以,筆者在此想探討的問題是,為什么同等條件下,有些人能成功,有些卻淪為失敗者?
這就是“聞道、悟道、行道、得道”之間的境界差別。境界不同,修為不同,成就亦不同。所以我的結論是:
聞道者多,悟道者減半,行道者少之又少,得道者如鳳毛麟角。而行道,是決定能否成功的關鍵!
聞道者,聽說一個道理而己。一種人被動接受信息,不去分辨信息是有益的、真實的與準確的。一種人,什么話也聽不進去,左耳進右耳出,跟他講話,如對牛彈琴。這兩種人基本上是不可救藥的人。失敗是他們合乎邏輯的結局。另外一種人,主動的去尋找信息,主動的去學習道理,這種人是聞道者中最積極者,最具主觀能動性者,也許是最有可為者。
悟道者,從內心真正明白某些道,真正體驗到某個道理者。聞道者多,悟道者卻減半。現在信息泛濫成災的時代,基本上所有的營銷人都可以接觸所謂“正確”的道理。不過,聞道者多,悟道者卻少,為何?天資、悟性、壓力不同也。禪宗起源說極具代表性,據說釋迦在靈山會上,對著百萬人天,默然不說一句話,只自輕輕地手拈一枝花,向大眾環示一轉,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弟子迦葉,會心展顏一笑,于是釋尊便當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迎葉。”(呵呵,佛祖用特殊的方式給眾神培訓,卻只有迦葉尊者會意。看來培訓效果極差——聞道者眾多,悟道者只其一)
所謂行道者,乃悟道而行者。悟道者減半,行道者又減半也。行道何以這么難?難在人性的特點:任性、懶惰、自私、妒忌。每個人都想由著自己的性子去為人處事,拒絕改變自己,拒絕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每個人喜歡舒服,每個人在本質上都在為自己考慮。我見過很多優秀的心態類的培訓師,可以把學員整到亦哭亦笑、亦唱亦跳的顛狂狀態。培訓的效果顯著,學員也明白了。但三天之后,三周之后,三月之后,幾乎99%的學員回到依然故我的狀態。所以,禪宗講道,更注意修行:悟道與行道。所謂“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道在屎溺間”,把“道”落實到動作分解,落實以日常生活日用起居。現在成功學滿天飛,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云。筆者簡而化之(當然略顯粗暴),成功學其實就是行動成功學。道理人人懂,但沒幾個人愿意去做。所有成功者客觀上的共通之處是行動。所有失敗者客觀上的共通之處是光說不練。
所謂得道者,乃是孔子所言“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舉手投足間盡顯大道),常人多止于悟道與行道,至于得道,更是萬里挑一。這種人已經超凡入圣,或是得道高人。于我等凡人,這種境界不說也罷。
“天地生人,眾生平等”,我更愿意理解為,“天地生育萬民,人人都具備使自己成功的資源”。至于大富大貴,確實是“半由天命半由人”。甚至是命中注定。
“聞道、悟道、行道、得道”之間雖有差別,最關鍵的還是行道,即行動。人,大多在三種情況下愿意改變自己:一是大的人生遭遇:貧窮、老、病、死、恨、別離、失業…二是因緣際會,被人或外物醍醐灌頂,幡然悟道(但也是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三是人為制造壓力,有志者當然不希望前兩種壓力,因為第一種情況不可求,第二種情況不可欲。只有第三種情況——人為制造壓力時,才是可欲可求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走的就是這條路。篤行之后,便是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人就會無限的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