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Q小了,如何提升預測的準確度?
在采購和供應鏈上,很多公司都是一堆的麻煩,不光是供應端,更多的是需求端。也是,這些年來,需求端差異化地非常厲害,很多行業都感受到批量越來越小、需求變化越來越快。相應地,預測的準確度就成了供應鏈的心病。我在培訓中每每談到這些問題時,不少學員都奢望,如果預測能更準一點就好了。那神態就像《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一句臺詞:"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我想說的是,于勒不在那條船上,預測的準確度也不會高到哪里去。所以,你不能寄希望于預測的準確度。
資歷:在采購和供應鏈管理領域有十幾年的豐富經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小批量行業 。暢銷書《采購與供 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作者。 公司:西斯國際(CSCS International)總部美國硅谷,專注供 應鏈、運營、采購和計 劃領域的培訓與咨詢,幫助本土企業提高國際競爭水平。 公司網址:www.scm-blog.com 預測的準確度可以提高,但到了一定地步,繼續改進的空間就越來越小。就如打棒球,打擊率一旦超過30%,就是優秀的職業選手,再要提高,非常困難。整個歷史上,打擊率超過40%的球員掰著手指頭就能數完。即便是提高到40%,還是有大半的球沒被擊中。預測是對未來的預測。未來是未知的,就如那即將快速出手的棒球,充滿不確定性,你的確不知道它會是什么樣子。用英語里的一句話說,nobody has a crystal ball----沒人手中有個水晶球,意即可以看清未來。老話說得好,早知三日事,富貴一千年。三日事如此,何況三周、三個月呢。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就是那么簡單。等你把你知道的、你或許知道的都知道后,剩下的就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這時候,你要么是聽天由命,要么是另想出路。一昧在預測的準確度上死磕,無異于把腦袋一遍又一遍地往墻上撞,雖然看上去努力了,其實是沒什么回報的。
另謀出路之前,讓我們先考慮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預測?有人會說,那是因為需求的不確定性。需求的不確定性是表象,不是本質。比如自來水,你家有時候用得多,有時候用得少,需求的確是不確定的,但從沒見你預測過自家的用量----一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就來了,響應時間為零,為什么還需要預測呢?這就是說,要預測,是因為有響應時間,即產品的生產、運輸和配送需要時間。那為什么不把產品提前生產好、配送到消費點,這樣需求一來,就像自來水一樣流出來?這里有庫存成本和風險。理解了這兩點,就不難看出,這"另謀出路"就是想辦法縮短響應周期,包括生產、運輸、配送的時間;如果縮短不了,就想法降低庫存風險,從而可以把庫存建到最接近消費的地方。這都是供應鏈運營的范疇。這就是說,供應鏈運營是預測準確度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先說縮短響應周期,即縮短產品的生產、運輸、配送和等待時間。縮短周期其實是加快速度,包括產品流和信息流的速度。風行全球多年的精益生產,一大目標就是加快產品流,比如采取一分鐘換模,減少換模具的時間;采取預防式修理,減少設備意外停機;建立制造中心,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等待時間。這都是通過各種方式,讓產品流盡快流過,從而縮短生產周期。生產現場推行5S,現場整整齊齊,工具、物料都放在順手的地方,這也是為保障生產的順利進行,使得產品流更加有效。提高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確保產品的質量,也是為了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停機待料,以及處理質量問題的時間,確保產品的順利流動。可以說,這幾十年來,不管是哪個行業,都在加快產品流的速度上做了不少文章,讓產品的加工、運輸和配送過程更有效: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質量更好。
但是,在產品的響應周期里,產品真正流動的是一小部分;在大多時間,產品是處于停滯狀態,因為企業在走各種各樣的流程,即信息流。在縮短產品的響應周期上,精益生產之所以效果有限,就是因為信息流的時間沒有被縮短。比如在有些公司,客戶訂單來了后,合同評審得1到3天,以確保理解客戶的需求;錄入ERP前的審批又是1到3天,以確保決策是對的;錄入ERP需要1天,運行MRP得1天,終于把給供應商的訂單生成了;訂單發給供應商前,根據金額大小又得審批,1到3天;審批結束了,放到電子交易平臺,或者Email給供應商,又是1天。整個過程都在走流程,產品流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都是信息流的事。在有些公司,需求信息從客戶傳到一級供應商,動不動就耗掉2到3周。一級一級這樣傳遞下去,等傳到三級、四級供應商,五六周就過去了。這就是為什么有些產品的交貨周期動不動就三到六個月。而交貨周期越長,對預測的依賴度也就越高。
