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將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區別開來,分別對待。我覺得,這大概是學習學研究的一個誤區。
大家知道,沒有離開組織的個人,也沒有離開個人的組織。沒有組織以外的個人,也沒有個人以外的組織。組織與個人總是交織在一起。人一出生,就必定有父母,并處在父母構建的家庭之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在家庭中成長一段時間,便進入幼兒園時期,再之后進入學校時期,再之后進入社會組織,或者進入單位,成為組織內部人,或者自己創業,創建新的組織。進入老年時期,重新回歸家庭。大體而言,越是成功的人生,一生參與的社會組織越多。
個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也是組織的一部分。一個組織的誕生,必定誕生組織成員。組織成員更新,是組織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組織是整體,那么個人就是局部、部分。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組織,組織的成長也離不開個人。組織是個人聚集,組織成長是組織內個人成長的集合。個人成長是組織成長的微觀基礎,組織成長是個人成長的綜合。生老病死是個體生命發展遵循的基本規律,由個人組成的組織,也一樣服從這個規律。人的現代化理論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都處于完善發展的過程之中。其實,一個組織,在其存續期間,也一直處于發展演變的過程之中。無論其發展演變的道路多么坎坷曲折,過程多么艱難困苦,這個發展演變過程都在持續。世間不存在長生不老的個人,也不存在長生不老的組織。永續發展演變的人類社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更替,一個又一個家庭的更替,也是一代又一代社會組織的更替。
走進真實,皆為俗事,切不可理想化。一個人,無論其發展程度有多高,必然存在著缺陷與不足。同樣,一個組織,無論其發展多完備,也存在其難以克服的缺陷與不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個人不能求全責備,對組織也不能求全責備。組織的缺陷與不足,實際是個人缺陷與不足的集合變形。組織的自我超越,必須落實到組織內部成員的,也就是個人的自我超越。克服組織的缺陷與不足,最終需要全體成員共同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與不足。當然,領導者對組織發展負有領導責任,也是帶領組織中個人學習修煉,自我超越,克服組織缺陷與不足的主導力量。
個人的發展程度,在根本上講,就是個人需要的實現程度。個人需要,是多重勾連的需要體系。人的發展,就是不斷實現這多重勾連自我需要的過程。個人參加組織,其目的就是實現這些需要。一個組織難以滿足實現個人全部需要愿望,所以個人會通過參與多個組織以實現多重需要。我們不能奢望世間存在一種能夠實現個人“從搖籃到墳墓”所有需要的組織。“從搖籃到墳墓”的需要是多重復合需要,必然由多個組織滿足。也可以說,組織不是萬能的,每一個組織,只能滿足個人的一部分需要。這是成功人士擁有多個頭銜、多張名片的根由。
組織由個人聚合,但組織中的個人是有差異的個人。這些差異,包括性別差異、年齡差異、資歷差異、角色差異、職務差異、能力差異等。這些差異,直接導致個人的需要差異,以及需要實現程度的差異。在組織內部,有些個人的需要實現程度高,有些個人需要實現程度低。需要實現程度高的個人對組織評價積極,需要實現程度低的個人對組織評價消極。“問題員工”的“問題”,必然是需要“實現問題”。牢騷滿腹是個人需要長期受壓制,對現實極度不滿的“副產品”。“新官上任三把火”則是個人需要充分實現后導致的短期“正激勵”。
在這里,我試圖簡單地將人的需要區分為(1)現實需要和(2)發展需要。現實需要是過去的努力,當下就能收獲的利益需要,包括既得利益需要和預期利益需要。比如保持已經獲得的職務、等級,可預期薪酬、福利待遇,工作條件等。現實需要是維持當前狀況的基本需要。發展需要是指還沒有實現的需要,比如晉級的需要,加薪的需要,話語權需要等,通過再努力爭取,才有可能實現。滿足現實需要是組織的義務,這是“零激勵”。如果現實需要無法得到有效滿足,既得利益遭受侵蝕,則導致“負激勵”。發展需要不斷得以實現,才能向個人提供“正激勵”。發展需要實現程度越高,提供的激勵越強烈。
