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同事聚會吃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談論公司的事情,一位較沉默的年輕人剛開頭說句話,立刻被另外一位職位較高的人打斷,硬是把話題帶到別的地方。面對這突兀改變,眾人稍微頓了一下,很快又接著談笑,我注意到那位年輕人干咳一聲后變得更加沉默!
離開職場已有一段時間,乍見這一幕感覺很不舒服,卻也勾起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對啦!這就是過去上班時經常碰見的狀況,譬如開會發表意見被忽略或**,老板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模樣,帶著批評語氣說話,有些同事態度冷漠或帶有敵意等。
這些以前見怪不怪的場景,直到前陣子在網上看到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做的意見調查,才知道有個挺傳神的名稱叫職場「冷暴 力」。根據這份調查報告,八成以上上班族曾受過這種精神**的直接或間接傷害。
其實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要求員工負有被精神折磨的責任,不但沒有,由于會對員工表現造成影響,企業應該盡力消除才對。遺憾的是,現實世界不總合乎邏輯,尤其職場這個充滿階級意識的封閉小世界,是由背景類似,卻擁有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群組成,斗爭因此無可避免。
理論上,有那么多人受暴,就該有那么多人施暴,可惜這份調查沒有問大家,是否曾對同事「下過毒手」,否則承認的比例將是很有趣的數字。調查也沒有探討冷**形成的原因,但依照過去經驗,推估應有以下幾個可能:
1、主管不愿意直接對屬下說工作表現不好,于是間接利用各種場合表達不滿。
2、有競爭關系的同事之間,有意或無意用消極冷漠態度打擊對方。
3、曾受冷**,或為求自保的人,以冷**反擊別人。
4、看不起他人能力,經驗不足,欺負菜鳥,或打落水狗。
以上每一項都是一種人格缺陷的表現,不管受暴或施暴,時間久了,無可避免會扭曲人性,在個人職業生涯中,見過許多原本謙和有趣的同事,為求職場生 存,轉變成焦躁乏味。受暴者如此,那施暴者呢?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的下場往往更慘,時時心存算計,使得原本平靜愉快的心情徹底被消滅。
或許上班本來就不該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否則公司為何要付薪水?但在努力工作之余,還要犧牲自信自尊實在說不過去。人力資源專家的建議是遇到狀況不 要迂回逃避,堅定委婉的直接和當事人溝通,如果多次努力仍無法改善,就想辦法換工作場所。專家說的有道理,但要做到確實不容易。
個人看法是,無論是否受暴,都要盡量克制自己不要成為一個施暴者,這樣一方面可以用一己之力嘗試改善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因此不受外界影響,破壞原本的好心情和好個性,因為那實在太不值得!
在另一個和前同事聚會中,我一邊聽大家交換最新一輪辦公室八卦,一邊心想,還好現在生活中接觸許多工作外有趣的人事物,不像以前那樣老在一個狹小圈 圈里糾纏打轉。想著想著,忽然領悟,這或許正是專家們忘了提出的解決之道:世界很大,時間很少,遇上冷**,勿糾結,跳出來,看本書去,打場球去,走出戶 外看云去!
來源:臺灣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