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體感覺器官感知外部信息,并向大腦傳輸外部信息。大家知道電腦錄入信息,其實閱讀是學習過程中的信息錄入。閱讀處在學習力諸多環節的最前端,所以,閱讀力是學習力的基石。如果沒有閱讀力,學習力就失去了基礎,將變成“空中樓閣”。
閱讀是人體的機能。人體感覺器官能夠感知、攝取外部信息資料,并將感知的信息資料傳輸大腦,供給大腦聯想、思考、記憶、儲存。所以,人體各種感覺器官也可以稱之為“閱讀器官”。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力就是一個人用各種感覺器官攝入信息的能力。耳朵攝入聲音信息,鼻子攝入氣體信息,嘴巴攝入味覺信息,雙手攝入質地信息,皮膚攝入溫度信息。當然,最主要的閱讀器官是眼睛。眼睛不僅可以攝入文字、符號,也可以攝入色彩圖像,特別是可以攝入事物動態畫面。
根據攝入信息的特征不同,可以將閱讀分為讀“有字書”和讀“無字書”。所謂“有字書”,是指以文字或者圖畫符號記載的可以編碼的信息(包括多媒體閱讀器,即“無紙書”)。“有字書”記載的信息是先前經驗的理性抽象,并經過系統整理的編碼知識。對于閱讀者來說,“有字書”記載的是間接知識、第二手信息。與讀“有字書”相對應的是讀“無字書”。讀“無字書”就是閱讀者現場觀察、親身體驗正在進行中的生動事物,多種閱讀器官同時運作,在有機聯系的事物中感受綜合信息,在動態發展的事物辨識復雜關系。“無字書”向閱讀者展示的是直接知識、第一手信息。一個人讀“有字書”越多,間接知識和二手信息越多,其規范性知識越多,理性思辨能力越強。一個人游歷越廣,經歷越豐富,直接知識和一手信息越多,其知識“動感”性強,用起來“靈活通便”。
知識就是力量,閱讀是獲取力量的根本途徑。知識在書中(有字書+無字書),閱讀就是從書中獲取知識。知識的多少與閱讀的多少直接相關。猶太人最信奉閱讀的力量。把蜂蜜涂在書本上,孩子一生下來,就讓孩子舔書本。取意為“讀書有蜜”。以色列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只有5本。讀書給猶太人帶來豐厚的回報: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人。毛澤東是20世紀高山仰止的偉人。他的一生,堪稱書迷、書癡、書狂。他真讀、真學、真用、真思考,讀有所學,學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在讀書中,同古人對話,與時空連線,由知識而智慧,智慧而治理。毛澤東的革命生涯也是讀書生涯。毛澤東的文韜武略是讀“有字書”+讀“無字書”所結出的智慧奇葩。讀書使他擁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灑脫,“問蒼茫大海,誰主沉浮?”的豪邁,“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優雅,“九天攬月、五洋捉鱉”的堅毅,“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雄心壯志。閱讀可以使大山深處的農家子弟躍升為世界級的領袖。與其說是知識改變命運,還不如說是學習改變命運,閱讀改變命運。
“閱讀”是人生基本功。“閱讀”并不是單向被動感知,而是雙向互動感知。一方面,感覺器官向大腦傳輸外部信息,另一方面,大腦向感覺器官下達感知指令。據此,可以將感知分為有意感知和無意感知。與此相對應就是有意閱讀和無意閱讀。比如,在無意之中,大腦反復攝入了行人過馬路的信息,由此積累了相關的知識,這就是無意閱讀;如果有意觀察行人過馬路現象,由此進行總結,并形成相關知識,這就是有意閱讀。一般情況下所說的閱讀力是有意感知的能力,有意閱讀能力。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書中所言不能理解,或者某個事件難以置信,或者某人言行不可理喻,這里面有“信息不對稱”問題,也有“知識不對稱”的問題,也有“閱歷不對稱”的問題。我們缺少分析理解相關問題的知識、信息、閱歷。所謂讀懂讀不懂?讀懂了多少?有人擅長讀書,有人擅長讀事,有人擅長讀人,似乎都是從不同角度說閱讀力。閱讀力不是單一信息攝入,而需要借助注意力、意志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綜合運用。提升閱讀力需要全面提升注意力、意志力、想象力、思考力、記憶力。所以,提升閱讀力是“一連串復雜事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提升閱讀力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一個逐步成長、逐漸增強的過程,切不可單打一,也不可急于求成。“學會閱讀”,提升閱讀力,是“學會學習”的首要任務。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閱讀”就是“授人以漁”。用最簡練的話說,就是要圍繞“兩本書”(即“有字書”+“無字書”),做到“三讀”(亦即讀文、讀事、讀人)。“三讀”盡在“兩本書”。讀“有字書”需要“破萬卷書”,讀“無字書”需要“行萬里路”。“破萬卷書”以增加學識,“行萬里路”以增加見識和膽識。