在組織中得到的激勵水平不同,對組織的評價各異。當組織為個人提供了“負激勵”,個人將對組織發展做出“負評價”,對組織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得過且過,一有機會,便逃離組織,另尋高就,也就是俗稱“跳槽”。當組織為個人提供了“零激勵”,個人將對組織發展做出“零評價”,對組織漫不經心,若即若離,可進可退,伺機而動。當組織為個人提供了“正激勵”,個人將對組織發展做出“正評價”,天天向上,勤學善思,積極作為,用心給力。當然,在個人對組織做出不同評價的同時,組織的實際控制者,亦即組織的領導者也對其中的個人做出相應評價,是組織的貢獻者、平衡者,還是索取者,抑或是損益者。并據此采取相應的激勵策略,直至實施“騰籠換鳥”之術,驅逐、淘汰損益者,引進貢獻者。
進入組織的個人,多是滿懷理想和發展需要的人。在理想與現實相撞中,理想總是高于現實,現實總要給理想“打折”。在心中的需要與現實的需要相撞中,心中的需要總是相對“過剩”,實現的需要總是“矮化”了心中的需要。面對高傲的需要,組織總是難以提供有效激勵。雖然人總是處在學習之中,但不一定是組織期望的學習。學習是實現需要的手段,所以學習朝向實現需要的方向。當個人學習朝向組織學習期待的方向,組織中的學習將富有成效。當組織提供的是“負激勵”,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脫節,組織中的學習“事倍功半”。當組織提供的是“零激勵”,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若即若離,時有時無,隨波逐流。當組織提供的是“正激勵”,則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相吻合,同方向、一股勁,組織中的學習可以“事半功倍”。
推進組織中的學習,或者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1)“負激勵”者以為是“多此一舉”,甚至“瞎胡鬧”.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凡事被動應付。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想學就學,不想學拉到。(2)“零激勵”者以為是“紙上談兵”,甚至“走過場”。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組織讓學,我就學。(3)“正激勵”者以為是關鍵之舉,務實之策,甚至是組織發展進步的“不二法門”。我要主動學、天天學、時時學、事事學。組織中的學習修煉主要是“正激勵”者推動的學習修煉。就像“有面子才講理”一樣,組織學習修煉的真正障礙是實際存在不合適宜的“負激勵”。
剛剛進入組織的新員工,將未來的希望寄托于組織。所以,滿腔熱忱,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后來,由于組織所能夠提供的激勵有限,意識到自我需要與當下工作之間的不確定,甚至不再相信“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所以工作熱情逐漸消退,直至從“主動出擊”到“消極應付”。這是一種隱藏在組織里,并最終導致組織壽終正寢的慢性瘟疫,也是組織發展的最大威脅。每一個人都有一顆聰明的大腦,孕育著無限發展潛力。組織中的個人是組織發展演變最為倚重的資產。如果將受到“正激勵”的員工稱之為組織的優質資產、增量資產,那么受到“零激勵”的員工則是存量資產、保量資產,“負激勵”員工則有可能成為劣質資產、減量資產。創建學習型組織,就是盤活組織的智力資產,消減劣質資產,激活存量資產,增加優質資產,通過提升組織學習力提升組織價值。
個人成長與組織成長交互影響,水乳交融,形影相伴。個人有發展需要,組織也有發展需要。當個人發展需要與組織發展需要重合程度越高,組織提供的激勵越正面、越積極、越有效。在不同組織中,受到“負激勵”、“零激勵”和“正激勵”的員工比例不同。推進學習型組織創建,通過轉換心智模式,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等修煉,可以有效減少“負激勵”,增加“正激勵”,從而實現由提升學習力到提升競爭力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