信息流的低效是個大問題。人們也意識到這點,在加速信息流方面也在做大量的嘗試,比如采用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把有些決策固化到系統里;采取扁平化組織,決策權下放,縮短決策周期。但相比在縮短生產周期上面所做的各種努力,信息流的改進上還嫌不足。這也是縮短響應周期的機會所在。所謂端對端的供應鏈流程改進,重點就是圍繞信息流進行。供應鏈運營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產品的響應周期不可能無限縮短,這是由物理定律決定的。比如不管你用多快的運輸方式,從北美到亞洲,最快也得10幾個小時,因為你沒法違背物理定律,用發Email一樣,把產品瞬間發到亞洲。不管你多精益,產能安排多充分,車床、銑床、磨床加工產品總是需要時間。所以,響應周期縮短到一定程度就沒法縮短,繼續縮短的話成本太高。這時候就得從庫存角度著手:我們能不能把庫存一路"推"到消費所在的地方,就像把自來水"推"到你家廚房一樣。這樣,以逸待勞,需求一來就供貨。
但庫存有風險,時間長了可能貶值,需求沒了就得注銷。那么,如何降低庫存風險呢?這就得從設計的標準化著手。
設計的標準化有多個層面:(1)采用工業界的標準件,這是最好的標準化;(2)雖然是定制件,但同一定制件用在多種產品上也是標準化;(3)產品設計雖不標準,但生產工藝是標準化的,這也可以降低生產難度,縮短生產周期。標準化的好處是規模優勢和風險聚合(risk pooling)。規模優勢自不待言。風險聚合的道理也簡單:產品越標準,庫存積壓的風險就越低,因為這個客戶不用,還有別的客戶要,所以對預測的準確度要求也更低;產品越標準,用的客戶越多,預測就越準確。就如自來水,每家每戶都在用,整合到一起,自來水公司的預測準確度就相當高;庫存風險也低,對預測的準確度要求也降低,因為今天多余的明天還可以用,明天用不完的后天用。
對于供應鏈來說,最頭痛的就是定制件:產品設計的標準化程度低,預測不準的話就成呆滯庫存,庫存風險高,就不能提前生產、推到需求發生的地方。此類定制件的生產工藝設計往往也獨特,給生產線排程增加難度,加之批量相對較小,往往得不到足夠重視,生產、配送都是。所以一旦預測失敗,供應鏈的應急響應就挑戰多多。
標準化雖說是設計的事,但也有供應鏈的份。比如工程師設計出了非標件,經常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市場上已經有標準件;供應鏈最熟悉供方市場,可以彌補這一短板,把供方市場的情況反饋給設計。再比如產品需要獨特的生產工藝,往往是因為工程師不熟悉生產工藝----設計工程師是產品設計的專家,卻往往不是生產工藝的專家。供應鏈要么是自己在負責生產線,要么是管理供應商,最熟悉供應商的生產工藝,是生產工藝的專家,所以要做好產品設計與工藝設計的橋梁,爭取把標準生產工藝設計進產品里。對很多供應鏈部門來說,這些任務看上去比較陌生,其實是需求管理的重要組成,即在需求落地之前正面地、積極地影響需求,以減少后續執行中的各種問題。要知道,產品設計是供應鏈的最大需求部門之一,產品設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后續供應鏈的成本和速度。
提高預測準確度的最好辦法就是不需要預測,或者降低對預測準確度的依賴,這就如最好的防守是進攻一樣。而縮短響應周期、標準化產品設計正是沖著這一目標去的。在很多公司,供應鏈扮演的是受害者的角色,沒有認識到自己在縮短周期和標準化過程中的角色。這些公司的供應鏈聚焦訂單層面,難以上升到系統、流程和產品層面。而不管是縮短周期,還是標準化設計,都是系統、流程和產品層面的解決方案。如果在系統、流程和產品層面做不好這兩點,訂單層面的績效就很難全面提高。供應鏈在這兩方面都大有可為。那么對供應鏈來說,要么是做自己能控制的,要么是繼續扮演預測準確度的受害者,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一周熱點
- 2022-07-252022年第二期獸藥質量監督抽檢情況通報
- 2022-07-252022年6月份肉雞生產和市場分析
- 2022-07-25全國獸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五屆一次全會在南京召開
- 2022-07-222022年6月四川省全省飼料生產情況
- 2022-07-222022年6月份全國飼料生產形勢
- 2022-07-222022年6月份山東飼料行業信息(總第12期)
- 2022-07-22北半球熱浪肆虐波及玉米生產
- 2022-07-21【中糧視點】生豬:豬價空間換時間
- 2022-07-21關于進口巴西花生檢驗檢疫要求的公告
- 2022-07-21【宏觀】新一輪豬周期有哪些“新變化”?——《見微知著》第八篇(高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