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第一時間》1月10日報道,根據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全世界工資的漲幅將達到三年來的最高點,而頗具看頭的是這份報告顯示了中國的工資將平均增長8%,增幅位列全球第一,同時還表示了去年秋季,全國32個主要城市平均月薪是6700元,比夏季增長了380元。其中,北京以8894元穩居榜首,上海、深圳、杭州緊隨其后。
這份報告一經出爐就受到網民強烈的關注,依然是追尋以前那個爭議味道:很多網友說“又被平均了”、“又拖后腿了”甚至“拖的只剩褲衩了”、經濟下行壓力這么大,中國還能夠工資領漲全球?還有網友表示聽說了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后笑醒了,因切入當下民眾心中最關心的話題,因此每一年關于工資的最新報告總是能夠引發社會的強勢關注,但是每一年的數據也通常飽受社會的質疑。
光鮮的數據背后是解讀的錯誤和樣本代表性偏差
筆者在網絡中檢索到了央視報道中所引用的調查報告來源。該報告是由美國一家人才與組織咨詢公司咨詢機構“光輝國際合益集團”(Korn Ferry Hay Group)在2015年12月8日于美國洛杉磯發布的,該報告的數據是公司調查了全球110多個國家24,000機構中的2000萬名員工之后,認為2016年全世界員工工資漲幅為2.5%,而且實際漲幅將創三年之最高。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強調了2016年中國員工的工資平均增長將達到8%。原因是“國家經濟增速最快”,盡管中國經濟下行,股市暴跌 、出口下降,員工工資在2016年仍然有 8%的增長。
2016年全球工資預測報告(節選),資料來源: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151208005392/en/Korn-Ferry-Hay-Group-2016-Salary-Forecast
按照該報告提供的預測數據,對全球工資漲幅的統計有兩個比較指標,一為剔除通貨膨脹率后的實際工資增長,二是名義工資增長。無論按照哪一種指標,中國的2016年工資增長幅度全球第一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而從報告中可以發現,全球2016年實際工資增長預測最高的應該是黎巴嫩(11.5%),即使具體到亞洲國家而言,越南(7.3%)的增長率也比中國要高些。
即使單純按照表面工資的增長幅度,2016年全球工資增長最高的國家也不是中國,而是委內瑞拉(70%,通貨膨脹率高達122.6%,實際工資增長為-51.6%),拉美的阿根廷(31%),非洲的埃及(10%),亞洲的印度(10.3%)、印尼(9.1%)、越南(8.6%)。因此,央視財經報道說的“中國員工的工資將平均增長8%”并未交代是實際增幅還是名義增幅,而“漲幅全球第一”的說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錯誤的。
而央視財經頻道表示的“2015年秋季,全國32個主要城市平均月薪是6700元”的數據信息,因數據太過于光鮮亮麗而深受社會質疑。據了解,央視財經頻道的數據來源于國內一家大型人才招聘網站在2015年10月13日發布《2015年秋季中國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報告結果是從其系統后臺全國企業招聘和白領需求的大數據分析得出,因此該數據的代表的是城市白領的整體收入水平,并不能代表城鄉之間的總體水平。因數據的代表性出現了問題而形成了數據真實性有待商榷,而社會上的各種拖后腿也只是拖了看似很美好的數據的后腿,并沒有真實性的含義。
平均抹殺了差異,卻掩蓋不了收入不均的殘酷事實
近年來各種漲工資、收入、房價排行榜的報告層出不窮,但是總體審視來看靠譜的并不多,而各種報告里面蘊含的貓膩倒是不少,一些未經認真審核、偏離事實的數據一經發布后常常引發了強大的輿論效應,即使發布機構達到了奪人眼球的初衷,但是卻喪失了企業的公信力,造成了社會強大的心理不平衡和社會的剝離感。
社會均值常常能掩蓋了弱勢的差異,讓一些小身影也看起來那么明媚和光鮮,但是數據追究到不同的群體,則會現出是巨大的差異性。2015年11月,一篇名為《最容易賺錢、最難賺錢的城市在哪?》的文章刷屏網絡,文中稱北京以人均年薪17.07萬元穩居“最容易賺錢的城市”排行榜榜首,上海、深圳分別以15.50萬元、15.43萬元緊隨其后,不少網友驚呼自己拖了國家后腿,而且是簡直是要全裸的節奏,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作用下,形成強烈的市場輿論風潮。但后來經過認真查證發現,這份榜單的數據來源為2013年中國多個大型城市的上市公司人均薪酬,并不是全部勞動人口的人均薪資水平,因此并不能代表普通人群的收入水準。
分配不公、兩極分化是目前中國在分配環節中存在的社會事實。城鄉之間,城市之間,事業單位、企業單位之間有偏差,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異也很大,正式編制、勞務派遣、臨時雇傭等多種用工方式還會造成多種分配方式在一個單位并存,下崗職工、退休教師對上漲工資的喊聲更是不絕于耳,而各種數據標準和報告傾斜了他們內心的平衡。窮人越窮、富者越富這種馬太效應愈發明顯,任其發展是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好在國家已經開始著手調整這種失衡,根據人社部的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工資制度將以縮小工資收入差距為目標,更加注重健全分配機制。
漲工資成為了職場最動聽的話語,如果超過物價漲幅那就更好了。所以,負責任的調查機構和新聞媒體還要比較CPI等綜合物價指數漲幅,讓老百姓都明白自己的購買力究竟是上漲還是下降了,以便更加科學的安排未來的消費支出。如此,也便于減少不必要的社會心理失衡,切實發揮薪酬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利益均衡的社會氛圍,避免總是釋放虛假“空調”言論而誤導公眾認知,助長社會失衡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