讀好“有字書”。一個人所擁有的學識,大部分來自第二信息,也就是第二信號(見《想象力與學習力》),通過閱讀獲取前人體驗、間接知識。在知識經濟社會,各種資訊爆炸式增長,傳播速度加快、力度加強,擴大第二信號源是學習成長的主要路徑。讀好有字書要更多地增加閱讀,汲取間接經驗,擴大第二信號源,獲取做人做事基本素質。現代科學知識分學科分門類展開,且呈現越分越細的趨勢。社會實踐是鮮活、生動,混沌一體、不分科不分類。所有的專業知識必須有假設前提,由此才能抽象出“科學結論”,社會實踐自然而然,沒有任何假設前提,或者說突破了科學設置的前提。這就是理論知識存在的狀態。所有理論知識都有其成立的特定狀態。所以,理論知識尤其是社會科學知識,在具體應用時無一不遭遇難以透徹實踐的問題。因此,分科分類的理論知識,也就是有特定狀態的知識,只能為解決實踐問題提供有效方法,不能提供現成答案。解決現實問題的“科學答案”,一定是多學科知識的激蕩碰撞、取長補短、綜合運用。一個人知識的可靠性取決于對知識狀態的理解。這是閱讀必須明確的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書呆子”,相當于蠻干、使蠻力,只顧讀書、多讀書,死讀書、讀死書,完全不注意知識成立的狀態。
如何讀好“有字書”?過去有一句名言,叫做“苦干加巧干”。這句話用在閱讀上也比較合適。所謂“苦干”,就是必須保證足夠的閱讀時間、足夠的閱讀數量。所謂“巧干”,就是必須掌握“閱讀技巧”,重點突破,由此及彼,循序漸進,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南宋學者陳善曾說過:“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學會“出入法”很有教益。“入書法”主張讀書要“見得親切”,“知古人用心處”。就是說,要注重領會精神實質,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把薄書讀厚。讀書不可只圖熱鬧,囫圇吞棗,貪多求快,甚至斷章取義,不求甚解,更不能抓住書中只言片語,自以為是。“出書法”主張讀書不僅是學習,最終是要領會精神,靈活應用,用得透脫,把厚書讀薄,增長能力,不可“死在言下”。就是說,不能為讀書而讀書,更不能讀死書,不顧客觀實際,蹈常襲故,死守教條。要防止言必稱書,死報本本,不考慮客觀情況,不分析時間、地點和條件,奉信“字字句句必須照辦”。不可以做“書呆子”,樂于死在他人言下。“出入法”最根本的就是通過認真領會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學會運用其立場、觀點、方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研究、探討工作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當然,提高有字閱讀力的方法和技巧遠遠不止此。明確閱讀目的、培養閱讀興趣、改正閱讀習慣、選擇正確閱讀方式、調節閱讀速度等等,都是在實際閱讀中行之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如何讀好“無字書”。大千世界是一個蘊涵豐富、魅力無盡、雖百讀而不能窮盡其智慧的大課堂。如果說讀有字書有助于豐富人的知識儲藏,擴展思維視野,那么讀無字書則能夠鍛造決勝人生的快斧利刃。讀好“無字書”,就是虛心向實踐學習、向他人學習、向社會學習,在與外部環境的對接中激發新的更強的人生動力,更多地增加人生閱歷,擴大第一信號源(見《想象力與學習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吸納更多人的全面發展勢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讀“有字書”需要“用心思”,讀“無字書”也需要“費腦筋”。讀“有字書”需要“閱讀技巧”,讀“無字書”更需要“閱讀智慧”。在《內省力與學習力》一文,作者曾提到“第三只眼睛”。一雙肉眼是“心靈窗戶”,具有外向性,用于觀察外部世界,卻無法審視內心世界。觀察外部世界的能力,就是“觀察力”、“洞察力”。第三只眼睛是“心眼”、“天眼”、“慧眼”,具有內向性,用于審視心靈世界。審視心靈的能力就是“內省力”。內省力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動力源泉。讀好“無字書”,需要觀察力、洞察力,,更需要“內省力”,閉上肉眼,開啟“慧眼”,保持清凈環境和清醒意識,傾聽心靈殿堂的聲音,檢索與梳理經由肉眼攝取的知識和信息,盤點與核算心靈帳戶盈虧,審視和校驗意志力、情緒力,并使其切合心靈發展健康的需要。讀好“無字書”,不但要善于用好一雙肉眼,長知識、長見識、長膽識,觀察外部世界,洞悉外部世界,而且要善于用好第三只眼睛,長智慧、長計謀、長心眼,審視心靈深處,洞悉心靈世界。
讀有字書不易,讀無字書更難。外部世界精彩紛呈,一雙肉眼應接不暇。一些人常年馬不停蹄,終日忙忙碌碌,但卻碌碌無為,平平庸庸。忙壞了一雙肉眼,卻沒有開啟慧眼。物質富余,精神虧損。聰明的人,能夠在肉眼與慧眼之間合理使用,該入則入,該出則出,入得來,出的去,并使其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將破萬卷與行萬里有機結合起來,作為事業騰飛和人生幸福的兩翼,博覽深讀,讀好有字書,讀懂書里書外、書前書后那些深厚的底蘊、悠久的淵源和深刻的內涵,讀有所得,融會貫通;做有心人,讀好無字書,讀懂事里事外、事前事后那些內在關聯、必然規律和核心本質,讀有所用,獨創見解。在孜孜不倦、聰慧敏銳的閱讀中中自我建造更加輝煌燦爛的精神世界。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民族,讀書之風不可衰。一個組織,讀書之風不可無。一個人,讀書習慣不可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13億人所擁有的不僅是13億勤勞的雙手,更重要的是擁有13億顆腦袋。中華民族全面崛起依賴勤勞的雙手,更依靠聰明的腦袋。當下的中國奇跡是“中國制造”,是由勤勞的雙手創造的偉大奇跡。未來的中國奇跡是“中國創造”,一定是由聰明的腦袋創造的更加偉大的奇跡。當前,中國崛起最緊迫任務是實施腦袋聰明工程。其先導是,大興閱讀之風,由提升閱讀力,進而提升學習力,再進而提升創造力,形成持續發展的能力,引領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