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時每刻都在做選擇,但真正左右命運走向的,往往就是幾個關鍵節點的選擇。
1
敢于辭職,就是你最大的素質。
真格基金一個活動的現場有位朋友,畢業后在麥肯錫工作2年了,他問徐小平:
加入一個創業團隊,需要什么樣的素質,而這個素質到什么程度才是足夠的呢?
徐小平說:我覺得首先,你敢于辭去麥肯錫的工作,就是你最大的素質。
你現在辭職,然后開始創業,去找投資人,一定能找到最適合你的地方。我認識一個很有名的海歸,當時一家名外企要讓他去做中國區CEO,于是就跟他談話。
但談話時的一瞬間他驚醒了,他驚詫地意識到,他現在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從年薪100萬到120萬、從獎金5%到7%的過程。
然后他馬上就認為,這個事情毫無意思。于是,在沒有任何下家的情況下,他辭職了。但反過來,正因為他辭了職,無官一身輕,就有更多機會。就像談戀愛,已經分手了,這時候就準備好去找新目標了。
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但從麥肯錫到創業,更是一個價值觀的轉折點。
五年前,哈佛畢業,找一個500強公司,拿10萬美金年薪,那是人生頂點。但最近這五年來,隨著創業潮的興起,這10幾萬美元,已經很窮了!甚至說,是一種可憐的選擇。這就是我們見證的一個歷史性的時代潮流的變化。你看我舉例的那個人,在那一瞬間,頓時感覺到做一個外企中國區的CEO很難受!
這是我們以前所不能想像的。但是我在新東方,曾經看著留學人才價值觀的轉變,那時候出國就是前途,拿到綠卡就是前途。但現在,這個局面已經開始轉變,創業精神就是偉大的精神。
麥肯錫的朋友又問:我是應該再工作兩年后辭職,還是現在辭職?
徐小平:邵亦波,在哈佛畢業了后拿到了BCG(世界領先的商業戰略咨詢機構)的offer,他是哈佛應屆畢業生的最高榮譽生。然后呢,這個時候有創業的機會,他對BCG說,你給我3年時間,我再來上班。然后他用BCG的簽約獎金買了電腦,創立了易趣網,賣掉一億美元。
結論是:在professional(職業)和startup(啟動創業)面前,選擇startup,因為做不好,你還可以去professional。
最后,他又問:那如果我沒有idea呢?
徐小平:沒有idea,就加入有idea的人。
2
當你斷絕了自己后路時,你尋找機會的所有力量都已開動。
徐小平講完,真格基金的王強,也講了類似的觀點,以及自己的真實經歷:
當年,俞敏洪做新東方,他找完徐小平后來找我。當時我已經在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工作,拿著高薪,要放棄的比徐小平多。
95年,老俞只有一個補習班,兩臺二八六電腦,全部創業團隊都是下崗女工。他是這樣一個最接地氣的團隊。我當時就回想到,當年在北大和他們,從一個idea可以做成一件事的這種團隊的力量。
因此,雖然回國加入新東方對我意味著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為了下定這個決心,就辭職了。
當時老板非??粗匚?,我把辭職信放在他桌子上,然后去上廁所。
他說:我知道你想回去,但是你不要沖動。我呢,在貝爾給你留一個一年的停薪留職,你不要辭職,你回去萬一做不成呢?這個職位還是你的。
我說我一定要走,我一定要辭職。他說:youarecrazy。然后問我為什么。我說,因為我知道回去走的路,一定不會平坦。但是你必須幫助我下這個決心,剪掉我在美國所有聯系,讓我在中國回不來。只有這樣我才有可能做出些事情來。如果我隨時想到這邊有個溫暖的期待,我稍微心癢癢就又回去了。
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會24小時在尋找。當你斷絕了自己的后路時,你尋找機會的所有力量都已開動。
否則,即便機會向你撲過來,你也不認為那是機會,因為你沒有選擇的那種敏銳度。
3
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做更難更有想象力的選擇。
徐小平和王強的觀點,都是對一個特定場景下的特定提問的回答,并非對我們每個人適用。
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發。
比如徐小平說,在professional和startup面前,選擇startup,因為做不好,你還可以去professional。
我的理解是,如果你有創業激情和沖動,你在所處的領域有所積累、有成功的可能,或者你眼前有合適的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業的機會,那就果斷去拼一把,不要太多的瞻前顧后,不要優柔寡斷。就像徐小平所說,你有能力,失敗了,無非就是重新去工作,但你去嘗試了,至少讓自己不后悔。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也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創業。
但其實徐小平通過這個觀點,告訴了我們一個更普適的道理:
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
當有兩個選擇擺在你面前時,
要去選更有想象力的那個,
要去選更難但正確的那個,
要去選更有機會讓人生發生質變的那個。
而不是為了安逸,
選擇更容易、更安全、更簡單的。
4格局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上面說的,歸根結底,是如何做選擇。我們都知道一句話,選擇決定命運。但問題是,是什么決定了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
是一個人的格局。
關于那些最終將影響人生格局的問題上,徐小平曾經在羅輯思維上分享過一些經典的選擇原則:
在人生大事上,學會運用經濟學思考模型。人的價值高低取決于稀缺性,即不可替代性。所以,無論做什么工作或者選擇和誰一起生活,都要把事情做到別人無法替代的程度,這是對自我價值最好的保護和經營。
就金錢而言,成長性比絕對值重要得多,結構性比起步點重要得多。要盡量選擇那些能給自己帶來杠桿性收入和“收入本身帶收入”的工作。
與其拼命尋找一份領取高額工資的職業,還不如參與一家靠譜的創業公司、學會用互聯網把自己的能力產品化、研究這個時代新產生的財富創造機制,才會更有可能接近財務自由。
人生遠比我們想象的漫長,所以不爭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把一切機會和挫折都放到盡可能長的周期里來思考。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老師當年高考一共考了三次,作為一個年輕人,在當時所經受的壓力和摧殘是不可想象的,可是站在今天回頭看,那只不過是非常短暫的一個瞬間。
當有兩件事擺在你面前,
一件你輕松可以上手,
一件需要你從頭學習摸索,
別猶豫,選那件難的。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但是每次都是那件更難的事情,
成就了更大的成果。
我所認識的所有高手,
都有一種“舍易求難”的本能。